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上世紀90年代,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黃煌教授對衛(wèi)生部和人事部認定的500名全國名老中醫(yī)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得出結論:絕大部分名老中醫(yī)臨床常用方不超過30首,其中經(jīng)方及其變方高達21首,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充分說明了經(jīng)方在中醫(yī)臨床中重要地位。但是,在很長時間里,經(jīng)方被嚴重忽略,經(jīng)方的價值沒有充分發(fā)揮。本人有一個初步設想,欲挑選臨床的常用50首經(jīng)方來講解,理論結合臨床,力圖做到通俗易懂。如果能夠把這50首經(jīng)方掌握并靈活的運用于臨床,這個醫(yī)生已經(jīng)很了不得了! 中醫(yī)的學習并不難,中醫(yī)其實是非常大眾化、生活化的東西,堅決反對神話中醫(yī)!江湖名,中醫(yī)道,中醫(yī)的江湖愿你我砥礪前行!(<經(jīng)方學苑>姊妹號<杏林明醫(yī)>正式開通,歡迎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每天一期,助力中醫(yī)人的成長!) 【慢性前列腺炎】 某男,65歲。小便點滴不暢1月余,日20余次,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用乙葳酚、呋喃堪啶等治療無效。余按癃淋初以清熱通淋、活血化瘀法治之,后又用補中益氣湯、濟生腎氣丸治療1月余,均未獲效仍尿頻,小便點滴不暢,日20余次,伴見神識恍惚,口干口苦,心煩少寐,腹?jié)M,大便干結4日未行,舌紅,苔黃,脈滑大。 投仲景麻仁丸加味:火麻仁30g,枳實、厚樸、大黃各10g,杏仁12g,白芍15g,丹參30g,節(jié)菖蒲6g,炒遠志6g。水煎服,日1劑。 服藥4劑后,小便次數(shù)減少,尿量增加,每日10次左有,大便已解。義服4劑,小便每日僅7-8次,諸證基本消失,病趨痊愈。 ——《仙東中醫(yī)雜志》
【老年性精神病】 某男,66歲。1974年10月25日診治。久有心煩失眠之癥,常見頭暈目眩。近1年來大便干結,小便頻數(shù),時見神忘失常,罵詈不休。經(jīng)某醫(yī)院診為老年性精神病,予以清熱瀉火安神之劑,病情稍有好轉,旋即如故。今大便干結已5日,口苦心煩,急躁易怒,胸脅痞悶,舌紅少津,邊有瘀斑,苔薄黃,脈弦細。此津液不足,大腸干燥,肝膽失于調達,肺失宣降,瘀熱上犯,上蒙清竅所致。治宜瀉火逐瘀,潤燥滑腸。 方用大黃(后下)9g,杏仁、白芍、火麻仁、枳實、厚樸各15g,蜂蜜60g沖服。 服3劑,瀉下堅硬黑晦如煤之便,煩躁減輕.神識清楚,繼服2劑,又瀉3次,諸癥好轉,用上方改湯為丸,調治而愈 ——《浙江中醫(yī)雜志》
本方主治脾約便秘證?!秱摗氛f:“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了仁丸主之?!逼⒅鳛槲感衅浣蛞海ā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今跌陽脈浮而澀,表明胃有燥熱,脾受約束,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燥熱津傷,腸失濡潤,故大便硬。因為這種大便硬是脾受胃熱制約,津液不得輸布而成,故稱脾約。 [組成]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炙)半斤,大黃(去皮)一斤,厚樸(炙,去皮)一尺,杏仁(去皮尖,煞,別作脂)一升。 本方所治為腸胃燥熱之大便秘結,小便頻數(shù)。根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燥者濡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實者,散而瀉之”的治療原則,宜潤腸約與瀉下藥配伍組方。方中重用麻于仁,木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主潤腸通便,《湯液本草》謂其“入足太陰、手陽明……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大黃苦寒沉降,主瀉熱通便;肺與大腸相表里,宣降肺氣有助于通暢腸腑,故配杏仁以降氣潤腸,《本草從新》謂杏仁“潤燥……通大腸氣秘”;芍藥主養(yǎng)陰潤腸和里。枳實行氣破結,厚樸行氣除滿,枳、樸同用,破結除滿,以加強降泄通便之功。