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起尼采,估計都會說,那不是一個德國瘋子嗎?都不知他在說什么。 但是,西方有句諺語,當你感到迷茫,就應該讀一讀尼采。 100多年過去了,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依然符合這個時代! 一、窮就算了,為什么我們還越來越窮忙? 還記得坤鵬論曾介紹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嗎? 那是一本客觀、真實呈現(xiàn)了幾乎尼采所有重要哲學思想的、有邏輯的推論歷史書。 不僅是這本書,包括《人類簡史》、《自私的基因》也都有尼采的哲學思想在其中閃耀,充當靈魂。 它們都有一個前提設問——文明的進步真的能使人類幸福嗎? 它們都有一個結(jié)論——整體總是通過犧牲個體達到自身演化。 坤鵬論曾在《每天工作8小時太辛苦 這事只能怨咱的祖先!》、《快!快!快!》中討論過這個問題。 比如:科技一直在進步,機器不斷取代人工,我們卻一代比一代更忙。 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大陸超過30%的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50÷5=10),有近10%的人超過60小時(60÷5=12)。 就像汽車延伸了我們的雙腳,它本應為了提高效率、節(jié)省時間。 但是,汽車卻令我們越住越遠,再加上汽車普及率提升帶來的交通堵塞,通勤路上白白浪費大把時間。 這還不算,為了買車以及養(yǎng)它,你還要付出不菲的、用生命般寶貴的時間換來的金錢。 如果你每月工資1萬元,一輛車20萬,相當于要消耗你20個月的工資。 時間呢? 20個月×22天工作日×8小時=3520個小時。 這還不算之后汽車每年要付出的保險、油費、保養(yǎng)等費用。 所以,如果你不靠汽車賺錢,它就是個敗家的資產(chǎn)。 還有PPT,很久以前人們開個會,主要就是把演講稿寫好,有的人口才好,只需要事先花點時間在腦子里搭好結(jié)構(gòu)就行了。 現(xiàn)在呢? 我們不得不還要花上大把的時間去制作PPT。 有幅漫畫上的文字發(fā)人深省:“入職以后,公司給每位員工發(fā)了一臺電腦,表面上是每人擁有了一臺電腦,實際上是給每個電腦配了一個人。” 工業(yè)革命時期,大機器把工人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yè)性勞動者。 現(xiàn)在,電腦又把白領變成了廉價的低專業(yè)性勞動者。 人類越文明,科技越發(fā)達,不僅沒有促進生產(chǎn)力,卻物極必反到了反生產(chǎn)力。 坤鵬論認為,科技發(fā)展,機器不斷取代人,在不斷的打擊和失落中,人開始對自己產(chǎn)生了懷疑,存在主義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流行起來。 所以,思想,也是有潮流的,它背后最大的動力永遠是現(xiàn)實帶給人類深深的迷茫和痛苦。 二、萬能的尼采哲學思想 因為是存在主義的系列,就有個問題了——尼采到底算不算存在主義? 這個歸屬問題在哲學界也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 但是,他的思想核心確實如存在主義所倡導的那樣,找到自我,實現(xiàn)自我,比如以下這些話: “不要輕易去否定自己,接受自己,熱愛自己”; “輕視名聲口碑,不要過去關(guān)心他人的想法,否則你的生活就會制約在‘老師’、‘部長’、‘社長’這樣虛無的名聲里”; “每個人都有專屬的特質(zhì),成功的人往往是了解自己的特質(zhì)并加以利用……關(guān)鍵是堅持不懈,這才能發(fā)現(xiàn)個人的優(yōu)勢所在”; “世界就處在這樣永恒的行為運動中,所有人的所有行為,無論多么微小,都會存在下來,因而以這種方式,我們獲得了永生”; “閉上你喋喋不休的嘴,去行動吧,這才是為你贏得信賴的捷徑”; “一些有才能的人卻做不出什么成就,因為他們不相信時間,總以為一些等待是荒廢時光。他們錯誤地認為,他們能夠完成任何事情,因此,他們做的事都不上不下……做好一件事的關(guān)鍵,不僅是人才或技術(shù),最重要的是信賴時間,有堅持下去的勇氣”; …… 可以說,尼采的思想絕對算存在主義的先輩,對以后的存在主義有著指導級的意義和作用。 而且,尼采對現(xiàn)代哲學、以及一直延續(xù)至今的社會深遠影響。 