有時候越是神秘的東西越能激發(fā)人們的遐想和靈感,如果這樣的遐想不只是“瞎想”就好了。這些神奇的東西,有如新疆喀納斯湖中的神秘水怪,有如《老子》中神秘的“知其白,守其黑”。 ?神秘的“知其白,守其黑”傳世本第28章是這樣說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p> 敦煌寫本S .798《老子道德經(jīng)卷上》(圖片來自英國國家圖書館) 對于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問題,古人從沒有弄明白過。到了疑古之風盛行的清代之末期,易順鼎先生認為其中的“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是“后人竄入之語,非盡《老子》原文?!Z改即在魏晉之初,幸賴《莊子》所引,可以考見原文,函當訂正,以存真面。”(《讀老札記》) 馬敘倫曰:“易說是也?!保ā独献有Tb》) 高亨說:“其‘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二十三字,后人所加也。請列六證以明之?!瞬梢醉樁︸R敘倫說而補成之。”(《老子正詁》) 張松如曰:“按:易、馬、高所說極是。今帛書出,可見后人竄改之跡,非但不待魏晉,且復早于漢初,蓋自帛書已經(jīng)有人染指了?!保ā独献有Wx》) 陳鼓應(yīng)先生綜上所述后,認為“當從以上各說訂正”。似乎已是板上釘釘、無可置疑了。 任繼愈老先生的做法則不同,他直接把“白”譯作“光彩”,把“黑”譯作“沉默”,又把“知其榮,守其辱”中的“榮”譯作“榮譽”,全然不顧這種做法出現(xiàn)的“光彩”與“榮譽”的雷同。 有趣的是,這些被不少國學大家們否定的文字,卻給德國大哲學家海德格爾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論真理的本質(zhì)》一書中就表達了其對“知其白,守其黑”的詮釋:“誰知道他的光亮,將自身隱藏于黑暗之中(老子)(Der seine Helle kennt, sich in sein Dunkel hüllt――Lao-tse)?!?/p> 然而海德格爾的解釋純屬臆想,與老子的本義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追本溯源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片段(圖片來自《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這段話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中是這樣寫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兩漢之交時期形成的傳世本的整理者看到了帛書本中的“復歸于樸”應(yīng)與“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相連,于是就把“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調(diào)整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于無極”之前。這樣整章文字讀起來也比較流暢。 只是整理者沒料到的是,老子只是把作為“復歸于樸”補充說明的“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挪到了該段末尾。而整理者的錯誤操作,竟成為讓近現(xiàn)代人對“知其白,守其黑”這段文字進行否定的依據(jù)。(這個整理者最可能是漢成帝時奉命整理古籍的劉向劉歆父子。) 如果他們采取把作為補充說明的“復歸于樸”提前的做法,就和經(jīng)過我還原后的《老子道德真經(jīng)》中該章文字的順序一致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則為官長。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于無極?!?/p> 由于原有的“故大制不割”與本章其他文字無關(guān),本文不再討論。本應(yīng)歸于本章、卻散落在其它章節(jié)的闡述性內(nèi)容也未列出。 作者把這段文字分成了三段,分別對應(yīng)著圣人修身的三個階段。其中第一段講的是如何修成一個合格的家長;第二段講的是如何修成一個合格的地方官;第三段講的是如何修煉成合格的天子,它是圣人修煉的最高階段,也是我們今天著重要講解的內(nèi)容。就是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于無極”不但不是后人的篡改,反而是原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詳解“知其白,守其黑”因為牽扯到對天子從政資質(zhì)的討論,老子這段“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于無極”的表述不得不搞得很晦澀,研究者必須回溯到春秋時的文字字義才能弄明白。 這里的“白”義為“素”,指潔白得一塵不染,隱喻“尸位素餐”(《詩經(jīng)·伐檀》中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吃閑飯享清閑;這里的“黑”原義為煙囪上煙熏火烤后的顏色,此處隱喻戰(zhàn)火紛飛的考驗。相應(yīng)地,這里的“式”也不是“榜樣”之義,而是“拭”的省寫,義為“抹布”。 明嘉靖31年版魁本《詩經(jīng)·伐檀》(圖片來自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無極”本指“道”之元氣的混沌狀態(tài),小到無孔不入,大到無遠弗屆。就像《道原》所說:“神微周盈,清靜不熙。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nèi),又包其外?!边@里寓意天子的品德像道一樣,既做得了一塊渺小的抹布,也配當?shù)酶哔F的“天下王”。這種對“無極”狀態(tài)的表述,在《老子》中也多次出現(xiàn)過。 解釋到這里,我們就可以把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了: “明知尸位素餐的愜意,甘受戰(zhàn)火紛飛的熬煎,作那天底下的一塊抹布(滌除天下塵埃,換得大白世界)。作天底下的一塊抹布,恒毅的德性才能圓滿無缺,就能返回到無極的狀態(tài)。” ?老子的自注其實老子對這句話有一個自注,只是被移到了傳世本中第78章中了:“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p> 這句話的重點在后面的“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意思是能夠經(jīng)受邦國危難考驗的人,才能配得上天子的稱號。 老子要求圣人要具有平定天下事變的能力,這正是當時的周敬王所不具備的賢德。公元前520年,繼周景王位的周悼亡在王子朝的進攻下倉皇逃竄而死,繼位的周敬王也沒有平定叛亂的能力,致使王畿動亂持續(xù)了18年之久。史學家以其去世之年作為劃分周秋、戰(zhàn)國的分界線。 《老子》充斥著對多屆周天子屢屢失德的批評,所以老子才不得不把它寫得非常晦澀難懂,并把邏輯嚴密的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順序有限度地打亂,才使這部雖把意圖深藏卻仍閃耀著智慧之光的神秘著作得以基本完整地保留下來。這也正應(yīng)了作者前面提到過的海德格爾那句玄妙的解釋:“誰知道他的光亮,將自身隱藏于黑暗之中?” |
|
來自: 新用戶07039177 >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