蜂蜜性味甘平,潤腸通便,調和諸藥?!渡褶r本草經(jīng)》言其:“除眾病,和白藥”。諸藥合用,共奏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之效。 本方即小承氣湯合麻子仁、杏仁、芍藥而成,力用小承氣湯消痞除滿,泄熱通便,以蕩滌胃腸燥熱積滯,更以質潤多脂之麻了仁、杏仁,滋陰潤腸之藥,益陰潤腸之蜂蜜,使腑氣得通,津液四布,便秘自除。綜觀全方,潤腸藥與瀉下藥同用,具有潤而不膩,瀉而不峻,下不傷正的配伍特點,原方用法中要求只服10丸,以次漸加,表明本方意在緩下,是一首潤腸通便的緩下劑,現(xiàn)代多用于病后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老年性便秘,手術后大便不通等辨證屬于腸胃燥熱,津液不足者。 唐·《備急千金要方》卷15有大五柔丸,藥用大黃、芍藥、枳實、蓯蓉、葶藶、甘草、黃芩、牛膝各二兩,桃仁一百枚,杏仁四十枚。原書載其“主肼氣不調,大便難。通榮衛(wèi),利九竅,消谷,益氣力”。大五柔丸與麻子仁丸相比,配伍極相近似。惟大五柔丸加用肉蓯蓉之溫潤,以助通下,葶藶子瀉肺通便,實為組合之妙。 宋·《太平圣惠方》卷58之麻仁丸即麻子仁丸枳實易枳殼,芍藥為赤芍,去杏仁、厚樸加郁李仁、檳榔、芒硝而成。此方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之功增強,故臨床用于大便難,五臟氣壅,三焦不和,熱結秘澀。 《產(chǎn)育寶慶集》卷上之麻仁丸,方用麻仁、枳殼、大黃、人參各半兩。此方由潤下藥配伍行氣導滯藥與補氣藥而成,攻補兼施,以攻為主,用于產(chǎn)后血水俱下,腸胃虛竭,津液不足,大便秘澀,腹中悶脹者。 金·《潔古家珍》中麻仁丸只取麻子仁、枳殼、川芎三味。此方由潤下藥配伍行氣導滯藥、活血祛風藥而成,用于風秘,大便不通。 清·《醫(yī)略六書》卷25所載麻仁丸,在麻子丸基礎上加潤腸活血之桃仁,養(yǎng)血榮腸胃之當歸,潤腸散結之郁李仁而成,故用治氣滯血燥而致大便不通,小腹脹滿者。 現(xiàn)代《中國基本中成藥》之麻仁潤腸丸,亦是由仲景麻子仁丸去枳、樸,加陳皮、木香而成,雖行氣導滯之力減弱,但潤腸泄熱之力猶存,對于虛人便秘及老人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痔瘡便秘、屬腸胃燥熱者,更為貼切。 《類聚方廣義》:“謹按此節(jié)之語氣,疑非仲景之言,方意亦不明,然賦質脆弱之人,或久病虛贏,及老人血枯者,以此方緩緩瀉之,亦佳。” 關于本方主治脾約對脾約的認識。 歷代醫(yī)家見解不一,自成無已提出“胃強脾弱”是脾約的病機后,多宗其說。雖有解作“脾陰虛',“燥熱傷陰”者,但均屬“脾弱”之范疇。到目前為止,“胃強脾弱”之說仍被多數(shù)醫(yī)家所采用。然從麻子仁丸的組方看,該方用麻子仁、杏仁、白芍、白蜜益陰潤燥滑腸,大黃配枳、樸而成緩下之劑。所治之證,腸中必有燥結,但不如承氣之證急迫,故以此方緩攻。若把脾約解為“脾弱”,大黃、枳、樸豈可用之?從本方的服法上看,“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即以燥屎下為度,可見用麻子仁丸的目的是下腸胃燥結,通腑泄熱,并無補脾之意。以藥測證,“脾弱”之解是難與其相符的。 關于麻子仁丸的應用,由于受“脾弱”之說的影響,目前臨床上不少醫(yī)家對年老體弱,津虧血枯,或脾虛氣弱所致的便秘當作“脾約”證,用麻子仁丸治之,這就違背了仲景麻子仁丸的組方與應用原則。 由上可知,麻子仁丸并非治療脾虛便秘之劑,而是用于治療腸胃燥熱之便秘。所以,凡腸胃燥熱,津液不足。大便秘結,又非承氣湯所宜者,均可用麻子仁丸治之。若年老體弱,津虧血枯,或脾虛氣弱所致的便秘,均非所宜。正如惲鐵樵所說:“麻仁丸之用,自較承氣為善,然必用之陽證。若陰證誤施,為害亦烈”(《傷寒論輯義按》)。 前賢注選: 許宏:“跌陽脈者,乃脾胃之脈也,脈不當浮,今反浮者,巖非胃氣虛,則胃氣強乜。浮而澀者,為胃氣澡,大便則難,其脾為約。約者,束也,此必汗出多,走亡津液,胃氣燥澀,大便不得通也。趺陽脈浮者,雖大便難,尤不可以用大承氣湯等下泄之者,仲景故配以麻仁丸方以潤導之也。故用麻仁為君,杏仁為臣,二者能潤燥也;以枳實、厚樸能調中散氣為佐;以芍藥之酸能斂津液,大黃之苦能泄能下,二者為使,以通導耐引潤下也?!?《金鏡內臺方議》卷12) 陳念祖:“物之多脂者,可以潤燥,故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破結者必以苦,故以大黃之苦寒,芍藥之苦平為佐;行滯者必順氣,故以枳實順氣而除痞,厚樸順氣以泄?jié)M為佐。以蜜為丸者,取其緩行而不驟也?!?《時方歌括》卷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