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線上平臺:初語閱讀 初語閱讀——西散原創(chuàng)高端平臺 初語閱讀——中國原創(chuàng)精品散文基地 初語排行榜——中國原創(chuàng)精品散文風向標 這是什么地方呢? 一座飛檐斗拱、灰瓦紅柱的四角涼亭屹立在岸邊,面對著一泓碧波如鏡的河水,風乍起,吹皺一層漣渏;遠遠近近,叢生著著一蓬蓬綠色的灌木、楊柳和花草,幾條帶蓬的游船停在岸邊,似乎等待著乘客前來。 站在亭子里,初秋的風掠過面龐,帶來些許涼意,眺望四周,我眼前一陣恍惚迷離,水面閃爍著波紋晃動起來——啊,迎面走來一位身著油綠緞錦袍、器宇軒昂的人物,后邊跟隨著一些頂戴花翎、胸掛朝珠的官員。只是他們腳下遠非如今修整過的園林小道,而是一片泥水交加、坎坷難行的河堤。人人身上幾乎沾滿了泥點子,卻時而駐足、時而跋涉,向著煙水迷蒙的遠方指指點點…… 此乃何許人也?揉揉眼睛仔細一看,不由地肅然起敬:竟然是大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在河道總督靳輔的陪同下,率領(lǐng)隨從視察運河水利工程來了。這似乎顛覆了人們的想像:天子出巡自是聲勢浩大,游山玩水。殊不知,還有如此心憂天下蒼生、不辭勞苦勤勉為政之舉。據(jù)《清河縣志》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年富力強的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步行閱視十余里,雖然泥濘沒膝,亦不辭其艱?!?nbsp; 身為一國之君,專程來此視察河道,可見此地十分險峻而重要?!犊滴跗鹁幼ⅰ芬灿涊d了這次巡視,康熙帝親自指揮操理和監(jiān)督這里的水利工程,切切囑咐主管河道的靳輔總督:“肖家渡、九里崗、崔家鎮(zhèn)一帶,皆吃緊迎溜處,甚為危險,所筑長堤與逼水壩,須時加防護?!?nbsp; 滄海桑田,星移斗轉(zhuǎn)。康熙帝以及后來他的孫子乾隆帝始終牽掛在心的這段河工,就是“清口水利樞紐”所在地!它,位于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境內(nèi)。明清時期,這里曾是大運河、黃河以及淮河的交匯處。從明萬歷六年一直到清咸豐五年,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里,“清口樞紐”一直是大運河沿線設(shè)施最多、國家投入最大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淮安、淮陰皆因淮河而得名,而淮河上最大的支流是泗水,它發(fā)源于魯南,迤邐流至徐州會汴水一支,經(jīng)邳州、宿州而達淮陰北岸匯入淮河,以其水清,又名清河,故泗水匯淮處被稱為“清口”。古代清口,在我國治淮和漕運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時至今天,已經(jīng)成為“大運河申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公元2018年初秋,在金風送爽碩果飄香的季節(jié)里,我有幸獲得邀請,來到歷史名城淮陰參加由中國散文學會、江蘇省作協(xié)、淮安市委宣傳部和淮陰區(qū)政府主辦的首屆“運河文學”主題論壇暨知名作家淮陰采風行活動。其中景點之一,就是眼前的“清口樞紐遺址”所在地,從而引發(fā)了我穿越時空的回想與感嘆…… 那還是在兩千四百多年以前,正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便于北上與齊國爭霸,開鑿了一條人工河,把當時的長江和淮河兩大河流連通起來,這條古老的運河被稱為邗溝(又有渠水、邗溟溝、韓江、漕渠等稱謂),也就是今天淮安和揚州之間大運河的前身,是中國大運河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段。 淮安之地由此開始了與中國大運河的不解之緣。其境內(nèi)的古末口曾經(jīng)是邗溝與淮河交匯的地方,距其以西約20公里的地方,便是清口所在地,只不過那時并沒有水利樞紐。大運河與淮河曾經(jīng)平穩(wěn)交匯,漕運也是暢通無比,那么,對于后世相當重要的清口樞紐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要從黃河改道說起。 公元1194年,南宋紹熙五年八月,黃河南堤決口,滾滾黃河水一路向南,通過泗水入淮,兩條河流共享一條河道從江蘇北部向東出海,這就是中國河道史上著名的“黃河奪淮入海”。由此,淮安附近形成了黃河、淮河、運河三河交匯的局面,而交匯處就在清口。 因其地勢低洼,被一路而來的黃河水、淮水帶來的大量泥沙逐漸淤高了河底,水位不斷抬高溢出,淹沒了附近許多小湖群,形成了偌大一個洪澤湖。如遇洪水肆虐,其中的高家堰一旦決口,其湖東的淮河下游淮安、揚州等附近七個州縣,將成一片汪洋。