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園情深 各地名家 風采展示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萬千情事,都關故土。那里記載我們來到人世第一抹笑顏,也記憶我們第一聲啼哭;那里生長娃娃朋友,也生長愛情最初的樣子;那里的山水有個性,更有情義,無論我們走到海角天涯也永不相忘;那里的鄉(xiāng)親,可能豁著牙,但他們多少年都記得我們的乳名,呼喚出來的,是最親的鄉(xiāng)音。那里是故土,是根,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要記得:把根留住。 ——責任編輯:鄧貴環(huán) 梅子 1946年,17歲的余光中曾經(jīng)路過屈原故里秭歸,少年余光中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樣的未來,不知道將要告別多蓮的、多燕子的、多湖的、多寺的、表妹很多的江南,不知此去即長別離,一灣淺淺的海峽將造就出一個聞名當代中國的鄉(xiāng)愁詩人。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這就是新詩最早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我心中余光中與徐志摩、戴望舒一樣,是不可得見的舊世紀人物。2008年端午節(jié),余光中受邀到湖南汨羅祭拜屈原,那一年我真羨慕汨羅人,可以一睹詩人風采。《鄉(xiāng)愁》,一首短短的小詩,在大陸,凡讀書人,幾乎無人不知。突然之間,余光中不僅將到秭歸來,還將參加端午詩會,這是2010年。 兩千年前的屈原反復吟哦的最大哀傷,就是他將要傾覆的祖國,就是他的鄉(xiāng)愁,無論在漢北還是在沅湘,屈原的靈魂張望的,始終是故鄉(xiāng)的方向。將屈原和余光中系在一起的只有一個詞:鄉(xiāng)愁。無論隔著幾千年,無論在海邊還是湖邊,在彼岸還是此岸,鄉(xiāng)愁的質(zhì)地都一樣。 2010年端午詩會由我負責現(xiàn)場部分,舞臺搭建、布景、燈光,詩會節(jié)目排練、詩人朗誦安排……一系列工作復雜而瑣碎,因為余光中,肩上突然多了說不清的重量。6月16日前夜,一再審視彩鳳拱日的詩會現(xiàn)場大門,將掛滿艾草的樓梯又重走數(shù)遍。擺滿鮮花和綠色植物的大廳,在放著余光中座次卡的座位上坐下,想象詩人走進來的感受,想象這樣的擺設、這樣的座位,對不對得起這個滿懷鄉(xiāng)愁、渡海峽而來的老人。我很滿意氤氳在樓道里的艾葉的清香,可對座次的擺放稍有腹誹,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余光中應該坐在會場最顯眼最重要的位置。坐在那個稍微偏離中心的座位上,像坐在憂傷的鄉(xiāng)愁中,像被時代與各種規(guī)矩輕視的詩歌一樣。明天,這個位置將屬于余光中。而我將看到他,像穿越時光隧道見到不可見之人。沒有人知道我隱秘的心事,無人關注我凝視會場時,已經(jīng)大不一樣的眼光。午夜了,在這安靜的大廳里,《鄉(xiāng)愁》像一首歌,在我心底輕輕地唱著。此時,在長江邊,白日的龍舟競渡余熱尚存,《招魂曲》余音未歇,秭歸人在每個端午用歌聲呼喚屈子歸來,這是逝者與生者代代傳遞下來的相互呼應。此時此刻,那些飄泊異鄉(xiāng)的游子,也走在回家的路上吧。 2010年6月15日,余光中踏上了秭歸的土地,那一刻,我不知道淡水河、汨羅江、長江的水波是不是同時泛起了一陣驚人的微瀾,如果河流有生命,我相信它們在這一刻一定會有所感應——因為鄉(xiāng)愁,也因為屈原,因為將此兩者澆鑄于詩歌的詩人——余光中。他曾這樣寫道:“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我彷彿嗅到湘草的芬芳/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他依稀流著楚澤的寒涼?!?(《淡水河邊吊屈原》)“烈士的終站就是詩人的起點/昔日你問天/今日我問河/而河不答/只悲風吹來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羅?!保ā躲枇_江神》)“如你,我也曾少壯便去國/《鄉(xiāng)愁》雖短/其愁不短于《離騷》/你阻于江湖滿地/我阻于海峽中分/你順流而下/如江水不回頭/我又何幸/少壯出三峽/還金陵/浮槎渡海/臨老竟回頭/回頭竟有岸/溯你的淚痕斑斑/下汨羅/過洞庭/歷江陵/逆荊州與宜昌而上/來祭秭歸。”(《秭歸祭屈原》)臺灣的淡水河、湖南的汨羅江、秭歸的長江,都滿盛了詩人的愛恨,滿盛了豐盈的鄉(xiāng)愁,它們在詩人心中是相互激蕩、已經(jīng)匯流的同一條長河。 6月16日,一百多位屈學專家、十多位臺灣詩人、學者,四十多位來自全國的著名詩人,來到了端午詩會的朗誦大廳,詩人余光中如約坐在了那個座位上,他白衣飄飄,白發(fā)飄飄,瘦骨錚錚,詩會還沒有開始,很多人過來合影、簽字,他一一應付著,不急不惱,自人縫中能看到他清瘦的臉龐和同樣清瘦的簽字的手。詩會開始了,他肅然端坐,此時的詩人,在想什么呢?他終于來到屈原故里,他感受到了什么?