正是他站在十九世紀,先知般地預見到了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 人類文明正在開始衰落; 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將會越來越頻繁; 人的世界觀、社會秩序和道德法則正在變得更具相對性; 歐洲虛無主義的來臨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秩序的失落; …… 1992年,德國學者進行了一項出色的研究:考證了1890年到1990年期間,尼采對德國的影響。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無政府主義者、女權(quán)主義者、納粹分子、宗教信徒、社會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存在主義、素食主義者、先鋒派藝術(shù)家、體育愛好者、極端保守分子、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進步人士、唯美主義者等,都從尼采的著作中獲得啟示。 其實不僅只是德國,乃至全世界都如此。 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奇怪現(xiàn)象。 坤鵬論認為,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各種政治運動需要對他們的訴求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這種解釋往往發(fā)端于批判,并且是極端“殘忍”的批判。 恰恰尼采的著作無一不是批判,而且懟天懟地,凡是主流的、傳統(tǒng)的,他全批判過。 于是,各類運動在尼采的著作采擷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思想彈藥,并在其批評中看到了他們自己討厭的東西。 而且,一般認為,現(xiàn)代哲學始于尼采。 所以,有人說,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都是尼采的時代。 三、尼采的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ねつ岵沙錾诘聡_克森州的勒肯鎮(zhèn)。 1900年8月25日逝世,終年55歲。 尼采是不折不扣的天才,24歲就拿到了哲學博士,同年還被巴塞爾大學聘為希臘文學的教授。 他5歲時便失去了父親。 因為從小在一種完全女性化的和宗教虔誠的氛圍中長大,使其形成了敏感的性格,也比較柔弱。 但是,那時他就已經(jīng)試圖通過堅定的自我克制和磨練來克服性格上的弱點。 敏感、自我克制成為尼采性格的兩個基本特征。 同時,這也造就了他對意志力量的崇尚,一生都遵從著斯巴達式的紀律。 在面對重大目標時,他既可以施加給別人痛苦,同時他自己也有忍受痛苦的度量。 比如:人生最后幾年里,他所有作品都是在他以一種異乎尋常的頑強毅力和病魔作斗爭中完成的。 他小時候就開始偏好古希臘文化,這成為了他終生的難舍之愛,為此,他還專門學習了古典語文學。 古典文化幫助尼采找到了自己思想的本源。 后來,他在萊比錫遇到了除了家庭、古典文化之外對其一生起決定影響的第三種精神力量。 他在一家舊書店里發(fā)現(xiàn)了叔本華的代表作。 在一口氣將其讀完后,完全被這位憂郁的天才所傾倒。 其無神論和反理性主義深深地影響了尼采。 他開始把歐洲文化鄙夷為頹廢文化。 在此之前,尼采還接觸到了散發(fā)著叔本華精神氣息的理查德·瓦格納的作品。 “自從聽了《特里斯坦》的鋼琴片段那一刻起,我就變成了一個瓦格納信徒?!?/span> “沒有瓦格納的音樂,我就不可能熬過我的青年時代。” 后來,尼采結(jié)識了瓦格納本人,并成為其忠實粉絲。 尼采年紀很小時就對宗教信仰產(chǎn)生懷疑,上大學后進而主張無神論,后來成為著名的無神論者。 他的身體不好,看上去蒼白而虛弱,口才也不夠好。 他的哲學背景,使其同時遭受哲學界和文學界的排擠,再加上個性相當憤世嫉俗,幾乎沒有他不批判的,導致他的教學生涯很不成功。 他曾說:“聽眾是到教室來吃糖的。”“真正偉大的哲學家,要到死后才會出生?!?/span> 確實,他在世期間,幾乎完全被人忽視,甚至因為書無人問津,自《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最后部分開始,他找不到一個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不得不自費出書。 但是,1900年去世后,他卻逐漸成為各類人爭相膜拜的偶像,是有史以來被人們談論最多的哲學家之一。 但遺憾的是,尼采也一直是最不被理解的哲學家。 有本書叫《尼采到底說了什么》,其中列出了30個關(guān)于他的流言。 他寫過很多本書,就像一個思想的游擊戰(zhàn)士,用大量文字向已經(jīng)確立的各種各樣的立場觀點開戰(zhàn)。 