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青藏高原,你會想到啥?她是千山之巔、萬水之源,有圣潔的雪山、成片的草原和無數(shù)的峽谷溝壑。不過,你肯定很難想象,這里還有成片的“沙漠”。 2020年8月4日,按照預設的科考路線,我們科考小分隊從西寧出發(fā),經(jīng)貴南縣城,在茫拉鄉(xiāng)貴南牧場考察了一個沙化栗鈣土。通過這個樣點,我們看到了一片高原“沙漠”。 沙漠之點 在距離預設樣點2公里處,隊友讓我試著選點。由于是第一次選點,我有點膽戰(zhàn)心驚。不一會兒,我留意到路邊草場里有個極好的自然斷面,大叫一聲“停車!”,忙請隊友判斷,大家都覺得甚好,旋即收拾工具開挖! 草原上成群的牛羊 剛開墾的草原下,呈現(xiàn)一片肥沃的土壤 此樣點地處高原面上,海拔3150米,四周皆為草原,是極好的天然牧場。近處那成群的牛羊也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 該樣點景觀圖(楊帆 攝) 該樣點剖面圖(注意紙盒下方第一層為沙化層) 土壤剖面修理好后,我們對這個剖面進行了仔細觀察與記錄。這個土壤的表層具有沙化特征,B層(心土層)具有白色斑點狀碳酸鈣(碳酸鈣淀積的一種形態(tài)),滴加鹽酸后,冒泡冒煙,石灰反應強烈,說明指示物質遷移強度的碳酸鈣在該層淀積。根據(jù)土壤發(fā)生學原理,該剖面總共被劃分出6個發(fā)土壤發(fā)生層。按照中國土壤系統(tǒng)分類,我們給這個土壤定名為鈣積干潤雛形土。 令人奇怪的是,好好的草場,為啥會有一段8公分的沙化層呢? 正當我們狐疑與猜測之際,一個好奇的牧民騎著摩托車向我們靠近。據(jù)牧民講,此處原也是牧場的一部分,從前只有一個小小的沙坑,每年春季,大風不斷吹蝕,逐漸侵蝕成了一個大沙坑。 原來如此!這個解釋與隊友給出的風蝕猜想如出一轍:干潤的氣候下,發(fā)育了很好的高原草場,土壤表層積累腐殖質;碳酸鈣受降雨影響,從表層向下淋溶,在心土層淀積形成了白色斑點狀碳酸鈣新生體,土壤得以發(fā)育。 然而,由于自然或者人類活動的影響,局部草場退化,土壤表層裸露,導致細土顆粒被大風吹散,只留下較粗的沙粒,形成現(xiàn)在我們觀察到的沙化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育措施,假以時日,剩下的牧場會不會也將重蹈覆轍呢? 沙漠之面 收拾停當,我們很快就走在了趕往下一個樣點的路上。不一會兒,我們發(fā)現(xiàn)類似的沙化現(xiàn)象并非孤例,綠油油的草場上點綴了不少的沙坑,有的地方土壤已經(jīng)完全裸露,只剩下一座座光禿禿的山頭,遠遠望去,好似一片荒蕪的“沙漠”。 遠處沙化的高山和治理沙漠化的“草方格” 原來,就在我們采樣點的附近,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大片的高原“沙漠”! 圖中黃色標記為采樣點位置,右邊黃色區(qū)域為高原“沙漠” 佇立路旁的治沙路牌再次提示了這一地的荒蕪,而遠處的“草方格”則寄托了人們“沙退草進”的全部希望。高原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一片“沙漠”?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活動導致的呢?未來如何更好地治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的科考車繼續(xù)向前,在廣袤的“沙漠”旁緩緩穿行。 責任編輯:徐佳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土壤調(diào)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