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銳散文 情懷溫度 情感,思想, 角度,視野 將門季孫 公元1090年深秋的一天,一輛滿載著行李的馬車從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蘇杭地區(qū)向著黃土高原一路緩緩而來,車上坐著一位將近花甲之年的中年男子,名叫劉季孫。劉季孫之所以來隰,是受了舉薦后奉命來這里擔任知州的。明知道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但他仍攜了家眷風塵仆仆地朝著目的地進發(fā)。此時的他,眼睛默默地望著前方,往事如一幕幕地涌上心頭。 劉季孫是祥符人(即河南開封),字景文。父親劉平擅長騎馬射箭,因平遂之戰(zhàn)孤軍救援大罵賊逆不食而亡。他的六個哥哥依次為慶孫、貽孫、宜孫、昌孫、孝孫、保孫,皆有異材且受了恩賜,可惜均年壽不長,偏是年齡最小的他在歲月的無常變幻中風雨無阻地走了下來。早在饒州的時候,酒后興起的他隨手題了一首七言絕句于饒州酒務廳屏,看似悠閑恬淡,透出百般無聊,郁郁不得志的無奈,卻絲毫讀不出筋骨盡露的淺躁之氣,而是襟抱開闊,氣度雍然,被王安石視察見到后捻須良久,為之贊嘆,當即啟用為饒州學事,后升職為兩浙都監(jiān)。 題 屏 劉景文 呢喃燕子語梁間, 底事來驚夢里閑, 說與旁人應不解, 杖藜攜酒看芝山。 那是陽春四月的一天,和往常一樣例行巡查的他與杭州知州蘇軾不期而遇。適逢哲宗繼位,蘇軾先任登州太守,后被召回官至翰林學士,對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持有異議便主動提出了辭呈,獲準后來到闊別16年的杭州。沒多久,蘇軾認為“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揮筆寫下“葑合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調疏”,并且呈上《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開始著手一項十多年前沒有完成的重大水利建設,親自發(fā)動了20萬民眾疏浚西湖。 當時西湖的情況十分糟糕,湖面因雜草淤塞而大面積縮小,面臨湮廢的邊緣。杭州的農業(yè)、手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人民生活和整個城市的發(fā)展都受到了威脅。西湖一旦湮廢,不但沿湖的千頃農田將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魚蝦菱藕等水生物也將完全喪失。杭州是全國釀酒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廢,釀酒業(yè)必定無以為繼,朝廷也將失去巨額酒業(yè)稅源。此外,杭州還有茆山和鹽橋兩條運河,它們縱貫南北,都和江南運河相溝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脈。在湖水充沛的時期,它們以西湖為水源,不僅河道暢通無淤,而且河水還可以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隨著湖水的枯竭,運河就不得不依靠錢塘江水,結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鹵,而且大量泥沙會隨著咸潮淤入運河,使運河每隔三年五載就必須疏浚,其耗費十分巨大。更為嚴重的是,隨著西湖的湮廢,杭州居民將陷入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就會成為問題。 面對這樣嚴重的威脅,蘇軾一面積極上奏,一面籌措工程經費,筑堤建橋,以使葑草湮沒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復昔日美景。這一來,二人便有了不少交往。剛開始,他們幾乎天天安步代車,隨時督查工程的進展,直到有一天劉景文畢恭畢敬地從口袋里拿出了一首七律求教,上面寫著: 奉寄蘇內翰 劉景文 倦壓鰲頭靖左魚,笑尋穎尾為西湖。 