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是宋濂的代表作。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xiāng)的第二年,宋濂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xiāng)晚輩馬生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了這篇序文。序是一種文體,它源于《詩大序》,后世變?yōu)闀蚝唾浶?。本文即屬后者,這是作者寫給一個同鄉(xiāng)后生的臨別贈言。作者德高望重,卻沒有擺出名人的架勢,板起面孔講大道理進行說教,而是以自己早年求學的艱苦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勸勉后生學子,希望他們珍惜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自勉,發(fā)奮學習。文章循循善誘,懇切周至,語重心長,情真意切,藹然有長者之風,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本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 一、 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本文勸人向學,實是一篇議論文。然而,我們通觀全文,卻發(fā)現(xiàn)全文絕少有議論處。蓋作者深諳事實勝于雄辯的道理。因此他全用事實說話。以自己早年求學的艱難與切身感受來啟發(fā)馬生,勉勵他刻苦學習,自勵精進,真可謂:夫子循循善誘、現(xiàn)身說法。作者敘述早年的求學經(jīng)歷,圍繞“勤”、“艱”兩字落筆,突出當年之艱。作者選擇三個事例。其一,求書之不易:“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走送之”。其二,問學之難:“嘗趨百里”,“執(zhí)經(jīng)叩問”,“色愈恭,禮愈至”。其三,外出求學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由于事例真實感人,故而說服力極強。 二、 巧用對比,突出主旨。 本文通過對比法結構全文。第一段記述早年經(jīng)歷與第二段列舉今日諸生的優(yōu)越條件形成鮮明的對比,構成全文最基本的骨架。這些內(nèi)容從四個方面進行對比:衣食:廩稍之宮、裘葛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中。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四層對比,昔日艱難今日優(yōu)越顯而易見,進而揭示道理,“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從而啟示人們珍惜良好的學習條件,專心學習。除此之外,在第一段里又以自己少年時代的艱窘與今日際遇之盛形成對比,說明為學的重要。而在敘述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時,又分別安排了兩組對比,一是以自己問學的恭謹謙卑與先達的傲慢嚴厲作對比,一是以自己的貧困寒磣與同舍生的富足優(yōu)裕作對比。這一組組正反鮮明的對比,把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十分明確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三、 突出重點,善寫人物。 本文雖是一篇議論文,然而作者以賓拱主,以大量篇幅敘事寫人。第一段我們簡直就可以當作記敘文來讀。作者用筆不多,卻真切的刻畫了勤奮好學的貧寒少年的形象,栩栩如生,這主要是作者巧于剪裁,分別從三方面來突出主人公,雖艱尤勤的精神風貌。同時,作者還善于通過細節(jié)來刻畫人物。如寫抄書之苦,則取天大寒手指不能伸展,但仍抄書不輟的鏡頭。寫從師請益,則抓住他的形體動作,“俯身傾耳以請”,一“俯”一“傾”則入木三分,神態(tài)全出,如顧愷之之畫人物,頰上添毫,更有生氣。 四、 方式多樣,筆法簡潔。 本文注意了記述、描寫、議論的自然結合。本文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shù)募右凿秩竞兔枥L,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寫了先達的表現(xiàn),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shù)語,情態(tài)畢現(xiàn)。寫同舍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插入了議論,突出中心,文章講述了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的道理。 五、 語言質樸,意味深長。 本文語言簡潔質樸,娓娓道來,意味深長。敘述往昔,雖字字辛酸,但非嗟嘆貧窮,乃是包含著“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之意,因而,“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又顯出欣慰之情,“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回首往事中,蘊涵著感慨之情;描述富家子弟的裝扮,流露出輕蔑之情;指出太學生學無長進,則又表現(xiàn)出憤慨之情。文詞淡,情感濃,含義深,如同聆聽慈祥長者的教誨,言辭懇切,親切自然,在娓娓敘說家常中,使人受其感染,而接受其觀點。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