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簡潔雅致,制作工藝嚴苛,瑪瑙入釉用料名貴。汝瓷一般為天青色,色略淡,部分開有冰裂片,釉色光澤瑩潤。這種素雅、清逸的色感,使宋徽宗“棄定用汝”,最終使汝窯汝瓷一躍成為北宋“五大名窯之首”,也因為汝瓷存世量少,成了各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件件價值不菲。 蟬翼紋:汝官窯瓷施釉比其他瓷器肥厚數(shù)倍,甚至有釉厚于胎的情況。由于釉和胎冷熱膨脹程度不同,燒成冷卻后,便逐漸出現(xiàn)了大小不等的獨特斜向開片,光線折射效果如蟬翼的紋理。 南宋人葉宥在《坦齋筆衡》里呢,他有這樣一段記載,他說:本朝以定州百瓷器有芒,不堪用,雖命汝州造青瓷器,故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這是南宋人的記載,他離北宋的時間很近了,定州白瓷器有芒,他說的是一個很專 業(yè)的術語,這個術語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就是說,“芒”是指碗的口是個澀圈,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我們今天的解釋,“芒”就是光芒 刺眼,我們將來講定州白瓷的時候會詳細地講到這一點,明代有一個人叫王世懋,他在《二委酉譚》中是這樣說的:宋時的瓷器以汝州第 一,而京師子置官窯次之,你看他是這樣認為的,明朝人是這樣認為的,汝窯地位是第 一的,連北宋的官窯地位都次而一等,低于汝窯,古人這些記載,對后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收藏宋瓷的人,言比稱汝窯。 汝瓷天青色后人難仿制,早在明清時期,就有很多人嘗試恢復汝瓷,但直到現(xiàn)在,汝瓷其獨特的天青色一直難以復制,這是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仿汝窯,也有人往釉里摻瑪瑙,但是和古代的比例不對,因此色調也達不到古代時的韻味?,F(xiàn)在新仿的汝瓷,外形、尺寸可以做得惟妙惟肖,但色調卻絕 對達不到當年的水準。現(xiàn)在新仿的色調比較單一,是什么釉就是單純的什么釉,但我們看宋代的汝瓷標本,有的外表是丹青釉,但在里面還隱藏有別的元素,色調看上去非常沉穩(wěn)、厚濁,現(xiàn)在新仿的釉色非常單一、單純,這是最 大的區(qū)別。 汝窯“青瓷器“作為宮廷御用瓷,并非是從宋哲宗元祐元年開始的,而是早在宋仁宗時期。仁宗時期是汝窯發(fā)展的第 二期,其燒造工藝已十分成熟。所以宋仁宗時期汝窯青瓷作為宮廷御用瓷,就已大量進入皇宮。其造型起碼有百余種。大多為陳設器和文房四寶,僅筆洗的造型就多達幾十種,諸如:撇口洗、直口洗、四方角洗、斜腹折沿花口洗、直腹板沿花口洗、菱花洗、葵式洗、海棠洗、鼓式洗、桃形洗、葉形洗、船型洗等。瓶類造型也較豐富,有長頸炫紋瓶、貫耳瓶、瓜棱直口瓶、膽式瓶、棕式瓶、花口瓶、荷葉口瓶、雙龍耳瓶、雙象耳瓶、盤口長頸瓶、梅瓶、玉壺春瓶、凈瓶等。釉色多為天青、粉青、個別還有金黃 色。釉水瑩澤,胎質堅硬細密,薄厚適中,呈灰白色。細小開片密布。滿釉裹足,支燒,支釘痕小如芝麻。支釘痕根據器型大小有三、五、六、八個不等。經高科技儀器物理檢測,常量、微痕元素符合北宋晚期汝窯成份。 天青的釉色瑩潤內斂,釉薄處透映出香灰色的胎體,器表的裂紋如蟹爪般細密交錯,星辰狀稀疏的氣泡浮于釉層上方,這些都是汝瓷最 具代表性的特征。而關于汝瓷的釉色,歷史上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傳說宋徽宗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大雨過后,遠處天空云破處,有一處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著迷。醒來之后,他便寫下一句詩:“雨過天晴云破處”,拿工匠參考,讓他們燒制出類似顏色的瓷器。一時間,不知難倒了多少工匠,最 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籌,燒出了令宋徽宗滿意的天青色,于是這種介乎藍和綠之間的天青色成了汝窯的代名詞。 奉華堂,南宋德壽宮的配殿,是宋高宗趙構的寵妃劉貴妃居住的地方,很多寫“奉華”的汝窯都是她用的。史書上記載,劉貴妃還有點兒才華,會畫畫,她自己有兩方章,一大一小,刻著“奉華”兩個字,畫完以后蓋在上面。奉華款的汝窯都應該是劉貴妃的私人之物。 臺北故宮里有個紙槌瓶,上面也刻著“奉華”兩個字,中間留著一塊空地。乾隆皇帝看見以后,不甘心,覺得自個兒也得刻上點兒什么。其實要說起來,乾隆皇帝地位比妃子要高。乾隆就寫了首詩刻在上面:“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余釘。”這個紙槌瓶原來是一個小撇口,到了乾隆時期,口碎了,鑲上了一個銅圈?!翱谟鋱糟~以鎖”,意思是想讓口變得結實一點兒,只好用銅包上。乾隆皇帝對一個破瓶子還這樣珍惜,你想想后來的人,當然更希望得到汝窯了。至今這個瓶子還在臺北故宮,鑲著當年的銅圈。 |
|
來自: 新用戶1204447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