而自明代中后期以來,江南已是朝廷財賦重地,來自長江中下游的鹽稅與田賦,通過京杭運河陸續(xù)運往京師。這里不但關(guān)系著大運河正常的漕運交通,也保障著淮河下游黎民百姓的平安。 明朝以前,清口一帶已有一些水利工程,如高家堰、南運口等,但沒有形成體系。明萬歷六年(1578年),治河專家潘季馴第三次出任河道總督,對黃、淮、運進行了總體規(guī)劃。指導思想是“通漕于河,則治河即以治漕;會河于淮,則治淮即以治河;合河淮而通入海,則治河淮即以治?!?。強調(diào)將黃、淮、運作為一個整體對待,運用“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黃”(束窄黃河河道,加快河水流速,以防泥沙淤積),根本目標則是確保漕運的暢通。 如何“束水攻沙”呢?他設(shè)計了一套由遙堤、縷堤、月堤和格堤組成,于遙堤上修建減水壩的堤防體系,黃河被固定于徐州至淮安一線。而在黃、淮交匯的清口一帶,潘季馴則創(chuàng)行“蓄清刷黃”的方略,加高加固高家堰,堵住了淮河向東的出路;創(chuàng)筑王簡、張福堤,切斷了淮水北泄的通路。自此,淮水專出清口,形成了清口水利樞紐的基本格局。 由明入清,淮安水災有增無減??滴趸实弁聪聸Q心,要對黃河、淮河以及大運河進行全面治理。他任命45歲的重臣靳輔為河道總督,前往淮安治河。經(jīng)過兩個月的詳細考察之后,靳輔連上八道奏折,闡述治河計劃。他指出:清口處的泥沙雖會阻撓淮河出海,但淮河水漲時,又會被水力沖掉恢復原樣。泥沙的淤積與水流速度有關(guān),增大水的流速,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這些來自于明人的治河方略,在清人手中又發(fā)揚光大了。 為維護運道,洪澤湖畔的堤壩只能加筑,不能降低,更不能開閘,而在大堤上建減水壩也不失為一種良策??登瑑沙还步宋遄?,以加大排水力度。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家堰大堤也就越筑越高,越筑越長,從碼頭鎮(zhèn)、武家墩一直延伸到洪澤湖蔣壩。全長60多公里,也稱洪澤湖大堤,它由條石砌筑而成,條石間縫隙嚴密,鑿有凹槽,并用鐵鋦相連。 鐵鋦上鑄有銘文,比如道光四年(1824年),林則徐負責修筑的大堤鑲嵌的鐵鋦就鑄有“林工”兩字,大堤在質(zhì)保期內(nèi),如發(fā)生潰堤,鐵鋦出現(xiàn),誰之責任顯而易見,可見這條大堤對封建王朝來說是何等的重要。清康熙、乾隆兩帝都曾六次南巡,每次都親臨清口,在這里留下了御馬頭、康熙御壩、乾隆閱河御詩碑等等遺跡。他們對清口水利樞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此前歷代帝王都不曾有過的舉動。 除了前面引述康熙帝踩泥趟水,調(diào)查研究指導河務(wù)的故事之外,他還將“三藩、河務(wù)和漕運”作為必須解決的三事書而懸于宮中柱上。為盡快熟悉治河事宜,甚而常?!皩⒑訄D置于座右”,仔細研究,即便小處地名也不放過。乾隆對祖父非常景仰,蕭規(guī)曹隨,依然親歷親為治河大事。他在六度之典幸成后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一曰南巡。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就這樣,在最高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下,經(jīng)過明清兩朝歷任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們積極努力,大運河的漕運一直保持著暢通。尤其清政府在清口水利樞紐修筑而建的閘、壩、堤、堰、轉(zhuǎn)水墩等,種類和數(shù)量上都創(chuàng)下歷史之最,在整個運河沿線也是最具有科技價值的水利節(jié)點之一。到了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次改道,回到了宋代以前向北的老河道上,這才結(jié)束了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 清口水利樞紐包括順黃壩遺址、天妃壩遺址、天妃閘遺址、古碼頭、古涵閘、古寺廟、古城址,還有保存完好的洪澤湖大堤、康熙禮壩、乾隆智壩、道光信壩等近百處實物佐證。它作為大運河淮安段重要的遺產(chǎn)區(qū),隨同中國大運河整體打包申報,在2014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上被錄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淮安首個世界級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我們前來參加運河文化論壇暨采風活動的作家們,分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選題欣然命筆,我對“清口樞紐”情有獨鐘。