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要一提到狼,除了想到團結等精神之外,還會聯(lián)想到野獸、兇猛等詞匯,在我們的印象中,狼是實力強勁的代表,是王者的象征,因此我們很難想象,就是這么一種猛獸,在同一片棲息地里面,竟然被小小的猞猁長期打壓,甚至出現(xiàn)了狼群發(fā)展停滯不前的現(xiàn)象,這屬實令人感覺到驚奇! 其實這里面存在一定的誤解,首先狼是繼人類之后分布范圍最廣的哺乳動物,在北半球里面幾乎做到了廣泛分布,所以并非所有的狼都如北美地區(qū)的灰狼般強大,在歐亞地區(qū)生活的狼,多數(shù)體型較小,狼群規(guī)模也不大。 其次歐亞猞猁也不是“小小”的猞猁,在人們的印象中,貓亞科的成員體型普遍較小,但同樣也存在較大的猛獸,比如美洲獅、獵豹,以及現(xiàn)在我要說的這種歐亞猞猁。 貓亞科戰(zhàn)力的天花板現(xiàn)代貓科動物一共有40種,主要分成兩個亞科:豹亞科及貓亞科,多數(shù)大型厲害的猛獸都屬于豹亞科,比如老虎、獅子、美洲虎、花豹等等,而多數(shù)小型可愛的萌獸都分在貓亞科,比如兔猻、沙丘貓、虎貓等,所以長期以來人們就形成了一種印象,豹亞科的成員都驍勇善戰(zhàn),是大自然里頂尖的捕食者,而貓亞科里面的動物雖然也是捕食者,但多為體型較小,如貓咪般可愛,不是人們印象中的猛獸,不巧的是猞猁剛好分在貓亞科里面。 猞猁是一個比較廣泛的稱呼,廣義上猞猁屬底下的4種動物都能稱之為猞猁,狹義上的猞猁也有三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和伊比利亞猞猁,只有更為狹義上的猞猁,才單指歐亞猞猁。 在三種猞猁里面,歐亞猞猁是體型最大的,戰(zhàn)斗力也是最強的,成年個體體重范圍在18-30千克之間,以多種植食性動物為食,雖然最喜歡的獵物是兔子,但較大的歐亞猞猁也能捕食些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 如果說獅虎豹等代表了貓科動物戰(zhàn)力的天花板,那么美洲獅、獵豹、歐亞猞猁就是貓亞科戰(zhàn)力的天花板。 美洲獅、獵豹就不用過多的介紹了,是貓亞科中唯一能入選“大貓”的兩種猛獸,實力自然強勁,尤其是美洲獅,在北美大多數(shù)地區(qū),是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按體型算,歐亞猞猁應該算是中型的貓科動物,一些體型較大的雄性個體,甚至能媲美獵豹,在目前歐亞森林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前提下,歐亞猞猁儼然成了新晉的“森林之王”,所以無怪乎一些貓科動物愛好者,會將歐亞猞猁稱作中型貓科動物的頂尖戰(zhàn)力。 歐亞猞猁與狼群的糾葛在過往的許多文章里面,猞猁都被描繪成一種“謹小慎微”,小心翼翼過活的動物,在遇到狼等野獸的時候,會通過裝死或者爬樹來逃過一劫。 事實上卻截然相反,猞猁不僅不害怕狼,還是一個高效的“屠狼機器”,根據(jù)白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在納利波基森林和帕阿濟爾森林的長時間研究成果來看,在同一生境下,歐亞猞猁對狼群有著強抑制性,尤其表現(xiàn)在抑制狼群繁殖率上面。 按理說狼是群居動物,即便體型較小的狼單挑不過歐亞大猞猁,但在狼群成員的通力合作下,戰(zhàn)勝猞猁應該不成問題,可為何事實卻相反呢?原來與狼的生活模式有關。 狼之所以能夠在分布范圍上做到這么成功,與它們的適應性脫不了關系,生活在平原、空曠地帶的狼,多呈大群活動,比如北美地區(qū)的灰狼,而生活在森林以及林中開闊地帶的狼,則多以小群或者單獨行動。 拿獅子來說,亞洲獅的獅子是由北非而來的,時至今日已經(jīng)分成了不同的亞種,我們明顯能夠感受到亞洲獅的獅群不如非洲獅群大,這里面除了個體基數(shù)不一樣等因素之外,還與它們所處的環(huán)境有關。 