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縣,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幾乎每個村、每個鎮(zhèn),都有著上千年的古徽州歷史文化。整個婺源縣,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點也特別多,只是大多數(shù)景點都是收費的,而且門票并不便宜。像離開婺源縣城僅12公里的李坑古村落,門票60元,逛一圈下來覺得這個門票有點“坑”。 在婺源民間,千百年來一直都是這么形容自己的: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意思是在婺源地區(qū),丘陵山地多,田地、河道和村莊少。婺源的丘陵面積占了全縣的83%之多,來到婺源,常見到的是連綿的小山,還有就是在山區(qū)地帶的梯田古村落,而李坑卻是個列外。 婺源的旅游,分成東線和北線,李坑古村占據(jù)了東線旅游之首。如果從婺源縣城的所在地駕車去李坑,大約有個十多分鐘就能到達。李坑的建村史可以往前推到北宋的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當年一位名叫“李洞”的人,來此墾荒建村,并把村名取為“理田”。 之所以后代更名為“李坑”,一是因為村里大多數(shù)人都姓李,是婺源李氏家族的聚居地;二是村中有一條小溪流過,這條溪水現(xiàn)在看來也并不寬敞,最寬之處也就不到五米。在婺源,人們習慣把溪流稱之為“坑”,所以后人就把這一古村正式叫做“李坑”。 李坑古村的外圍,確實被丘陵環(huán)抱,古村中也有一個類似土堆的小崗,溪流就從小崗下向村中心流去。整個古村的民居,基本上就是圍著小溪的兩岸而建,一幢幢徽式建筑臨溪而立,溪邊還建有供村民通行的石板路。 為了解決村民出行不必繞道走的問題,小溪的上面,還搭了許多木橋,用數(shù)根粗大的樹干捆綁在一起,橫隔在溪流上,橋面正好對著自家的房門口。即便到了現(xiàn)在,李坑村的溪流上,依舊能見到這樣的木橋,當然也有用水泥預制板做成的堅固橋面。 李坑現(xiàn)今一座最古老的橋,名叫“中書橋”,建于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這座橋也是婺源地區(qū)最古老的橋之一。那年,李坑村里出了一名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其實是個不用任職的文官。這位進士返鄉(xiāng)后,見村里的木橋不安全,便捐資建造了一座“磚拱橋”。 明清時期,婺源地區(qū)一度涌現(xiàn)出了不少徽商,李坑也不列外。這些商人走南闖北,發(fā)了財之后,返鄉(xiāng)修建宗祠、廟堂,修繕祖屋。據(jù)統(tǒng)計,李坑全村臨溪共建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于是便有了今天人們所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李坑。 許多人把李坑比作婺源地區(qū)的“周莊”,只是同樣為水鄉(xiāng),李坑還是無法跟周莊相媲美,畢竟身處丘陵地帶的李坑,溪流的來水受季節(jié)影響太大。雨季時,溪水可以滿滿的;秋冬季時,溪流的水平面可以降到“坑”底。加上整個溪流的狹窄,其間也無法行船,所以李坑之美,更像是個山地上的水鄉(xiāng)。 畢竟在婺源,有個像極江南水鄉(xiāng)的地方并不多,加上千年古村文化,李坑也確實值得一游。據(jù)村里的族譜記載,從宋至明清,不大的李坑村,先后出過18名進士,一名狀元,出任朝廷文武官員的李坑人多達32人。 進入李坑古村,需要購買60元的門票,最近婺源旅游在搞促銷,李坑的門票降了5元錢。進村后,基本上就是沿著溪流走一遍,看看古宗祠,看看新翻修的徽式建筑,轉轉小巷等,也沒有可以讓游客體驗的場所。古村里沿街的民居,大多用來開設了店鋪,商戶不停地向游客兜售著所謂特色旅游紀念品。即便是進了宗祠這樣的古建筑,依舊會遇到販賣痔瘡藥膏的店家。 從李坑古村景區(qū)的大門口,到達古村的水口林,大約有一公里路的樣子。水口林是昔日古村溪流的出村口,路有點長,你要是覺得走路累,可以乘坐景區(qū)提供的收費電瓶車,5元一位,往返就是10元。這樣的兩次消費套路,放在古樸的鄉(xiāng)村里,總讓人覺得有點“坑”。 圍個古村收費,是大多數(shù)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模式。其實收不收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讓游客進入景區(qū)之后,有什么樣的好的體驗。假使只是收費,沒有好玩的,沒有好的體驗,旅游者早晚會用“腳“來投票。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