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分?,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但是它原本是一個褒義詞。“衣冠禽獸”一語來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據(jù)史料記載,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所以當(dāng)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贊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我們就來了解下補服這一服飾。 補服,又稱補褂,外褂,前后各綴有一塊“補子”,用以區(qū)別官職差別,是從我國的明朝開始出現(xiàn),并一直延續(xù)到清朝滅亡時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補子用飛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鶴補;用猛獸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補。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具體的規(guī)定是: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云雁,五品繡白鷴,六品繡鷺鴛,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shù)文武百官的官服了。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它是從明清時期開始出現(xiàn)的。明清時期的官員所用的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xiàn)的,制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明代的官補尺寸較大,制作精良,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其文官補子繡有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補子則繡單獸,或立或蹲。與明代的補子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文官繡單禽,武官繡猛獸;補子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明清時期的補子是隨著官職而存在的,因而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由此它有著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清代同樣沿襲了明代的補服特色,.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繡單只. 明代的補子只飾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于兩肩之上.今天的明志補服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的工藝,不過今天所繡的動物們不再像之前一樣代表著官員的等級,仍然是我們值得傳承的精美技藝。 以上內(nèi)容由中公事業(yè)單位考試網(wǎng)(http://www./)提供 |
|
來自: 昵稱71128735 > 《備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