亞洲獅的棲息地類型多為林中開闊地帶,或者植被較多的平原地區(qū),這樣的環(huán)境無法支撐大型獅群生活,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一個亞洲獅群的規(guī)模往往很小,而亞洲的雄獅也多為單獨行動,不像非洲的雄獅那樣喜歡結盟。 在納利波基森林里面,狼主要有兩個生活狀態(tài):群居和獨居,這兩個狀態(tài)是可以切換的,在每年的冬季,狼多以群體活動,它們合作捕獲一些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 而到了4-9月份,即溫暖季,森林中有著數(shù)量較為豐富的小型獵物,獨狼也能很好地完成狩獵,所以在這個季節(jié)里面,獨狼的數(shù)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狼的數(shù)量,這就為后面猞猁殺狼提供了先決條件。 歐亞猞猁雖然兇猛,但它是絕對不會去主動招惹狼群的,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在遇到狼群的時候也會避開,但是在溫暖季的時候,獨狼數(shù)量增多,這個時候猞猁就會瞄準這些單獨行動的狼,伺機殺死它們。 在1997-2017年間,科學家們就在納利波基森林和帕阿濟爾森林記錄下了4只懷孕的母狼,11只幼狼,1只成年公狼被猞猁殺死了,然而人們卻鮮有觀察到狼殺死成年猞猁的現(xiàn)象。 成年雄性大猞猁主動找狼的麻煩成年猞猁會找獨狼的麻煩,但總的來說,它們更愿意,或者說更積極地找幼狼的麻煩。 在科學家研究的區(qū)域里面,狼幼崽的死亡率很高,在帕阿濟爾森林追蹤研究的33只狼幼崽里面,只有48%的個體能夠活過6-7個月,更多的,占比52%的幼崽在最初的幾個月里面就死亡了,深入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除了疾病、被有蹄類動物殺死、被狼父母遺棄,以及因其他情況夭折的之外,更大的因素則是因為歐亞猞猁的捕殺。 成年猞猁,尤其是雄性猞猁,經(jīng)常捕殺狼幼崽,專家估計,在白俄羅斯,至少有一半的狼幼崽被猞猁殺死了。 2017年4月下旬,研究人員記錄下了3只懷孕的母狼以及兩只公狼,之后它們生了三窩幼崽,但是在隨后的兩個星期內,這三窩幼崽都被一只雄性大猞猁殺死了。 甚至在一個猞猁殺死狼幼崽的案例里面,當幼崽被發(fā)現(xiàn)時,母狼也在旁邊,只是在面對猞猁時,母狼選擇逃走,任由自己的幼崽被猞猁殺死。 為何猞猁會這么積極主動地找狼的麻煩?這與種間競爭脫不了干系。在同一片棲息地里面,在生存資源上存在相同需求的物種,基本上都存在競爭,猞猁與狼都屬于森林中頂級的捕食者,食性類似,因此存在相互排擠的現(xiàn)象。 另外,每年的溫暖季,是猞猁哺乳后代的季節(jié),對于猞猁幼崽來說,狼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無論是母猞猁還是雄猞猁,都會積極主動地尋找生境中的孤狼,殺死它們,而殺死狼幼崽,無疑就是清除未來的對手。 狼群發(fā)展停滯1999-2011年間,納利波基森林里的猞猁數(shù)量較少,此時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狼幼崽的死亡率只有30%左右;2012-2016年間,森林里面的猞猁數(shù)量逐漸增多,此時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狼幼崽的死亡率上升到63%;而到了2016-2017年間,納利波基森林里的猞猁變得很普遍,此時狼幼崽的死亡率已經(jīng)高達96%了。 其實自2015年起,納利波基森林里面的歐亞猞猁就變得很常見了,由于猞猁的捕殺,狼群的發(fā)展變得一度停滯不前。 反觀猞猁方面,在有狼群存在的情況下,其幼崽成活率依然能夠達到80%左右,表明在這對種間競爭關系中,歐亞猞猁為優(yōu)勢物種,而狼自然就是非優(yōu)勢物種了。其實歐亞猞猁從來就是一個弱小的物種,尤其在“屠狼”這方面,甚至能媲美東北虎,受猞猁的打壓,狼在與猞猁同享的生境中,日子過得是愈發(fā)艱難了。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