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生活優(yōu)越,后半生漂泊無定,生活落魄 他心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的宏偉抱負,卻聲名不顯,只擔(dān)任過拾遺這樣的小官 他心系蒼生,胸懷國事,憂國憂民,詩風(fēng)沉郁頓挫,其詩被稱為'詩史' 他在后世影響非常深遠,被尊稱為“詩圣” 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然并卵“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肯定是許多讀書人的夢想。只是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看起來牛氣逼人的詩句,是杜甫在困境中寫下的。 天寶六載(747年),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yīng)試。自負才學(xué)的杜甫也參加了考試。“讀書破萬卷”的他,自然是'下筆如有神',自信滿滿的他滿以為這回回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但現(xiàn)實卻給了他當(dāng)頭棒喝。他那里會想到,這是以“口蜜腹劍”著稱的權(quán)相為了拍馬屁,自編自導(dǎo)的一出'野無遺賢'鬧劇。 不僅是他,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這'野無遺賢'果然讓當(dāng)時早已飄飄然,覺得比歷史上所有明君都不差的唐玄宗開心的不得了。 杜甫畫像 從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開始進士考試,到此時,又十多年過去了。杜甫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得不轉(zhuǎn)走權(quán)貴之門,以自己的詩文投贈干謁等,以期踏入仕途。 他想起了早些年曾有交往的,現(xiàn)在擔(dān)任尚書左丞的前輩韋濟,寫下了
富家子弟自然不會餓死,清貧的大多是讀書人。韋大人,請靜靜聽我向您直陳。 我少年時也成風(fēng)光。讀書萬卷,寫起文章來敏捷如有神助,辭賦可媲楊雄、詩文不弱曹植;李邕想要結(jié)交我,王翰愿意和我做鄰居! 自以為是一個很突出的人,會很快身登高位,擔(dān)任要職,輔助君王,使他不在堯舜之上,也一定可以使得社會再變得敦厚淳樸。 然而造化弄人,十三年過去了,到處求告無門,只落得殘羹冷炙,到處看人臉色。 我很慚愧你對我的提攜厚愛... 這年冬天,長安很冷,盛唐氣息猶在,卻很快將要急轉(zhuǎn)直下,并從此一蹶不振。 杜甫的心情也如這冬天般冷徹,他可能不會想到,以后無數(shù)個冬天,都會是這樣,甚至可能更難熬。 二、“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少年優(yōu)游先天元年(712年),'詩圣'杜甫出生于河南鞏縣。杜家是名門,杜甫的遠祖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的杜周,晉朝大學(xué)者、名將杜預(yù)則是杜甫和杜牧的共同祖先。杜甫的祖父是唐初“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奠基人之一。杜甫的父親叫杜咸。母親崔氏,也出身于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出生這年,也是中國歷史上話題量(之一)最大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正式登基的這一年。 杜甫青少年時期,家庭環(huán)境優(yōu)越,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自小好學(xué)的杜甫,七歲就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不像留給后世的印象,少年時的杜甫,天真活潑:“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fù)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當(dāng)然了,還有我們從他詩歌里了解到的,他少年時:在河南郾城就見過著名舞蹈家公孫大娘舞劍,在洛陽岐王宅里,在寵臣崔九(崔滌)堂前,聽過著名歌唱家李龜年的天籟之音;在洛陽北邙山欣賞過畫圣吳道子畫作等等。 一句話,很小就見過大世面的。當(dāng)時的名流都夸他有班固、楊雄之風(fēng);李邕和王翰這樣的長輩也愿意屈尊來訪等。 從開元十九年(731年),十九歲的杜甫就常常在外漫游,近到附近的山西,遠到吳越,都有杜甫踏足的痕跡。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歲的杜甫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后,也沒有太在意。他的父親當(dāng)時擔(dān)任兗州司馬,杜甫于是前往山東省親。和好友蘇源明等在齊趙平原(今天山西、河北、山東一帶)漫游,過了好幾年“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留下了現(xiàn)場杜甫早年寫的一些詩,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然就是那首《望岳》了。
