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到江西黎川縣城一日游,回來發(fā)了4篇游記,其中專門寫了黎川的兩座廊橋。我的家鄉(xiāng)有三座橋值得一說。其一:湖坊鎮(zhèn)的廊橋——澄波橋——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其二:永平鎮(zhèn)大義橋唐貞元年間(785-804)始建木橋,宋紹熙三年(1192)重修,清乾隆六年(1741)改建全部由花崗巖建造的石橋,使用至今。其三:河口鎮(zhèn)的浮橋,它誕生于清光緒年間。浮橋,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梁。軍隊采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对娊?jīng)·大雅·大明》記載:“親迎于渭,造舟為梁”,記載了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間架設長江浮橋。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預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河陽浮橋,曾持續(xù)使用達800多年。 上世紀80年代末,山西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從黃河里打撈出4只鑄鐵的牛。這是古代黃河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橋的遺物。這4只鐵牛稱為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原來位于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于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wěn)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zhèn)河鐵?!?。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打撈上來本來是好事,但怎么保存成了麻煩事。我看了電視上的介紹,現(xiàn)在那幾只鐵牛用粗粗的鋼架支撐著,因為四條牛腿逐漸氧化腐朽,已經(jīng)支撐不起鐵牛龐大的身軀了。所以現(xiàn)在看上去有點讓人哭笑不得。我的家鄉(xiāng)江西省鉛山縣河口鎮(zhèn),是明清和民國時期江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長江支流信江自東向西流經(jīng)河口鎮(zhèn),注入鄱陽湖。一江兩岸,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流經(jīng)鉛山縣的信江之上沒有橋梁,只有建于清末的浮橋連通兩岸。浮橋全長原有180余米,現(xiàn)在江面窄了,浮橋比過去短了一些。兩根清朝光緒年間鍛造的熟鐵鏈至今基本沒有銹蝕,漆黑光亮,生動的詮釋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鐵鏈串起40來只木船,豎著架上兩根木粱,然后橫著鋪上木板,大約4米來寬。在靠近南岸的一頭,預留了通航帆船的缺口,由3塊或兩塊跳板連接兩頭的浮橋,有帆船經(jīng)過,管橋的人會撤去跳板,沒有桅桿的小船或者竹筏、木筏可以從跳板下面無障礙通過。舊社會,來往的船工會給管橋人的一個小竹籃里扔一文錢,解放后政府接管了,過橋費也就免了。每當洪峰來臨,信江水位暴漲,為了安全起見,浮橋會臨時拆除,漂浮在信江兩岸。待洪峰過后再復合。七十年代末,木船也經(jīng)歷了沒人管的“十年浩劫”,腐朽不堪,為了安全起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府干脆拆除了浮橋。幾年沒有浮橋了,河口鎮(zhèn)信江兩岸的人們都不習慣,于是政府順應民意,由交通部門投資,恢復了浮橋。遺憾的是,由于資金有限,架橋的船由木船改成了鋼船。船牢固多了,但浮橋的古樸的韻味也喪失殆盡。這有點像永濟市大鐵牛的遭遇。我有點擔憂,維系浮橋的那兩條光緒年間的大鐵鏈一旦腐朽,河口鎮(zhèn)的浮橋還能不能存在?時代滄桑,河口鎮(zhèn)至今仍保存的浮橋除了它的實用價值之外,還有其歷史和文化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河口鎮(zhèn)標志性的建設。浮橋的存在,除了交通的便捷,還給河口鎮(zhèn)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另外的好處。浮橋上可以垂釣,可以洗衣,可以沐浴,可以乘涼。這是老河口人抹不去的記憶。如果有條件的話,再把鋼船換回木船,修舊如舊,浮橋的價值將得以回歸。建議學學贛州市。贛州市的贛江上也有浮橋,長達400余米,至今大部分仍然使用木船,成為贛州一景。鉛山的旅游資源可以說是“富礦”,但欠賬太多,久而久之,它的價值也就在逐漸遞減了,這是很遺憾的事。去年聽說將招商引來巨額投資,真的實現(xiàn),河口會成為另一個烏鎮(zhèn)或者周莊?或者像是湖南的鳳凰縣?我的愿景很簡單,只要把浮橋變成木船就行,這樣立竿見影的好事能花去所謂巨額投資的一個零頭嗎?投資商不是慈善家,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興趣不會是這座浮橋。第6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