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日本的千年古都,這個“千年”,不是“一千年前”的意思,而是實實在在做了日本長達1000年的首都——從公元794年到1869年,整整1075年。 后來,明治天皇去了一趟江戶(現(xiàn)東京),發(fā)現(xiàn)江戶比京都好的地方是臨海,而且江戶本身已經(jīng)是百萬人口的日本最大城市,于是他留在江戶,不回京都了。結果,京都就變成了一座沒有天皇的都城,直到今天。 在明治時代之前,日本長達500年,是一個“將軍專權”的時代。也就是說,天皇是傀儡,而國家的實際管理權,掌握在“將軍”手中。 這“將軍”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人。拿最近的來說,日本的最后一位大將軍,是“德川家康”,以及他傳承的“德川家族”。 1603年,德川家康擊敗豐臣秀吉,被天皇封為“征夷大將軍”,在江戶開創(chuàng)了幕府,開始管理國家。 德川家康的幕府是建在江戶,但是,天皇在京都。所以,德川家康為了守護與籠絡天皇,他也需要偶爾去一趟京都,向天皇請安。因此,他在京都建了一處公館,作為“總理衙門”,取名叫“二條城”,現(xiàn)在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到了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當政的時候,當時的后水尾天皇要去二條城“行幸”(視察),這對德川家來說,是一件天大的事,等于是天皇要到德川家做客,于是,德川家光對二條城的主要建筑——二之丸御殿進行裝修,增添了許多狩野探幽的障壁畫。德川家光希望通過在華麗的二條城里迎接天皇,讓世人知道江戶幕府的國家統(tǒng)治是穩(wěn)定和強大的。 二條城的二之丸御殿,1867年,德川家在這里,決定將延續(xù)了200多年的國家統(tǒng)治大權,交還給天皇,史稱“大政奉還”。此后,明治天皇開始了“明治維新”。 那是1626年的事,那一年,是中國明朝天啟六年。 人要臉面,家要門面。二之丸御殿裝修的其中一項重要工程,就是要修建一道華麗的門,來迎接天皇的到來。 這是一座牌樓式的四腳大門,檜皮茅草裝潢,門上裝飾有寓含長壽之意的“松竹梅上鶴”,以及守護圣域的“唐獅子”等豪華色彩的雕刻,其文脈是不言而喻。整座門是雕梁畫棟,極盡唯美。 最值得介紹的,是門頂上如同帽子般的弓形造型,兩側(cè)凹陷,中央凸出成弓形類似遮雨棚。日文中有一個專用的名詞,叫“唐破風” (からはふ)。 為什么這種造型,叫“唐破風”?我查了許多的資料,說不出一個可信的道道來。 這種帶“唐破風”的造型之門,叫“唐門”。 有人說,這是中國唐朝的建筑風格傳到日本,日本加以本土化而形成的造型。但是,中國的古建筑學家們說,中國古建筑中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種造型。 其實,唐門還分成“向唐門”和“平唐門”。 唐破風面向正面,裝飾豪華雕刻的,被稱為“向唐門”,而唐破風面向里側(cè)的簡樸造型,被稱為“平唐門”?,F(xiàn)在,作為“平唐門”的代表性建筑,除了室町時代的作品妙心寺玉鳳院和法隆寺北室院大門外,還留有三寶院大門。 而作為“向唐門”的代表,二條城的這一座唐門,是國寶級的,歷經(jīng)400多年,依然豪華如初。其次是西本愿寺唐門、大德寺唐門,合稱“國寶三唐門”。 8年前,二條城的唐門進行了一次大修,更換了扁柏皮,重新貼金箔,重新粉刷了雕刻欄間的彩色,并使用調(diào)制出來的當年的油漆,重新粉刷。2013年8月修繕完畢。 在修繕過程中,專家們在將門上固定的金箔菊紋(直徑9厘米)的銅板拆下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幾乎同樣大小的葵紋標志。菊紋象征皇室,而是徳川家的家紋。德川家光在建造這一座唐門時,表面上尊崇天皇,暗地里還是藏了一份德川家的驕傲。 據(jù)悉,這種“唐門”起源于鐮倉時代(中國的宋代),在安土桃山時代(相當于中國明代)大為盛行。首字的“唐”其實并不是“唐代”的意思,而是對從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傳入的事物的慣性稱呼。 二條城的“唐門”,是代表了日本安土桃山文化時代建筑美術的最高杰作。由于上面遍布精美的雕飾、奢華到極致,美得窒息。觀賞時能讓人忘記時間,渾然不覺夜幕降臨,因此又被稱作“日暮門”。 疫情平息后,大家如有機會去京都,一定要去二條城,屏住呼吸,好好觀賞一下這一座華麗唐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