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無我篇 A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B 現(xiàn)代漢語 物秉大道,從一而生,天地交互,陰陽二出,生就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tài),三成既有,于是萬物順生。萬物皆有陰有陽,陰陽交互,生化而為美。民眾因民生而立,最惡就是孤、寡、不谷,王公輩以此為名,警示自己不忘民生。世間萬物,有少有多,少者因盡其用而為多,多者因收不用而變少,多與少,事物常理。民眾解決好民生問題,就要知曉禮儀法度,有思想文化者就要傳播文化教育。由常人變?yōu)槲虻勒?,則行禮儀,后入義,義與能相生,為強梁。強梁者不能用常人準則去衡量,這是進入下德的行列,有思想文化的人常常尊稱他們?yōu)榻谈福诩綆е嗟拿癖?,進入德的行列。 C 各家注釋 1河上公注:道始所生者一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yǎng)之。萬物無不背陰而向陽,回心而就日者也。萬物之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若胸中有藏,骨中有髓,草木中有空虛,和氣潛通,故得長生也。 2王弼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shù)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3杜光庭注:天地不能自生者,天地者大道,大道運用,惟一為先,故云生一,上士所聞之道也。道惟一爾,而愚智聞之不同,由是有信有疑,或勤或笑,乃顯明昧進退之旨,示世人修習之由。又述谷辱偷渝之方,表上士謙虛之行。既云善貸萬物,彰萬物抱道而生,是知謙虛卑下之基,損之而益。 4王安石注:沖氣以天一為主,故從水。天地之中也,故從中。沖者,陰陽之和也。陰為虛,陽為盈,道之體則沖,而其用之則或不盈,其體沖也。故有欲,無欲同謂之玄,其用之不盈也。屋棟兩端,乘實如之。物之強者莫如梁,所謂強梁者,如梁之強。人之強者,死之徒也。子路好勇,不得其死,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是皆失柔弱之義也。 5呂吉甫注:道之在天下,莫與之偶者,莫與之偶則一而已矣,故曰道生一。既謂之一,則謂之者與所謂為二,故曰一生二。有一有二,則有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唯無名則已,茍謂之一,則其適遂至於三,三立而萬物生矣,故曰三生萬物。凡幽而不測者,陰也。明而可見者,陽也。有生者,莫不背於幽而不測之陰,而向於明而可見之陽,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負則背之,抱則向之也。 6蘇轍注: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則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而莫不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者,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 7時雍注:易變而為一,一之所以起也,故曰道生一。一者形變之始,天地有形之最大也,故曰一生二。天地定位,人居乎中,而三才成焉,故曰二生三。輕清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然后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故曰三生萬物。天為陽而肅肅出乎天,則陰上交乎陽而物負之,地為陰而赫赫發(fā)乎地,則陽下交乎陰而物抱之,陰陽升降,兩者交通,然后沖和之氣以成也, 8邵若愚注:夫惟道,善貸假借曰貸與陰陽生化而且成,終復歸道。自道生一氣,一氣分而生二儀,二儀生化,以一氣為主,以一合二,故云三。一氣在陰陽之中,故名沖氣。以三能生萬物,故萬物無不負背也陰而抱向也陽,皆仗沖氣以為和和者生之本。 9王夫之注:當其為道也,函“三”以為“一”,則生之盛者不可窺,而其極至少。當其為生也,始之以“沖氣”,而終之以“陰陽”。陰陽立矣,生之事繁,而生之理亦竭矣。 10林虞齋注:一,太極也。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無而生。道者,無物之始,自然之理也。三極既立,而后萬物生焉。萬物之生,皆抱負陰陽之氣,以沖虛之理行乎其間,所以為和也。 D本注 1本篇為無我篇之二十八。講述相道之四,闡明社會大道法則,遵循自然大道之理,由此進入社會形態(tài)的應用。社會問題,基準是民生,民生既安,則行文化禮儀之教,則器物形制之用。 2 一者,大道之本,于一則得一,得一遂化物,則有二出,二出為智,智行于道,智用則出三,三成則器出形制有,于是乎分門別類下,不同事物紛呈。大道為一,天地分陰陽,萬物于是各自有陰而有陽,陰陽交互之間,五行運行之生生之氣為沖,故沖氣為和,化生萬物各自形態(tài),故有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3人類社會,遵循自然大道之法理,以民生生存問題為樸為先。社會運行之理,有無互生,高低為就,貴賤為鄰,常人之思之力在于民生,故惡于孤、寡、不谷,而有思想文化者,無民生后顧之憂,有數(shù)輿無輿之修為,故以孤、寡、不谷為名,警示自己不忘道之本。 4天下萬物生于無,則物物相同,無生于有,則物各具其性,非從一而劃清。物者,或少或多,少者,或物盡其用,損而益;多者,或物好而不用,益而損,損益非之常,而在有無互變之間,故有無,乃思想文化大道之本也。 5社會形態(tài),于文化教育為基本形態(tài),故為立國之本。常人,解決好民生問題,而入教育,即樸散而器用,必用形制知止,故老子有虛其心,實其腹之箴言。德之道,禮儀為先,有禮則入道,無禮為亂首。故常人之所需,須有思想文化人傳播文化于社會,后輩則循之蹈之,故老子有弱氣志,強氣骨之道悟。 6社會形態(tài)之下,強者必歸于弱,弱者必歸于強,強梁者雖技強過常人,是常人之弱,非常人之比也;遇強則必傷,傷而得死,不得不死。悟道之途,人解決民生,樸散后器用,則知禮儀法度,后知義與能,后施仁,后而為德,悟于道。強梁乃義與能相生,非常人,則過禮儀,進入德化領域,是思想文化行用之途,故為教父。教父者,引領更多的子弟民眾,一切進入禮儀之中,德化之間,思想文化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