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賀歲檔殺出了一匹黑馬——《流浪地球》。截止2月26日,《流浪地球》的電影票房已經(jīng)突破44億。這部中國本土的科幻巨作引起的轟動是現(xiàn)象級的,圍繞它的討論也已經(jīng)超出了電影本身,為何一部電影能引起廣大民眾的強烈共鳴呢? 絕境求生的希望 電影中,女主角朵朵多次提到了“希望”這個詞,“希望”可能是貫穿整個電影的一個主題。甚至,在電影快結(jié)束的時候,她還有一段煽情的演講。隨后,在地球即將突破地木洛希極限的時刻,人類齊心協(xié)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這是一場屬于全人類的救贖,不再是某一個英雄拯救世界,電影中,每個人都是英雄,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拯救自己的家園,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希望。
希望感 抑郁癥患者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我覺得生活失去了希望?!睂τ谒麄兌裕钍窍麡O的、負面的,看不到希望的。希望,的確能給人帶來正面影響,這一點也早已得到了證明。 金恩州立學院(Keene State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Anthony Scioli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關(guān)于“希望感”的情緒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希望感高的人對生活抱有更積極的態(tài)度 ,能夠收獲更完美的人生。 樂觀:盲目性 希望,預(yù)示著相信未來,是一種信念,它和樂觀不一樣。樂觀的人,有時候是帶著“盲目性”去相信未來會改變,這更像是一種價值觀。但是,希望,是人愿意為了去實現(xiàn)更好地未來而自主地去行動來促使心愿的達成。 威得恩大學(Widener University)心理學家Hal Shorey認為,那些充滿希望感的人不是盲目的堅持一個信念,他們會愿意放下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樂于尋找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 “流浪地球計劃”是一個偉大的、跨度長達幾千年的計劃。每一代人都承擔著他們這一代的責任,為了全人類的未來。一千年不夠就兩千年,十代人不夠就一百代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種堅持絕對不是靠“樂觀”的心態(tài)就可以達成的,因此,我們不能將希望和樂觀混為一談。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助理教授John Murphy說過這樣一段話,“希望并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你還必須堅持,不斷為其努力?!?/span> 現(xiàn)代社會,人們越來越不相信“宿命論”,正如電影中的講述,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人類也不愿意拋棄地球,因為“希望”還在。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希望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