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確一點,白登之圍發(fā)生在公元前200年,韓信死于公元前196年,也就是說,那個時候韓信還沒被呂后和蕭何弄死呢,只是沒有參與此戰(zhàn)而已。 有些朋友可能會奇怪,韓信這么能打仗,劉邦為啥不派他去? 很簡單,因為韓信對劉邦的忠誠度不是百分百,劉邦對韓信也非常忌憚,擔心他造反,垓下之戰(zhàn)才結束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之后將他從齊王遷為楚王,又從楚王貶為淮陰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意圖很明顯。 任誰站在韓信的立場,都會對劉邦產(chǎn)生不滿。劉邦自己也明白這一點,因而不敢讓韓信再次接觸軍隊,而是選擇御駕親征。 那么,假如韓信對劉邦忠心耿耿,劉邦帶他出征,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答案很明確,可以。 咱們先來看一下劉邦為什么會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山。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韓國貴族之后,與韓信同名)在大同地區(qū)叛亂,還勾結匈奴企圖攻入太原。劉邦得報后,親自率領32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平韓王信之亂。 交戰(zhàn)初期,漢軍節(jié)節(jié)勝利。先是在山西省沁縣一帶打敗韓王信的叛軍,韓王信損失慘重,只得逃向匈奴。 接著,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各帶一萬多騎兵,與韓王信的將領王黃等屯兵于山西代縣西南陽明堡鎮(zhèn)以南至晉陽,組成防線阻擋漢軍北進,又被漢軍打敗了。 匈奴和韓王信的聯(lián)軍倉皇逃走,漢軍緊追不放,追到山西省呂梁市離石時,又殺傷一大片。冒頓單于不死心,在樓煩西北集結兵力和漢軍打了一場,同樣大敗。 也許是勝利來得太多太容易,劉邦有點飄飄然了,覺得冒頓單于不過如此,匈奴也不是漢軍的對手。于是不顧隨行大臣的勸阻,沒等后續(xù)大部隊會合,就親自率先頭部隊追擊,追至白登山落入冒頓的圈套,被40萬匈奴大軍困了七天七夜,靠著賄賂冒頓寵愛的老婆才逃出生天。 這里有三個要點須特別說明,一是匈奴之前的失敗全都是真的,并不是誘敵之策;二是漢軍大部隊還沒到;三是此時距垓下之戰(zhàn)不到兩年,楚漢爭霸結束不久,漢軍經(jīng)受多次血與火的洗禮,戰(zhàn)斗力很強。 換言之,劉邦本來是能打贏冒頓單于的,如果他不那么急切,按部就班的推進,冒頓單于沒機會伏擊他。 所謂白登之圍是匈奴人用整整40萬人包圍了劉邦的先頭部隊,花了七天七夜還沒有完成斬首行動,最后看到漢軍大部隊快到了,于是見好就收。劉邦有此劫,可以說全是他自己作的,很大程度上是個意外。 假如韓信在場,劉邦是否還會犯這種錯誤嗎? 顯然不會!韓信的軍事指揮能力,早已得到世人的認同,他若在指揮此戰(zhàn)的就不會是劉邦,而是他韓信。以冒頓單于的道行,想誘韓信上當是不可能的。 韓信用兵有一個特點,愛用計謀。 從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占領關中開始,每一場戰(zhàn)都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事先有許多精巧的設計,一般不打硬仗,打的是巧仗,常常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因勢利導,用最小的代價達成最大的戰(zhàn)果。 比如前面提過的垓下之戰(zhàn),漢軍已經(jīng)占盡上風,把項羽牢牢圍住。但就算在這樣有利的情況下,韓信還用上了計謀,指揮全部60多萬漢軍布下了“十面埋伏”的必殺局,在配合上張良“四面楚歌”的好戲,讓楚軍士氣崩潰再也無心作戰(zhàn),最終逼得項羽不得不在烏江自刎。 這并不是單一的事件,而是韓信的一貫風格,能用計策的時候,他絕對不會不用。說白了,韓信才是玩計謀的祖宗,游牧民族出身的冒頓單于,在他面前不夠看。 劉邦會上當,是因為他打仗本來就不行。大家想一想,楚漢爭霸中他是個什么樣的表現(xiàn),凡是他自己領兵作戰(zhàn),不管占據(jù)多少優(yōu)勢,其結果基本上都是輸?shù)?,?jīng)常被項羽追得沒處跑。 冒頓單于能坑到劉邦,不見得能證明他麾下的匈奴軍隊有多強,反倒是在項羽之外,再一次證明了劉邦軍事上有多弱。 何況韓信還有另一個特點——謹慎!劉邦會在主力未到時輕舉妄動,韓信不會。他是個謹慎的人,從不輕視任何一個對手。 例如滅魏之戰(zhàn),魏王豹不是什么出色的人物,韓信卻沒有小看他,攻打魏國時事先做了許多功課,故布疑陣、奇兵襲魏,很快就取得勝利。 這實際上是一種“獅子搏兔,亦用全力”的精神,不管敵人看起來有多弱小,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確保目標達成。 另一方面,劉邦貿(mào)然出兵,主要是被此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但對于韓信來說,他的勝利太多了,打贏匈奴不算什么。 所以,如果劉邦不猜忌韓信,韓信也真心忠于劉邦,兩人君臣相得,不但白登之圍可以避免,說不定在韓信的打擊下,漢匈關系未必就會處在漢朝示弱的和親政策之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