嘿,別看我現(xiàn)在還沒中進士。那不是遲早的事嗎?不僅如此,還有“一覽眾山小”的時候呢! 三、大詩人組團旅行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李白相遇。這時候的李白,剛剛被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那時候的李白,簡直就是全民偶像啊。拿到遣散費的“謫仙人”,遇到了熱情的小粉絲小杜同學(xué),寂寞的心情稍稍得以慰藉。 這一聊,兩人還挺投緣,就相約同游梁、宋一帶(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 不久,杜甫的另外一位朋友高適,也加入了進來。 三人一起尋仙人、采仙草、煉仙丹,玩得不亦樂乎。 玩了好一陣子,終于大家有些厭了。不久,他們依依惜別。李白繼續(xù)浪跡天涯,杜甫繼續(xù)自己的家庭生活,高適則繼續(xù)追求自己的夢想,為仕途而奔波。 第二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兗州,而李白此時寄居于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又邀約相見。在飲酒賦詩之外,又討論了煉丹求仙,而且共同訪問了兗州城北的隱士范野人。 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中寫道:“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李白也回贈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沒想到這兩位大詩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面。 四、困守長安天寶六載(747年),玩好了的杜甫來到長安,這里正好有玄宗皇帝特別舉行的考試??上?,本文開頭所述的一幕發(fā)生了。被李林甫“野無遺賢”鬧劇弄的一點脾氣都沒有的杜甫開始了奔走獻賦的日子,可惜毫無所得。幾年前父親已經(jīng)離去,他的家庭生活也變得有些清貧。 4年后,仍然一無所獲的杜甫,得知唐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祭祀天地大典,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機會,就費盡心思寫下《大禮賦》獻上,預(yù)祝成功。終于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覺得杜甫是個人才,就命待制集賢苑,獲得“參列選序”資格,可等候分配。 好死不死的,又遇上了李林甫這個鳥人來督辦此事,當(dāng)年的“野無遺賢”還不遠呢,李鳥人怎么會自己打自己臉呢,所以杜甫毫不意外地又沒有得到官職。 直到天寶十四載(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才獲得了一個“河西尉”的官職。這個官職,嗯,怎么說呢,大概就是比沒品稍微好上那么一點。 所以,這實在是和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相距太遠。面對如此境遇,哭笑不得的杜甫寫到:
眼見杜十二郎不情不愿的,朝廷就改任他為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掌管軍防的烽火、驛馬傳送、門禁、田獵、儀仗等事的職位。往大了看,好像管挺多的,往小了說,其實大部分時間當(dāng)時是個軍需倉庫管理員。好在,這大概算一個閑職。 已過不惑之年,要養(yǎng)家糊口的杜甫不得已,還是接受了。 早已覺得隨著皇親國戚越來越會享受、驕橫跋扈,老百姓的日子是越來越難了。得了,別再挑三揀四了,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了。 杜甫的預(yù)感是對的,時局越來越亂,災(zāi)荒還常常發(fā)生。 這一年的十一月,杜甫從長安前往探望寄居在奉先的一家老小,沿途目睹百姓困苦而權(quán)貴嬌奢,憂國憂民。 他沒有想到,自己家的悲劇也在等待著他。剛踏進家門的杜甫就聽到一陣哭泣聲,他的小兒子餓死了! 切身體會和沿途見聞,杜甫提筆寫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天可憐見,就是兵器庫管理員這件差事,竟然也沒讓杜甫做多久。因為就像杜甫預(yù)見的那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那打斷盛世大唐脊梁骨的安史之亂,來了!