二三賢守去非遠,天一清風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壺。 次韻劉景文見寄詩 蘇 軾 淮上東來雙鯉魚,巧將書信渡江湖。 細看落墨皆松瘦,想見掀正髯鶴孤。 烈士家風安用此,書生習氣未能無。 莫因老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壺。 將詩拿至手上,這位號稱“東坡居士”之人不禁輕聲朗讀,之后依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進行和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次韻?!读合尽分姓f:“作詩押韻是一奇。荊公(王安石)、東坡(蘇軾)、魯直(黃庭堅)押韻最工,而東坡尤精于次韻,往返數四,愈出愈奇……蓋其胸中有數萬卷書,左抽右取,皆出自然。初不著意,要尋好韻,而韻與意會,語皆渾成,此所以為好?!眱墒茁稍?,前者寫出了對蘇軾的敬重之情,后者道出了對劉景文文韜武略的認同,均曉暢自然,渾然天成。也就是從那時起,身為七品知州的蘇軾了解到眼前的這位將門之后劉景文頗有虎子之風,交往自然與日俱增。 沒用半年,西湖邊上修筑起了一道長長的堤壩,使得往日廢棄雜亂的河道容貌大有改觀,這便是史上聞名的“蘇堤“。閑下來的時候,蘇軾常常覺得這段日子過得非常愜意。也難怪,遠離了政治的紛爭,醉心于利民的實事,及時地感受美景,率性地簡單生活,何嘗不是人生之快事?當然,還結交到一批喜好舞文弄墨的文朋詩友,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品茶吃肉,可以毫無拘束地抒情懷,談理想,話人生,也就使得一大批詩作應運而作。對了,還認識了一位職位比自己略低、但性格卻頗為豪爽的劉景文。這位老大哥不僅博通史傳,而且性好異書古文石刻,每遇不解之處,總會及時出手相幫,實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慷慨奇士”。 想到這里,蘇軾急忙來到書房取出紙硯,揮筆而下《乞擢用劉季孫狀》。如下:“元佑五年十一月,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軾狀奏。右臣自少聞趙元昊寇,延州危急,環(huán)慶將官劉平以孤軍來援,奸臣不救,平遂戰(zhàn)歿,竟罵賊不食而死。平有數子,皆才用絕人,不幸早世。今臣所與同僚西京路分都監(jiān)左藏庫副使劉季孫,則之少子,篤志力學,博通史傳,工詩能文,輕利重義,雖文臣亦未易得。而其練達武經,講習邊政,乃其家學。至于奮不顧身,臨難守節(jié),以臣度之,必不減平。今平諸子獨有季孫在,而年已五十有八,雖備位將領,未盡其用。伏望朝廷特賜采察,權置邊庭要害之地,觀其設施,別加升進。不獨為忠義之勸亦以廣文武之用。如蒙朝廷擢用,后犯己贓,及不如所舉,臣甘伏朝典。謹錄奏聞,伏候敕旨?!弊嗾蹖懞煤筮f上去不久,很快就得到了批示,劉季孫被順利地任命為隰州知州。 看來,分別是在所難免的了,天下終歸沒有不散的宴席,好在秋意襲人離嚴冬尚早,可以趁著地凍三尺之前緩緩平安抵達。臨行時,劉季孫特地去看望了對他有著提拔之功的恩人,兩個人默默地站在西湖的長堤上佇立著,很長時間沒有開口說一句話。這時,西湖上泛起的微風將殘敗的荷葉枝丫搖晃了一下,遠處依然呈現出一片絢爛無比的景象。于是,蘇軾禁不住脫口而出: 贈劉景文 蘇 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桔綠時。 一首送行詩,滿眼惜別情。這首詩前兩句寫荷葉將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不再亭亭玉立,菊花也只剩下傲霜的枝干,在寒風中顯得生機勃勃,而后兩句道出一年中最美的時候,正是橙黃桔綠之時。表面聽來是寫景,實際上借景喻情,除了惋惜,更多的是勉勵。為他送行的,其實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人,他們都將劉景文視為了生命中的知己,寫下了對他的不舍和留戀之情,有詩為證: 送劉季孫栽隰州 張 耒 君家將軍本縫掖,叱咤西摧賀蘭石。 