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微文化”為東營市作協(xié)重點扶持文學公眾號。平臺宗旨:體現(xiàn)人性本真,歌頌人間溫暖,傳播正能量......關注微信公眾號“東營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溫度的文字! 感受生命之重 作者丨張小峰 編輯丨張旋 2014年11月16日,兒子出生了,我當上了父親。有人說,只有自己為人父母后才算真正長大。一瞬間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加重了,將來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孩子。在根深蒂固的家族概念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種延續(xù),這樣的延續(xù)真的就是除了生命,還包括讓孩子承擔起自己的“體面”、家族的榮耀或者命運的逆轉。 兒子出生時,臍帶繞了二十九圈,腦神經(jīng)有些缺氧,在縣醫(yī)院出生觀察一天后,又“求爺爺告奶奶”我們托人在市中心醫(yī)院預定了床位。第一天先在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第二天有了空床位后搬到病房。因為是剖腹產,妻子在縣醫(yī)院里需要住院一周,在這近一周的時間里,母親想念剛出生的孩子,孩子吃奶要媽媽。而我在這兩地奔波,身體很累心更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周下來瘦了整十斤?,F(xiàn)在妻子對于懷二胎還是心有余悸。上天還是公平的,孩子健健康康,而且英俊出眾。曾有算命人說,這個孩子是玉麒麟命,鳳毛麟角,有貴人相助。不管怎樣,在父母眼里,平安快樂就足矣?,F(xiàn)在兒子快三歲了,調皮搗蛋不必多說,看著他一天天的長大,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從孩子身上,我總是想起自己的童年。 現(xiàn)在的孩子偶爾看到一只燕子飛過都會好奇,我小時候,家燕整齊地落在院子晾衣繩上,司空見慣,像是等待接受檢閱的士兵。讓燕子在自家房梁上搭窩是一件吉利事,來年它們還會住進來。一直困惑的是,我家房梁上住的還是去年那只燕子嗎?現(xiàn)在的燕子都去哪里了?我家的燕子呢?夏天的燕子要比現(xiàn)在的麻雀多的多,小時候也沒有現(xiàn)在的天氣熱。那時候夏天用風扇的人家很少,更別說是空調了,吃罷晚飯,拿著藁菅(一種用麥稈編制出來的草墊子)早早的到門口搶占有利地形,聽老人講天上的故事地上的人,百聽不厭,奶奶不時用蒲扇扇一下蚊蟲,在蒲扇的一下下吱吱聲中慢慢睡去,不知何時醒來已在炕上了。 記得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次機會去鄉(xiāng)鎮(zhèn)參加選拔考試,類似于現(xiàn)在的奧數(shù)吧。有一道數(shù)學題目,6+X=14,求X的值。我不會做,X是什么東東,搞不清楚,從來沒有見過。后來走出考場,問老師:“數(shù)學卷子里出了一個‘大叉號’,不知道啥意思?!崩蠋熋业念^笑了。現(xiàn)在有很多考試選拔賽,讓小學生做高數(shù),完全超出年齡相仿的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真的就是超前教育嗎?就是所謂的智商高嗎?我不是從事教育的,但是我是懂孩子的,他們不愿意當“槍”使喚。在我看來,聰明是一種天賦,而教育卻是一種選擇。那次考完試中午吃了一頓“大餐”——小籠蒸包,十個一籠的那種,我吃了十二個,是老師勻出來兩個給我的,后來聽奶奶說,我是參加考試的學生中吃的最多的,他們一般都是吃了七八個。我說都沒有見過這么好吃的包子,里面真的包了“一頭豬”。 到鄉(xiāng)鎮(zhèn)考試不算是進城,真正的“進城趕考”是在我10歲左右,跟著奶奶去舅姥爺家。舅姥爺是奶奶遠方叔叔家的哥哥,早些年當兵轉業(yè)到地方,留在了縣城。第一次做公共汽車到了“大城市”,什么都是新鮮的,原來樓房上面的一層層窗戶真的就像是蜜蜂巢穴,課本上是這么說的。城市里竟然也有“經(jīng)銷”,也賣冰棍、糖葫蘆。雖然有種食品沒有見過,但是我知道一定很好吃,那就是火腿腸。賣家說,火腿腸是大人們喝酒時候才能吃的下酒菜,小孩子不能吃。很多年后我才明白,因為太貴,不是我這樣的窮孩子吃得起的,人家是委婉拒絕了我們。賣家還是我們一個村的老鄉(xiāng),只不過早幾年搬到城里。 長大了,總會承受一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我們有沒有成為我們最愛的人所期望的樣子?我們是不是早就丟掉了原本最美好的樣子?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父母以前為我付出了很多,我真的成為他們想要的模樣了嗎?我有兩個親姐,大姐為了我們兩個放棄大學夢想,選擇了中專。二姐為了我,復旦畢業(yè)后放棄保研供我上完大學。身為父母,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努力做好自己,不強求、不折騰、問心無愧。 大學畢業(yè)后,我進入某單位從事秘書工作,一干就是八年。真正的文字材料可不是優(yōu)哉游哉喝著茶水復制粘貼幾篇文章就能搞定的。有時候為了幾個詞語絞盡腦汁,看稿子看得想吐,修改、提升、再修改、再提升,最終很可能還是返工重來?;丶摇巴虏邸保赣H答案總是“會好起來的,慢慢來”。寫第一篇稿子時可能興致盎然,寫到第一千篇稿子時早已心灰意冷。大部分工作應該差不多如此。當初再怎么喜歡,干上十年八年后,也會進入職業(yè)倦怠瓶頸,煩的要死。但回頭再想,工作是我安身立命的資本,是養(yǎng)家糊口的飯碗,更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為了這些,也要不斷調整心態(tài),堅持、適應、進步。自己的文字材料得到領導的批示認可,或者見諸于媒體、報端時,那種付出之后的欣慰才是對自己能力無言的褒獎。 作者簡介 張小峰,80后,工作之余喜歡寫些散文、詩歌,文章散見于各類報刊、公眾號等。 點擊欣賞作者部分作品: 顧問:陳謹之 橄欖綠 魯北 清泉 主編:郝立霞 副主編:張永君 郝立新 編輯:張旋 任曉娣 呂娟娟 王霞 文姐 外聯(lián):郭杰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