當然這就如同“大運河申遺”一樣,包括諸多內(nèi)容——三道閘、高家堰、鎮(zhèn)河鐵牛、洪澤湖大堤等等,筆者不可能一一涉獵,還是以參觀走訪“清口樞紐遺址”為主而展開吧! 這處遺址以及“清口史料陳列室”,并沒有專門的景點建筑,而是設(shè)在“枚乘故里”景區(qū)內(nèi)。枚乘,字叔,是西漢政治家辭賦家,淮陰人,其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通過具體描述大量富于典型意義的腐敗現(xiàn)象,向統(tǒng)治者痛下針砭,提出以要言妙道的《七發(fā)》。毛澤東主席十分推崇此文,一九五九年在廬山會議上專門撰寫了“關(guān)于枚乘《七發(fā)》”的評論文章,作為中央文件印發(fā)全黨,向大家推薦學習,以正黨風。 歷史上的“治河”與《七發(fā)》聚會在一起,似乎是偶然的。可是,當我們深入思考一下時,就會感到其中的必然: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一個人、一條河、一個政黨,如果不從小處入手、防微杜漸,就會形成洪水猛獸,呑噬一切。我們先是懷著敬畏的心情參觀了枚乘生平展覽,繼而踏著石階來到下方的“清口水利遺址”景點。 這里樹木蔥郁,環(huán)境幽靜,一片開闊的湖面展現(xiàn)在眼前,湖邊則是那座供人納涼的四角小亭,飛檐尖項,猶如一頂古人頭上的遮陽帽。亭子旁邊立有一塊石碑,上刻“中國大運河遺產(chǎn):清口樞紐遺址”。環(huán)顧周圍,綠樹成蔭,湖水清澈,宛如一處幽靜的園林。倘若沒有這塊石碑,難以想象此地曾是波濤洶涌的水利樞紐工程?! 從涼亭出來,迎面是坐北朝南的三間青磚瓦房,大門廊柱兩邊寫有一幅對聯(lián):通漕關(guān)國計,三龍盤繞爭清口;治水切民生,百代經(jīng)營嘆禹功。橫批則是掛在門楣上一塊匾額:清口滄桑。這不由地使我停下腳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繼而整整衣服,邁開雙腿向前走去,儼然走進了一段清口的滄桑歲月…… “三龍”指的是淮河、黃河和大運河,這三條重要的水系交匯在清口。上聯(lián)說,漕運關(guān)乎國家生計,而三河常常發(fā)生洪澇災害,影響到漕運的順暢;下聯(lián)講,治水關(guān)系到民生安危,歷朝歷代都在認真經(jīng)營,無不驚嘆“大禹”們的功勞!兩句話24個字,深刻而詳盡的概括了“清口水利樞紐”的重大意義。 館室正中是一方放在玻璃罩中的“清口三閘”模型,顯示清口周圍眾多水系及堤壩、水閘等布局。墻上掛著宋、元、明、清歷朝對清口及黃、淮、運水系治理的史料介紹。我俯身在玻璃罩前詳看水利工程模型:河道彎彎,水流潺潺,閘門道道,堤壩長長……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當年清口水工的風采,彰顯著先人的智慧與心血。 抬眼閱覽墻上圖板:宋建炎二年(1128年)黃河改道,南奪泗、淮入海。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開通會通河,淮北運道易轍。明永樂年間,漕運總兵官陳瑄開清江浦河,由此清口成為黃、淮、運的交通樞紐。明朝中葉,黃河全流奪淮后,清口上下河床淤塞加快,決堤頻繁,潘季馴始行“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方略。之后,清康熙年間河督靳輔有所完善和發(fā)展,從而形成了以清口為軸心的特大型水利樞紐…… 千年風云,一朝盡覽;物是人非,天翻地覆。清口,在今天看來一個其貌不揚的地方,卻是我國古代治河思想、水運工程技術(shù)的發(fā)源地和演練場,堪稱中國的“水利博物館”。雖然后來由于黃河回歸故道,結(jié)束了“三龍”盤繞的局面,加之海運、公鐵路的興盛,清口水利樞紐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河患水災并沒有消除,河道兩岸群眾的頭頂上始終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新中國剛剛成立的1950年,一進汛期淮河流域就發(fā)生了嚴重水災,災情電報一封封送到中南海領(lǐng)導人的辦公桌上,其中寫道:“今年水勢之大,受災之慘,不僅重于去年,且為百年來所未有?;幢?0個縣、淮南沿岸7個縣均受淹……不少是全村沉沒。由于水勢兇猛,群眾來不及逃走,或攀登樹上、失足墜水(有在樹上被毒蛇咬死者)……” 毛澤東主席讀到此處不由地淚濕眼眶,用筆重重地劃上紅線,進而批示道:“請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導淮計劃,送我一閱。此計劃八月份務(wù)須做好,由政務(wù)院通過,秋季即開始動工。” 雷厲風行,是那個年代特有的作風。政務(wù)院總理周恩來隨即部署治淮工作。