一時成敗何足論,要仗英名垂竹帛。 到君奇骨尚虎頭,白須千騎守邊州。 插架萬簽供記覽,探囊五字擅風流。 五更吹角建牙旗,萬馬合圍行酒甕。 朝裘風勁黑貂暖,夜帷雪滿青氈重。 樂哉閉口莫言兵,雖有頗牧誰能用。 送劉景文兩浙兩路都監(jiān) 晁補之 劉侯八尺力如虎,遣守黃河千里堤。 閉門寒郊似深隱,蟲響秋巷墻懸梨。 我官北門四換歲,訪飲屢過城濠西。 雁飛不到建章闕,欲往何異車無輗。 詔綏兵馬吳八郡,畫船下汴光生蜺。 西湖靈隱天下冠,幽人釋子多招提。 松林竹塢我行地,指拭定有塵埃題。 山堂清酒小泥赤,吳歌白纻雙蛾低。 少年放意入云水,只今塊坐愁冠笄。 君行日夜向佳景,洞庭霜落羞鰅夷。 莫夸能飯便鞍馬,閩琛海贐通蠻溪。 時平游宦行樂耳,屬有佳客須頻攜。 明年我亦丐一邑,高舟江上隨鳧鹥。 劉景文到任后,除了在公堂辦公,隔上幾天就會去一趟晉文公祠祭拜,這在《夷堅志》中有一段記載,劉景文的外甥說他在公堂辦公時,有時忽然就閉了門,說晉文公來了,然后還能聽見一陣低語聲。第二年開春(也就是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一年零七個月后的蘇軾被召回朝,在當了7個月的兵部尚書后調到了潁州。為了表示知遇之恩,劉景文決定專程去拜訪一趟。去之前,他得先去住在江蘇的米芾那里討上一塊恩人喜歡的硯山,然后再過滁州,入潁州。 到了米芾那里的時候,米芾正在書房練字,順手寫道:“芾篋中懷素帖如何?乃長安之物。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驚云:自李歸黃氏者也。芾購于任道家,一年揚州送酒百余尊,其它不論。帖公亦嘗見也。如許,即并馳上。硯山明日歸也。更乞一言。芾頓首再拜。景文公閣下”這本是米芾因硯山借出未還征詢意見的信筆涂鴉,不想這隨意之作因心無旁騖,故筆鋒運行瀟灑、靈動,結體傾仰、欹側不拘一格,行筆速度由緩而急,氣勢愈來愈雄強。尤其末尾兩行,先用急速使轉的連筆一氣呵成,再用點畫分明之筆觸,頓挫至終,真是沉著痛快,如此灑脫豪放的用筆是米書中少見的。繞道滁州時,滁州太守王詔親自設宴款待,還委托帶信給蘇軾,請求手書師歐陽修《醉翁亭記》以便刻碑勒石。 得知劉景文將至的消息,蘇軾心情格外爽朗,竟然不顧連日來因江南久旱祈雨累倒的羸弱身軀支撐著從病床上坐了起來,又見窗外下起了小雨,一時將內心的喜悅化作了筆端。 喜劉景文至 蘇 軾 天明小兒更傳呼,髯劉已到城南隅。 尺書真是髯手跡,起坐熨眼知有無。 今人不作古人事,今世有此古丈夫。 我聞其來喜欲舞,病自能起不用扶。 江淮旱久塵土惡,朝來清雨濯鬢須。 相看握手了無事,千里一笑毋乃迂。 平生所樂在吳會,老死欲葬杭與蘇。 過江西來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吳姝。 新堤舊井各無恙,參寥六一豈念吾。 別后新詩巧摹寫,袖中知有錢塘湖。 來得時候,劉景文一馬兩仆率然相訪,一住就是十來天。這期間,歐陽叔弼、趙景貺、陳履常相徙,而景文復至,不數日柳戒之亦見過,賓客之盛,頃所未有。自然,詩和酬唱肯定是少不了的,劉景文率先作了《禱雨龍公既應》,只是原詩無存,偏偏蘇軾的《禱雨龍公既應劉景文有詩次韻》留了下來。在應滁州太守王詔所求書寫大字楷書《醉翁亭記》時,劉景文也讓順便為自己寫上一幅,就是后人所看到的以真、行、草間用字體寫成的長卷,世稱草書《醉翁亭記》。草書《醉翁亭記》寫成之后,被劉景文小心翼翼地放進了行囊之中。轉眼間十天過去了,劉景文不得不再次啟程離開了,真是千言萬語道不盡離別之情,這一走,不知何時才能再得以相見?。?/span> 次前韻送劉景文 蘇 軾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豈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無。 路人不識呼尚書,但見凜凜雄千夫。 豈知入骨愛詩酒,醉倒正欲峨眉扶。 一篇向人寫肝肺,四海知我霜鬢須。 歐陽趙陳皆我有,豈謂夫子駕復迂。 邇來又見三黜柳,共此暖熱餐氈蘇。 酒肴酸薄紅粉暗,只有潁水清而姝。 一朝寂寞風雨散,對影誰念月與吾。 何時歸帆斥江水,春酒一變甘棠湖。 