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橫看人類是社會,縱看人類是歷史”,也正因如此,歷史中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比如元朝和明朝之間存在的這個朝代。 正所謂“物極必反”,雖然蒙古帝國把什么是戰(zhàn)爭演繹的淋淋盡致,但當(dāng)蒙古帝國自恃為勝利者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反噬也隨之而來。 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蒙古帝國最后分裂為四,其中忽必烈?guī)ьI(lǐng)一支在華夏大地建立了元朝。不過雖然蒙古人打仗無往不勝,但治理國家卻非常的糟糕,特別是到了元朝末年的元順帝,他政治敗壞,苛捐雜稅非常嚴(yán)重,百姓也是苦不堪言,最終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暴亂。 在這其中,以紅巾軍的勢頭最大,而紅巾軍以白蓮教為紐帶,高舉”明王降世“、”覆元興宋“等旗幟開始反元。也就是在這天下大亂之際,一位名叫明玉珍的人逐漸顯露,后來更是建立了政權(quán),成為了開國皇帝。 這位明玉珍本是元朝朝臣,但身為漢人的他并不甘心給元朝賣命,特別是元朝皇帝荒誕不堪,更讓他氣從膽邊生。為此,他集結(jié)鄉(xiāng)兵千余人后加入了的紅巾軍。 起初紅巾軍頭領(lǐng)徐壽濤對他非常器重,但在采石一役中徐壽濤被陳友諒殺害,而陳也是趁著勢頭正旺直接自立。 看不慣陳友諒做派的明玉珍,一方面舉兵鎮(zhèn)守夔門以防陳友諒?fù)狄u,另一方面派兵控制重慶,并在重慶稱帝,史稱大夏國。 不過古代做事講究名正言順,明玉珍想要稱帝,也要有個響亮的名頭。為此,大夏國就以“恢復(fù)漢室江山”為口號,讓大夏有了可以自立的基礎(chǔ)。 然而我們都知道,自古蜀道難,這艱難的路途就成為了大夏國雄霸天下的絆腳石,因此仁厚的明玉珍決定,先尋找良好的合作伙伴建立邦交,之后再另圖發(fā)展。為此大夏國主動派遣使者和朱元璋的軍隊聯(lián)盟。 而朱元璋也正有此意,畢竟明玉珍也是一位忠義之士,相比于陳友諒等人要好上百倍。但朱元璋又害怕此時的大夏國會效仿三國時期的蜀漢,因此派遣使者表達(dá)了自己的意見,并附上一封書信。 書信中說到: “予與足下實唇齒邦,愿以孫劉相吞噬為鑒”。 書信中他把自己比作孫吳,把明玉珍比作蜀漢,意思就是兩家不要重蹈三國時期的孫劉相互吞并的覆轍,而要攜手共進(jìn)抗擊元朝。 而明玉珍當(dāng)然明白這個道理,于是馬上回信朱元璋,表示自己熱愛和平,絕不會出現(xiàn)相互攻擊的行為。 此后朱元璋和明玉珍來往頻繁,歷史記載“信使往返不絕”,由此可以看出二人之盟較為牢固。 不過可惜的是,這樣的局面僅維持了4年,就以大夏皇帝明玉珍的去世而終結(jié)。這主要是因為太子登基時年齡不大,而下屬大臣又都是一群好勇斗狠之輩,因此整個大夏王朝被弄得烏煙瘴氣。 當(dāng)朱元璋掃清一切障礙成功建立大明朝后,就只剩下重慶的大夏國沒被消滅。朱元璋顧念之前和明玉珍的聯(lián)盟之情,所以先是書信勸降,被大夏皇帝拒絕后,朱元璋就準(zhǔn)備以武力討伐。 雖然大夏舉國抵抗,但還是在洪武四年被明軍攻破,大夏國宣告滅亡,大夏皇帝被迫投降,之后被朱元璋封為“歸義候”,隨后從重慶遷徙到高麗。 也正因如此,現(xiàn)在朝鮮和韓國仍有不少當(dāng)年大夏國的后裔,他們每年都會相聚在一起祭祀祖先,有的還會回到重慶進(jìn)行祭祖儀式。 說回大夏,雖然如今許多歷史學(xué)家并不承認(rèn)它的王朝帝王,但大夏朝卻又是真實存在的。 之所以不承認(rèn)大夏,是因為按照歷史常識,能夠成為王朝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大一統(tǒng),比如秦朝和隋朝,雖然統(tǒng)治的時間很短,但是它們都完成的大一統(tǒng),所以在這層意義上,大夏不能稱之為一個朝代。 但大夏又是唯一一個在元朝和明朝之間沒有滅亡的國家,并且在明朝建立之后還堅持了4年的時間,在這層意義上,大夏朝又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大夏在歷史上并不出名,而且也沒有形成一個大一統(tǒng)的政權(quán),和同時期的明朝相比較,更加不是一個量級,所以最終還是沒有把大夏歸納為王朝。 參考資料:《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