兩個月后——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便印發(fā)了《關(guān)于治理淮河的決定》,明確提出了治淮方針與任務(wù),成立了“治淮委員會”,由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曾山任主任。,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淮河水系水利工程建設(shè)。 時刻關(guān)注淮河災情的毛澤東主席毫不放松。1951年5月,他特意邀請時任政務(wù)院政務(wù)委員的邵力子和水利部部長的傅作義,來到中南海商談治淮問題。他們在民國時期分別主持過陜北和綏遠的水利工程,是治水行家。談話中,毛澤東建議邵力子到淮河一線實地考察,并說:“我可以寫一幅字,以壯行色?!?nbsp; 說罷,毛澤東走向辦公桌揮毫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囑咐工作人員制成四面錦旗,委托邵力子贈給治淮委員會及皖北、河南、蘇北三個治淮指揮部。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毛主席的這一偉大號召,極大地鼓舞了沿淮人民的信心。這年7月治淮第一期工程勝利竣工,豫皖蘇三省區(qū)13個專區(qū),2個市、48個縣近260萬人參加了治淮。隨后,治淮勞模前往北京參加1951年國慶觀禮,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親切接見。 這段歷史雖說沒有了清口樞紐的直接功效,也不是康熙乾隆皇帝數(shù)次南巡的成果,但可以看出古往今來治淮理念與意義是一脈相承的。當然,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首都北京到蘇北、晥北等沿淮一線,從中南海的最高領(lǐng)袖到江淮平原的人民群眾,心連心、手挽手、肩并肩,一舉改變了水患頻仍、哀鴻遍野的局面,迎來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的新天地。 參觀結(jié)束,走出“青口史料陳列館”,已是斜陽西照,我抬頭望了望秋高氣爽的天空,情不自禁思考為何歷代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這片土地、這條河流呢?是不是因為:從“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的楚漢爭霸、到元末要飯和尚朱元璋造反并建立大明王朝,再到晚清李鴻章組建淮軍北上南下等等,無數(shù)發(fā)生在華夏歷史上的揭竿而起、甚而改朝換代的“金戈鐵馬”,都與江淮地區(qū)(長江以北、淮河以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不錯,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就曾指出:“中國有個俗語叫‘餓死不如做強盜’。江淮地區(qū)是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大糧倉的交匯處,史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說。在這樣廣袤的地區(qū),有那么多的人口,如果連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的話,那這些人一定會要造反的,而且是人多勢眾,一旦造起反來,必然死心塌地,勢不可擋。所以說,江淮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否,直接影響到當朝政府的社會穩(wěn)定。”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笔前?,隨著歷史長河的波濤滾滾,當年“黃河奪淮、三龍盤繞”的災患一去不復返了,凝結(jié)著古人心血汗水的“清口水利樞紐”也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那種上下同欲、萬眾一心的治河精神和因地制宜、科學管水的施工方略,還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 事實上,今之清口仍然與“水”密不可分,特別是南水北調(diào)東線第三級控制工程范圍:淮沭新河,京杭運河、古黃河、鹽河在此交匯,建有淮陰閘、淮沭船閘、鹽河閘、淮陰第二抽水站等10多座防洪、調(diào)水、灌溉、航運、發(fā)電等大中型水工建筑物,統(tǒng)一命名為淮陰水利工程樞紐,其主要功能是“淮水北調(diào),分淮入沂”和沂淮互濟控制調(diào)度。 京杭運河以淮陰船閘分為兩級水位。正常情況下,淮(洪澤湖)水北調(diào)到淮北地區(qū),滋潤廣大的淮北平原。