轉眼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日子,蘇軾結束了在潁州半年的太守生涯,又奉命來到揚州上任。在去往揚州的路上,蘇軾看到莊稼長勢很好,非常高興,可了解到老百姓為“積欠”所困,便多次奮筆疾書請求朝廷暫停催欠。時值芍藥盛開,上上下下都在籌備“萬花會”,但蘇軾覺得眼下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過,官府的陳前積欠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況且“花會“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因此主動下令取消,被老百姓廣為稱頌。幾乎就在同時,遠在隰州的劉景文卻因病去世了。五月的一天,劉景文對一個部下說:“天帝叫你來了,你先去,我過幾天再去?!贝蠹衣犃硕己艹泽@。不幾天,果然這個人無疾而終,又過了幾天,他也走了。過了一夜后,又活轉過來,命人拿筆,寫下三首絕筆詩,告訴人們以后到天上掌管雷部的事情,然后這才閉上眼睛停止了呼吸。 接到劉景文的死訊后,蘇軾一時間心如刀絞,百感交集,沒想到幾個月前還一起談笑風生的老朋友怎么就突然遭遇不幸,之前難得的相見竟然成為了最后的訣別呢。讓人不解的是,老朋友一生所得俸祿幾乎全部用于購買書畫金石,所藏家用頗豐,僅以王羲之的《送梨帖》為例,此帖雖僅有兩行11個字,其價值勝過唐代鄴侯李泌的30000軸書法,又怎么能落下個靈柩從隰州運到晉州(臨汾),就再也無力移厝呢? 不過,嘆息歸嘆息,還是趁著他的兒子前來求助之際出手相幫,以了卻最后的心愿吧。當即,一篇傾注了拳拳手足情的《乞賻贈劉季孫狀》自手下而出:“元佑七年十月,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書蘇軾狀奏。右臣等竊聞仁宗朝趙元昊寇,延州危急,環(huán)慶將官劉平以孤軍來援,奸臣不救,平遂戰(zhàn)歿,竟罵賊不食而死。詔贈侍中,賜大第,官其諸子慶孫、貽孫、宜孫、昌孫、孝孫、保孫、季孫等七人。諸子頗有異材,而皆不壽,卒無顯者。家事狼狽,賜第易主。獨季孫仕至文思副使,年至六十,篤志好學,博通史傳,工詩能文,輕利重義,練達軍政,至于忠義勇烈,識者以為有平之風。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四十余年,所得祿賜,盡于藏書之費。近蒙朝廷擢知隰州,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甔石,妻子寒餓,行路傷嗟。今者寄食晉州,旅櫬無歸。臣等實與季孫相知,既哀其才氣如此,死未半年,而妻子流落,又哀其父平以忠義死事,聲跡相接,四十年間,而子孫淪替,不蒙收錄,豈朝廷之意哉?今執(zhí)政侍從多知季孫者,如加訪問,必得其實。欲望朝廷特詔有司,優(yōu)與賻贈,以振其妻子朝夕饑寒之憂,亦使人知忠義死事之子孫,雖跨歷歲月,朝廷猶賜存恤,于獎勸之道,不為不補。季孫之子三班借職璨,見在京師,乞早賜指揮。謹錄奏聞,伏候敕旨。貼黃。季孫身亡,合得送還人為般擎。女婿兩房,并已死盡。其喪柩見在晉州,無由般歸京師。欲乞指揮晉州,候本家欲扶護歸葬日,即與差得力廂軍三十人,節(jié)級一人,般至京師。” 行至此處,總算將劉景文的生平大略講了不少,也將其與隰州的淵源基本上如實娓娓道來,只是在追尋這段逝去的歷史時,劉景文所作之詩大部分無以保存,而有關于他的詩作《贈傅義秀才》《贈錢蒙仲》《寒食同游西湖》《西湖席上》《雪》等的次韻卻留下不少,這可能是另一種遺憾吧。往昔已故,世事如風,誰也不曾料到這樣的一段往事,會因為時間的流逝留下了斑瀾的色彩;誰也不曾料到這樣的一份友情,會因了文人墨客的競相傳唱,成為了永久的千古絕唱。 作者簡介:段慧琴,山西隰縣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主要作品有散文、詩歌、小說、評論等,先后多次獲獎并收入《山西文學》、《黃土地與芬芳》、《隰行漫記》、《隰州尋勝》、《平水文瀾》等,出版有個人作品集《品讀隰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