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替身”到“黑馬”,尖晶石在彩寶界的經歷不可謂不曲折。如今的尖晶石早已一改往日的默默無聞并在彩寶界大放異彩,絕地武士、馬亨蓋、抹谷紅尖晶、鈷尖晶石這四個品類更是諸多珠寶愛好者的心頭寶,優(yōu)質者亦是可遇而不可求。 其實,尖晶石也是一個彩虹家族,除了如今大熱的紅色、粉紅色、藍色,它還有很多繽紛的色彩,按顏色及特殊光學效應來劃分,常見的尖晶石品種還有:橙色尖晶石、無色尖晶石、綠色尖晶石、變色尖晶石、以及主要發(fā)現(xiàn)于斯里蘭卡,呈暗棕紅色、暗紫色到黑色,數量很少的星光尖晶石。 另外,尖晶石是鎂鋁氧化物,可含有鋁、鉻、鐵、鋅、錳等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可與鎂、鋁發(fā)生完全或不完全類質同象替代。所以根據化學元素組成也可以將其分類,如鋁尖晶石、鐵尖晶石、鋅尖晶石、錳尖晶石、鉻尖晶石等。由于含有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尖晶石可以有不同的顏色,如鎂尖晶石在紅、藍、綠、褐或無色之間;鋅尖晶石則為暗綠色;鐵尖晶石為黑色等。一般常見的寶石級尖晶石為鎂尖晶石,而鐵尖晶石多作為磁性材料。 在過去,紅色尖晶石多被誤認為是紅寶石,如英國王冠上著名的“黑王子紅寶石”,“鐵木兒紅寶石”等。整個尖晶石家族也不被寶石界關注,故而合成尖晶石也一直被用作其他寶石的仿制品?,F(xiàn)在,尖晶石價格不斷上升,合成尖晶石越來越多見于冒充天然尖晶石。 尖晶石的主要合成方法有焰熔法、助熔劑法、提拉法,最普遍的合成方法為焰熔法和助熔劑法。 天然尖晶石的折射率一般約為1.718,放大觀察有時可見單獨存在或似指紋狀圖案排列的八面體尖晶石晶體,有時也可見石墨、白云石及榍石晶體。 焰熔法合成尖晶石常見微小、線狀氣泡。焰熔法合成無色尖晶石因氧化鋁含量較高折射率為1.728。焰熔法合成藍色尖晶石在長波紫外光下展現(xiàn)強烈紅色熒光,在短波下可見斑駁至藍白色熒光。 助熔劑法生長的合成尖晶石可見單獨存在或呈指紋狀圖案排列的橙褐至黑色助熔劑殘余,及由坩堝熔解下來的鉑金片。 助熔劑法合成尖晶石在長波及短波紫外光下呈現(xiàn)弱至中度的微白堊紅至紅紫色熒光。另一區(qū)分助熔劑法合成及天然尖晶石的關鍵,是觀察吸收光譜低于500nm的鐵吸收帶,合成藍色尖晶石光譜中并無這些吸收線。 曾幾何時尖晶石一度是優(yōu)化處理的一片凈土,和成熟的合成技術相比,尖晶石的優(yōu)化處理一直不被人們所關注,普通的尖晶一般也不值得去改色、改善凈度,但是隨著尖晶石價格的上漲,其優(yōu)化處理的方式也越來越常見,那一片凈土也終將消逝。 尖晶石優(yōu)化處理的方式有熱處理、注油、擴散處理。 早在2009年人們通過氧化環(huán)境下進行熱處理實驗,發(fā)現(xiàn)藍色尖晶石飽和度增加、透明度提高,紅色尖晶石色調變暗、內部裂隙增多、透明度降低。15年時又有實驗表明將橙—粉色緬甸尖晶石在封閉環(huán)境下恒溫加熱,粉色尖晶石顏色深、飽和度增高、色調變紫,橙粉色尖晶石顏色變?yōu)榉凵?,化飽和度降低。經熱處理的尖晶石表面會出現(xiàn)細小的羽狀裂隙,且尖晶石固體包裹體受熱后周圍會出現(xiàn)明顯的破裂面。 經過注油的緬甸尖晶石晶體內部中,在暗域照明條件下可見樹突狀氣泡。用熱針接近寶石表面的裂隙,可以讓油滲出,或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油中氣泡膨脹。 尖晶石的鈷擴散處理是將淺色帶灰色調的藍色尖晶石作為處理對象,通過高溫的方法將鈷元素擴散進入其表面以提高鈷元素的濃度,從而使其外觀呈現(xiàn)濃郁的藍色。經過這種處理的尖晶石,顏色前后變化較為明顯,折射率等物理基礎數據與天然尖晶石無異。 進行擴散處理的尖晶石一般是切磨好后,再進行鈷擴散,然后拋光。鈷擴散只能擴散在表面一層,所以不能拋光的太厲害,往往在表面還殘留著高溫腐蝕的痕跡,裂隙處顏色深一點。 經處理的藍色尖晶石在查爾斯濾色鏡下,會呈現(xiàn)明顯的鮮艷紅色,也是大量鈷元素存在的證據。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寶石內部呈現(xiàn)典型的重新結晶、顏色聚集等現(xiàn)象,都是高溫下進行擴散處理的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