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農(nóng)村的時候,最怕的勞動就是砍柴。我插隊的地方離砍柴的山有10公里以上,山上植被稀疏,也沒有什么好柴,在山上折騰半天,也砍不了多少柴。每當(dāng)清明節(jié)前后,上山砍柴的時候,遠(yuǎn)遠(yuǎn)的要能看到紅紅的杜鵑花開得如火如荼,那心里說不出的高興,因為找到了好柴。杜鵑花樹是灌木,一叢杜鵑花幸運的話就是半捆柴;更值得高興的是,杜鵑花樹木質(zhì)堅硬,耐燒。鮮紅的杜鵑花,成了砍柴人的指示牌??巢袢藗€個累得要命,沒有誰有那個閑情逸致去欣賞杜鵑花的美麗。現(xiàn)在不同了,砍柴的人幾乎沒有了,農(nóng)民家家戶戶不是燒煤,就是燒液化氣,山上的杜鵑花沒有“天敵”,自然開得肆無忌憚。昨天再次去了鉛山縣太源畬族鄉(xiāng),看見路旁山腰高坎上杜鵑花開得非常茂盛,而且花的品種也比較多,大紅、粉紅、淡紫、雪白,不一而足。行走中,捎帶著拍了一些杜鵑花。此時此刻,我站在杜鵑花樹旁邊或者樹下,端詳著構(gòu)圖和光影,眼中看到的是花的美麗。 我和幾位年輕同伴說起了下放時砍柴的往事,撫今追昔,不是萬千感慨,而是覺得這輩子活得窩囊。在最美麗的青春年華,卻去砍伐大自然的美麗,僅僅是為了活著,為了一日三餐,情操就變得那么低俗。說這些不是懺悔,不是內(nèi)疚,而是覺得同樣一個人,現(xiàn)在端著幾萬元的相機去拍攝杜鵑花,和當(dāng)年握著鋒利的柴刀去砍伐杜鵑花,這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 第48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