一部分水沿中運河北上,經(jīng)泗陽、劉老澗和皂河(宿遷市)等翻水站,至駱馬湖和經(jīng)房亭河劉山、解臺、鄭集(徐州市)等站送水至微山湖地區(qū),供給宿遷、徐州兩地的城鄉(xiāng)工農(nóng)業(yè)用水,也是我國南水北調(diào)東線工程的送水主干線;另一支經(jīng)淮沭河北上,灌溉江蘇淮北及沿海廣大地區(qū)。當淮河遇到干旱,無水供給時,通過調(diào)長江之水補給。北方的沂、泗水系有余水,則可以由駱馬湖經(jīng)皂河閘放水,由中運河、二河調(diào)入洪澤湖,補給淮安市區(qū)和淮南地區(qū)抗旱以及淮安段運河航運用水。 由此可見,歷經(jīng)兩三千年的滄桑風雨,清口為我國南北水上交通津要地位,始終沒有改變??梢哉f,它是古今運河難以逾越的關(guān)口。 從另一個角度講:清口水利樞紐雖然成為了遺址,卻存留下諸多珍貴的運河文化史料,正如前面描繪的種種名勝古跡及歷史篇章展現(xiàn)的那樣。并且,隨著千里大運河一起“申遺”成功,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們先人智慧與力量的重要見證。同時,清口除了水利樞紐功能之外,還是淮安西郊集生態(tài)與人文為一體的旅游風景區(qū)。今天的人們完全可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nbsp; 好啊,我們高興地看到:當?shù)攸h委政府和人民群眾正是這樣做的?;窗彩杏媱澇酥吧赀z”的東風,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實施“江淮生態(tài)經(jīng)濟區(qū)、淮河生態(tài)經(jīng)濟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shè)。整合歷史、文化、旅游、園林等資源,處理好保護與開發(fā)之間的關(guān)系,打造里運河文化長廊,做到“文史一脈相承、旅游一線貫通、產(chǎn)業(yè)形成鏈條”。而淮陰區(qū)則緊扣全市“一區(qū)兩帶”建設(shè)戰(zhàn)略機遇,通過“五個一批”工程,深入挖掘大運河淮陰段文化底蘊,全力創(chuàng)建運河文化淮陰品牌。 具體內(nèi)容為:提升一批運河文化遺產(chǎn)項目:組織專人挖掘整理運河沿線文化遺產(chǎn)項目,形成淮陰區(qū)大運河遺產(chǎn)資源清單,重點實施淮陰運河“記憶工程”。建設(shè)一批運河特色小鎮(zhèn):秉持“一鎮(zhèn)一品”發(fā)展目標,充分發(fā)揮運河沿線產(chǎn)業(yè)集聚的優(yōu)勢,進行整體布局規(guī)劃。打造一批運河文化創(chuàng)意農(nóng)園:以“農(nóng)業(yè)+”的模式,進一步豐富運河沿線鄉(xiāng)村農(nóng)產(chǎn)品。謀劃一批運河文化品牌活動:用好淮陰運河資源,講好淮陰運河故事。創(chuàng)編一批運河題材文藝精品:圍繞傳承運河文化,凝練運河文化精髓。 顯然,我們這次參加的“運河文學”論壇暨淮陰采風行活動,就是上述“五個一批”工程的組成部分。這使筆者對當?shù)攸h政領(lǐng)導以及文化人的創(chuàng)意與雄心,產(chǎn)生了由衷的敬佩。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有詩云:“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蔽羧盏姆比A已成為永久的記憶,今天的人們翻唱出了更加激越昂揚的新樂章。大運河騰躍起閃亮的時代浪花,裝點著姹紫嫣紅的江淮大地。 采風團還要奔向下一個景點,陪同的工作人員引領(lǐng)大家依次登車。我坐在靠窗的一個座位上,久久回望著漸漸遠去的清口水利樞紐遺址,眼前仿佛又出現(xiàn)了一幕清晰的畫面:淮安郊區(qū)運河兩岸,綠樹掩映,芳草萋萋,碧水蕩漾,舟楫爭流。大型拖掛船隊,像巨龍安游清口;一群沙鷗上下翻飛,自由自在;游人如織,踏青賞秋,一片平靜祥和、其樂融融…… 作者簡介:許晨,山東德州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青島市作協(xié)名譽主席。國家一級作家。曾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人民日報》《十月》《解放軍文藝》等報刊發(fā)表許多優(yōu)秀作品。出版有《居者有其屋——中國住房制度改革紀實》《人生大舞臺——“樣板戲”啟示錄》《琴聲如訴》《再生之門》《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zhàn)深?!返榷嗖可⑽募烷L篇報告文學。曾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全國海洋文學大賽特等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等獎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