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 '漁陽鼙鼓動地來“,叛軍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長安人心惶惶。 第二年(756年)六月,潼關(guān)失守,嚇得玄宗倉皇西逃。杜甫也將一家老小遷往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以避亂兵。 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即位,是為肅宗。 為謀生計,也為了當(dāng)初那份建功立業(yè)的初心,杜甫決定冒險,他告別妻兒,只身前往投奔唐肅宗。誰知道,這一別,竟差點成為生死決別。 在途中,杜甫被判叛軍抓獲,押送至長安。同時被俘的,還有著名詩人王維。就在杜甫以為會被投入獄中,或者被逼迫任命為偽軍官員時。叛軍竟然囚禁他,一打聽,原來是他官職太小了,叛軍看不上! 得,真是人比人,氣死人,華麗麗地被鄙視了。 安史之亂,劇照,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話雖這么說,這畢竟還算好事。你看人家王維,實在是官有大,名氣也大,安祿山對這個偶像欣賞不已,愣是給封了官。后來,叛軍平定后,朝廷要論王維的罪,幸好王維有個好弟弟王縉拼命救援,愿意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 在長安惶恐不安的杜甫,也沒有忘記憂國憂民。他時刻關(guān)注著時局發(fā)展,還寫了幾篇策論文章,為剿滅叛軍,減輕人民痛苦獻策---但大概以及肯定是沒辦法交上去。 被禁長安的杜甫思念遠方的家人,內(nèi)心惶恐不安。
更是憂國憂民不已。
直到至德二載(757年)四月,因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邊,叛軍才有所松動。杜甫冒險從長安西門逃出,穿越對峙的兩軍。死里逃生的杜甫,打聽到了唐肅宗的消息,奔波多日后,終于來到鳳翔(今陜西寶雞)投奔肅宗。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看著穿越火線前來投奔自己的杜甫,唐肅宗還是很欣慰的。江山淪落到這不田地,外面紛紛攘攘,還有人說他即位不正,但...還是有這樣忠心的人,前來投奔自己啊。年輕的唐肅宗這樣想著。 唐肅宗劇照,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五月,杜甫被授予了'右拾遺'的官職。 天可憐見啊,冒險成功了,年近五十,終于有了編制了呀。哎,讓我先哭一會。 為這個,老杜高興了好一會,喝完小酒的他,詩性大發(fā),提筆寫到:
杜甫沒有料到,這個右拾遺,竟然是他這輩子做過的最大的官了。所以,后世常常稱杜甫為'杜拾遺'。 他更沒有料到,就這個他也干不長! 因為房琯罷相的事情,杜甫向皇帝提出了不同意見,說房大人是有大才的,應(yīng)該給他更多機會。按理來說,拾遺嗎,本來就是給皇帝查漏補缺,提建議的。 但是,你杜甫,怎么就不看看這個房琯是誰???他是先皇現(xiàn)在的太上皇李隆基派來唐肅宗身邊的,不僅如此,這個人還有點高高在上,太把自己當(dāng)回事了。更何況呢,他自己帶兵打了敗仗。你說,皇帝不干他,干誰?! 好吧,結(jié)局已經(jīng)注定了。憤怒的唐肅宗將杜甫貶到華州,負責(zé)祭祀、禮樂、學(xué)校、醫(yī)筮等雜事。 屁股還沒坐熱呢,就被趕走了。把杜甫給郁悶得,哎呀,瞧我這張嘴呀。 好在還有家人慰藉,想起在鄜州的家人,自動亂后也很久了,掛念不已。 來到羌村,推開家門,妻子楊氏看到杜甫歸來,竟呆立良久,恍如隔世。 兵荒馬亂的年頭,分別兩年了,還能活著歸來,著實不易啊,兩人抱頭痛哭。
杜甫雕像 短暫團聚后,杜甫來到華州。新的崗位雖然不怎么樣,總算有點俸祿可以養(yǎng)家糊口。但離自己的政治理想,似乎是越來越遠了。杜甫心情十分苦悶。看看他這時期寫的詩就知道了。
看起來是寫初秋之熱,蠅竭之苦,這也難受,那也難受的。和嵇康著名的“七不堪”不相伯仲了。意思也是差不多,那就是這不是人干的活呀,誰愛干誰干去。 好在不久,經(jīng)過宰相張鎬等營救,加上這年九月,長安收復(fù)。杜甫回到長安,仍擔(dān)任拾遺,但“帝自是不甚省錄”。 就這樣一件事,可以說杜甫從此和權(quán)力中心就無緣了。第二年,杜甫還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六、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詩圣崛起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儀收復(fù)長安和洛陽,不久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jié)度使乘勝率軍進擊,在鄴城包圍了安慶緒(安祿山之子,此時已殺父自立)叛軍,局勢可以說十分好。 但唐肅宗擔(dān)心這些節(jié)度使趁機做大,對他們也是時時刻刻提防著。他出了個昏招:諸軍不設(shè)統(tǒng)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又加上軍中糧草不足,士氣迅速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趕到,唐軍于是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節(jié)度使逃回各自領(lǐng)地。