他的攻擊方向變幻不定,剛還攻擊這個方向,一轉(zhuǎn)身就攻擊相反的方向。 這讓人感覺自相矛盾。 其實,這是他在用自己打造的哲學的錘子敲碎那些所謂真理的戰(zhàn)術(shù)。 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任何一本他的著作來認定它代表尼采的思想,都會嚴重影響對他的理解,得到截然不同的尼采。 而且,尼采的哲學著作,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激發(fā)起嚴肅的思想,而不是一本正經(jīng)地去回答問題。 在這一點上,他更像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不是斯賓諾莎、康德或黑格爾。 他的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種天才的格言(從形式上說)或警句(就內(nèi)容而言)的集結(jié)。 從語言上講,尼采的所有后期作品更都只是一些片斷思想和格言的匯編。 即使是創(chuàng)作旺盛時期的作品(《查拉圖斯特如是說》)也是如此。 因為尼采基本不是通過細致的分析來表達他對問題的看法,在思想上給人以支離破碎的印象,很容易給人一種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感覺。 再加上他和叔本華、海德爾以及歌德一樣,都非常注重感情、直覺、意愿和“生命”。 所以,人們在對其作品進行闡釋時,很容易被“引誘”,不自覺地摻雜進自己的主觀觀點。 結(jié)果一直到今天,不管是誰,即使是海德格爾,他們的闡釋頂多也只能還算正確或部分正確。 而且,尼采的哲學與他的內(nèi)在精神歷程有著最緊密的聯(lián)系。 如果沒有感同身受的經(jīng)歷,都只能隔靴搔癢。 這也恰恰說明了,研究尼采,必然要帶入主觀精神體驗,無法純學術(shù)。 另外,尼采還記了很多筆記,其中大部分從沒有發(fā)表過,也不打算發(fā)表。 如果有誰把關(guān)注焦點放在這些筆記上,還將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尼采。 他當年曾預見道:“最重要的是,不要將我和不屬于我的思想混為一體!” 不幸的是,1888年,在他創(chuàng)作的旺盛時期,過度的創(chuàng)作熱情、不被認可的孤獨、天生身體的孱弱,使其肉體和精神都已經(jīng)精疲力竭,幾乎完全失明。 1889年1月,據(jù)說尼采在都靈時,看到一匹馬被馬夫鞭打,他沖到馬的跟前,試圖保護它,然后突然失去意識,在他被送回住所并蘇醒后,他開始給朋友寫一些奇怪的信,后被送進精神病院,診斷為精神失常,直到死時都沒有治愈。 德國對尼采的評價非常高,給了他很多角色: 孤獨者尼采——意欲超越自我并因而走向毀滅的人。 誠實者尼采——尼采認為誠實是“美德中最年輕的”,它是一個人最誠懇的意見,這就是他做人和寫作的特點。 他提醒世人,千萬不要讓“我們的誠實變成我們的虛榮,我們的妝點,我們的局限和我們的愚蠢?!?/span> 詩人尼采——德國世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 散文作家尼采——被認為是德國最好的散文作家。 心理學家尼采——他自稱“心理學家中的第一個哲學家”,而且他確實具有天才的心理學家般的敏銳洞察力,看人目光如炬,可以直視人心,說出來的話往往就是人們(不管他們有多么偉大)在其華麗辭藻、大義凜然、道貌岸然背后隱藏最深的那些東西——骯臟的、卑微的、怯懦的……更多還是自私的,為了自我生存的。 比如:他對同情的評價如同撕掉人類的遮羞布,他質(zhì)問道,多少情況下我們所謂的同情不過是我們優(yōu)越感的面具?或者至少是因為犧牲品不是我們而松了一口氣? 再比如:我們的判斷其實經(jīng)常性地建立在怨恨而不是道德的公正基礎之上。 細想過來,尼采本人其實也是因為可怕的沉寂,才越來越孤高自傲,才用更加激烈和高昂的語調(diào)掩飾內(nèi)心不被社會認可的怨憤! 預言家尼采——在近代思想家中,沒有人能夠像他那樣對人類社會的未來高屋建瓴且準確的預言。 反哲學者尼采——用錘子直接將自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全部擊碎,開啟了反本質(zhì)主義的思考,引領反哲學思想。 語言哲學啟蒙者尼采——啟迪了現(xiàn)代語言哲學的潮流; …… 對于尼采的主要思想,明天我們繼續(xù)!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保留本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