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人格的標志就是學會如何去愛他人,當一個人的心鎖的太久了就會變得非常理性,當理性長時間壓制了感性,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特質(zhì)就是冷漠無情,真正的愛情它是不會發(fā)生在理性當中的,所以人們在越是年輕的時候也越能找到自己的愛情,因為那時候的我們都非常的感性,但那時候的我們也不成熟,這看起來好像是一個悖論。 實際上在年輕時候的愛,更多是出于一種潛意識層面的需求。這好比嬰兒渴望母親的呵護,在很多人心里都存在著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在感性的催化下,我們只是想著如何從他人那里去獲取愛。但這種愛是不成熟,就好像對食物的索求一般永不滿足,這是匱乏的愛,這是有風險的愛,這也是很被動的愛。 在這種狀態(tài)下的愛很不穩(wěn)定,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階段,在有《韓非子·說難》有這么一個故事,彌子瑕衛(wèi)國國君的寵愛,當?shù)脤櫟臅r候他在桃園里將隨手摘下來咬了一口的桃子遞給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感慨道:你們看看看他是多么愛我啊,吃桃子的時候都沒有忘記我。后來彌子瑕年紀漸長容貌漸衰,衛(wèi)靈公逐漸失去對他的熱情,就不再像過去那樣遷就他,于是就數(shù)落他的罪狀:你居然將吃剩的桃子給我吃,簡直是目無君威。 這種愛就是以色列心理學家路易斯格特曼所謂的需求層次的愛(need love)思維模式是:我愛你你為什么不愛我?大部分都出自于用來服務滿足于我們自己內(nèi)在的欲望,沒人告訴他:他根本沒有愛過別人,甚至沒有愛過自己。其實從內(nèi)心深處,我們很少去真正去愛我們自己,我們依靠向外尋求被愛的感覺,被需要的感覺,用來作為愛我們自己的養(yǎng)料,我們稱之為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