他曾徘徊于淡水河,他曾蒞臨汨羅江,他曾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這經(jīng)典名句被無數(shù)詩人吟哦、引用,收容屈子硬骨的汨羅江,因屈子名垂史冊,因余光中再次在詩史中被刷亮。在屈原的誕生地樂平里,有一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鳳凰溪,它穿過七里峽與香溪河相會,一起投入長江的懷抱,向東奔流到洞庭湖與汨羅江相縫,生屈原之水與死屈原之水,在洞庭湖相融相化流向大海,替客死異鄉(xiāng)的屈原完成了從生到死的天地輪回。耄耋之年的詩人余光中,恐怕不能親去一掬鳳凰溪的清清流水了,但在昨天的游覽中,他一定曾向那滿江碧水一再凝望吧,那碧水里,就有樂平里流出來的鳳凰溪水;而這眼前的大江,就是屈子當年順流而下,滿面春風、滿懷期望奔郢都而去的大江。一個溯流而上,一個順江而下,詩人余光中與屈子神會在哪一段江面? 余光中登上朗誦臺,他將朗誦此次為秭歸之行所作的百行長詩《秭歸祭屈原》,紅色地毯映襯著他的中式白衣褲,并不高大的他站得筆直,衣袂飄飄,詩風習習,我仿佛看到了詩中仙子。我曾想過站在這里,余先生會說什么,汨羅江已被他封為藍墨水的上游,那么秭歸呢?或者什么也不說,直接用他的詩歌表達一切。但他說了:“我曾說過,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屈原汨羅投江,秭歸出生,秭歸當在上游的更上游。”他說:“這次來秭歸,我想把最美的茱萸插在這里?!庇嘞壬曇舨淮?,但句句擲地有聲,如雷貫耳。我心跳如鼓,為自己的猜想。他在淡水河邊遙祭屈原,他在汨羅封屈原為高潔的烈士、不朽的詩魂,而秭歸,他似乎更多地為自己而來,茱萸的孩子想把最美的茱萸插在這里,因為屈子魂歸之處,就是詩人心之歸處,可一慰長達半個世紀的鄉(xiāng)愁。從此,余光中手中最美的茱萸,將盛開在秭歸的高山之巔。 余光中剛好出生在九月九日,這是命運冥冥中的巧合。九月重陽,他始終是異鄉(xiāng)的客人,與兄弟登高臨遠、痛飲菊花美酒與他無緣,詩人不得不想起“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海峽相隔之痛,只能一遍遍吟唱:“給我一瓢長江水,那酒一樣的長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鄉(xiāng)愁的滋味?!?“你流浪的詩族詩裔,涉沅濟湘,渡更遠的海峽,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避镙侵佑肋h不忘海峽對岸登高的兄弟,海峽這邊的兄弟,又怎么會忘記那個茱萸的孩子?從此,五月五日,我們召喚屈原,九月九日,我們也將遙望海峽那岸的你。 詩人深情朗誦著《秭歸祭屈原》,聲音不大,但清晰有力。“秭歸秭歸,之子不歸”一句,在詩中被反復吟唱,低沉渾厚充滿力量的《招魂曲》和哀傷婉轉(zhuǎn)滿懷柔情的《我哥回》像背景音樂一樣在我的想象中切入了詩人的朗誦,不一樣的形式,有一個共同的內(nèi)容:屈子,魂兮歸來! 從1951年22歲寫下《淡水河邊吊屈原》,到這次寫《秭歸祭屈原》,60年間,余光中先后為屈原寫了7首詩歌,七首詩,是一再的歌吟,是一再的回首。“臨老竟回頭,回頭竟有岸”,這岸是遠在大陸的故土,也是詩人心中的那個“中國”。 屈原回頭有什么呢?是故國淪喪,故土日遠,歷史沒有給他退路,也沒有給他前進的路,他只能以結(jié)束肉體來結(jié)束痛苦的靈魂。余光中為回首有岸而欣慰,所以,他一次次體驗可以回首的甜蜜,這種體驗更加深了他對無法回頭的屈原的同情和懂得,相隔兩千年的靈魂,心意相通。他曾說,“這許多年來,我所以在詩中狂呼著、低囈著中國,無非是一念耿耿為自己喊魂?!?而屈原在他所有作品中的狂呼,除了為楚國喊魂,又何嘗不是在給自己喊魂呢?《離騷》雖長,在長長的訴說中,全是舍不下的家國情懷;《鄉(xiāng)愁》雖短,說的亦是分離之痛,相思之苦。余光中比屈原幸運,鄉(xiāng)愁最終有個了斷,而屈原只能如江水一去不回,埋骨汨羅寒淵。 “從汨羅江畔你披發(fā)投水,到秭歸家門你赤體投胎,從國士吞恨到啼嬰發(fā)聲,把一生的悲憤倒收起來,來你的廟前行禮祭拜?!崩蠒r光倒轉(zhuǎn), 2010年6月,詩人余光中第一次在詩中將汨羅與秭歸聯(lián)系起來,將心路從汨羅延伸到秭歸,也將他對屈原的情感作了一次最充沛淋漓的表達。 漂泊海外,與屈原流放沅湘,有著無盡的相同意味,那是另一種文化的流浪,家國的概念,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壯麗的大山大河,怎么能說放下就放下?屈原的鄉(xiāng)愁,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最終都是歷史的鄉(xiāng)愁,文化的鄉(xiāng)愁。 作者簡介:梅子 作者簡介:梅子,本名秦曉梅,湖北秭歸人,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秭歸縣文聯(lián)副主席、作協(xié)主席。主創(chuàng)散文,有作品見于《美文》《散文》《散文百家》《長江文藝》《芳草》《少年文藝》《奔流》《朔方》等雜志,出版散文集《飛翔的姿勢》《我的夢樹開滿了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