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杜甫從洛陽探親后返回華州。在途中親眼看到戰(zhàn)亂給民眾帶來的無窮苦難,白骨遍地,尸橫遍野,城池破敗,鄉(xiāng)村荒蕪,給杜甫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不僅如此,因大軍慘敗,急需補充兵員,于是朝廷下令,到處征兵。年輕夫妻剛成親就被抓走,子孫都陣亡了老的還要被抓走,家里尚有病重老母也要被抓走... 感慨萬千的杜甫,奮筆寫下了著名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大概正是這一年的所見所思,讓杜甫徹底向現(xiàn)實主義詩風(fēng)轉(zhuǎn)變,并在思想上得到了升華。 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憂國憂民的杜甫,用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稱為'詩史'。他的詩風(fēng)沉郁頓挫,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 其聲譽遠播重洋,最近BBC出的紀(jì)錄片中把杜甫稱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甚至連之一都沒有。 杜甫的后世影響,以及文人名士對他的交口稱贊,我們無需贅述。 七、蜀中草堂--最后的安寧乾元二年(759年)秋天,大概是對污濁時政的痛心疾首,杜甫辭去了華州司攻參軍的職務(wù)。 在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待了一陣后,輾轉(zhuǎn)來到?jīng)]有被戰(zhàn)亂波及的成都。 初來乍到,他靠時任成都尹裴冕的接濟,生活基本還是有保障的。為他選址籌建草堂的,大約也是裴冕(也有說是嚴(yán)武)。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和裴冕的相識,大約是在唐肅宗鳳翔時期,當(dāng)時裴冕因從龍之功,任尚書右仆射。而杜甫彼時擔(dān)任右拾遺。 對裴冕,杜甫是很感激的,常寫詩回贈,在詩中不止一次提起這位恩主。 可惜,好景不長,不久裴冕就調(diào)走了。好在,接任的李若幽算起來是杜甫的遠房表親。 再過了一陣子,從前的好友高適也來到了四川,先后擔(dān)任彭州和蜀州刺史。高適給了杜甫不少幫助。而杜甫對這位老友也是不矯情的,需要幫助的時候,他直接說:'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p> 對于杜甫在成都期間,幫助最大的人,大概要算是嚴(yán)武了。 嚴(yán)武也是詩人。而嚴(yán)武的父親嚴(yán)挺之與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意氣相投的故交。在唐肅宗鳳翔時期,兩人可以說是同出于宰相房琯門下。有這么些關(guān)系,可見兩人關(guān)系是極好的。 嚴(yán)武時來運轉(zhuǎn)之后,沒有忘記身居草堂的杜甫。他多次規(guī)勸杜甫重回廟堂,只是此時的杜甫隱隱有了避世之心。 杜甫多次推脫,嚴(yán)武多次規(guī)勸... 這期間兩人交往密切,贈詩頻繁。杜甫寫給嚴(yán)武的就有《奉酬嚴(yán)公寄題野亭之作》,《酬別杜二》,《嚴(yán)中丞枉駕見過》,《奉送嚴(yán)公入朝十韻》等等。 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六月,召嚴(yán)武入朝,杜甫送別贈詩:
滿滿的基情,不忍好友離去。 后來,因為接任的高適在對吐蕃等軍事上的失敗,嚴(yán)武再次回到成都。在嚴(yán)武的舉薦下,杜甫最終接受了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yán)武的參謀。所以,后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但是,這個官職沒做多久,杜甫又放棄了。 這五六年間,杜甫大抵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算不上寄人籬下,可實實在在也是靠好友接濟。 對于做官,他確實已經(jīng)不在乎了,不想再趟那渾水了。 可以說,他在成都是苦并快樂著。除了這些當(dāng)官的朋友,在成都,杜甫還結(jié)交了一些隱者和僧人。 在四川的這些年,杜甫大概寫過200多首詩,可以說數(shù)量是十分龐大的。 杜甫草堂 題材多種多樣,既有'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樣生機勃勃、清新雋永的詩句;也有《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這樣憂國憂民的嘆詠。 而這首《狂夫》大概更可以代表他此時的心態(tài)和心情:
一座草堂,有百花潭相伴,就是自己的滄浪亭。翠竹相擁,荷花相伴,清風(fēng)徐來。這大概就是隱居的安樂了。 回到現(xiàn)實,當(dāng)大官的朋友早斷了往來,小兒面有饑色,令人慚愧而感傷。一把老骨頭,只剩下了狂放... 可以說,有這些好朋友的幫助,才使得杜甫一家能夠在成都立足,也才能使得杜甫可以不違背本心,有那么一絲絲底氣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吧。 只可惜,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yán)武竟然英年早逝。而在這年的正月,高適也去世了。 嚴(yán)武去世后,杜甫也離開了成都。杜甫出成都,經(jīng)嘉州(樂山)、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云安(云陽),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到達夔州(奉節(jié))。 在這里,杜甫又遇到了一個”好心人“--夔州都督柏茂林,他非常欣賞杜甫的才華,還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和落腳之處,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杜甫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勞動,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從富家子弟到田間地頭做農(nóng)夫,杜甫沒有頹廢,反而覺得生活過得充實。相比起以前接受救濟,杜甫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是很不錯的。 在這期間,精神狀態(tài)不錯的老杜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夔州的三年時間里,竟然創(chuàng)作了四百多首詩歌,幾乎占了生平所寫詩歌的三成。 著名的《登高》便寫于此時。在夔州居住這些年里,雖然生活尚可,但杜甫已是常常疾病纏身;再加上好友李白、嚴(yán)武、高適相繼離去,至于知己則更是壯志未酬。憑欄遠眺,滾滾長江水,浩浩蕩蕩,似乎看見古往今來建功立業(yè)的先賢。杜甫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號稱七律第一的詩篇:
大概是自感時日無多,思鄉(xiāng)心切的杜甫,在大歷三年(768年),乘舟出峽,經(jīng)江陵,轉(zhuǎn)公安,在年底來動岳陽。但這一路走來,耗費不少,生活困難?!庇H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可能北歸已經(jīng)無望,杜甫被迫南行,在第二年正月,從岳陽到潭州(長沙),又到衡陽,最后又復(fù)折回潭州。 漂泊無定,狀況凄慘。 大歷五年(770年),又遇到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不得不逃往衡陽,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不曾想船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在方田驛,這一停就是數(shù)日(有說五日,也有說旬日,近十天),冷饑挨餓。 幸好耒陽縣令聶某得知消息,派人駕小舟來救,并以酒肉招待他。 可憐許久未進食的杜甫,吃了好酒好肉,大醉睡去,竟再也沒有醒來。 (杜甫死因后世有爭議,也有說死于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本文采用《舊唐書》記:'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陽,時年五十九。') 寫在后面杜甫一生,是安史之亂最好的注解。這不僅僅因為他寫得三吏三別等史詩。從個人際遇來說也是如此,前半生的優(yōu)越生活,是大唐最后的盛世榮光。后半生的漂泊,就仿佛被當(dāng)頭一棒,從此凄慘落魄,就好比安史之亂一棍子將大唐打落巔峰。 但杜甫在求職無門、前途渺茫、甚至在幼子餓死等等打擊之下,他仍堅守內(nèi)心的那一點光明。 曾經(jīng)有那么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后依舊熱愛生活。 于杜甫,他不僅熱愛生活,他還心系蒼生,他用他的筆記錄民間疾苦,抒發(fā)他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窮年憂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濟時肯殺身”,是他的一貫精神。 就好像陸游所說:文章垂世自一事,忠義凜凜令人思。 ”詩圣“之名,他當(dāng)?shù)谩?/strong> 參考資料: 《舊唐書.杜甫傳》 《新唐書.杜甫傳》 《唐才子傳·杜甫傳》 《舊唐書.高適/嚴(yán)武等傳》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