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門 >> 薔薇科 >> 枇杷屬 >> 枇杷 枇杷一身都是寶,花、葉、果、根皆可藥用。 枇杷葉分生品和蜜炙二種,生品長于清肺止咳,降逆止嘔,多用于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蜜炙后能增強(qiáng)潤肺止咳作用,多用于肺燥或肺陰不足,咳嗽痰稠等。 枇杷葉背面有毛,不論曬干或鮮用,必須將葉片攤平用濕布將毛小心擦除干凈才能用于內(nèi)服,否則可致嚴(yán)重喉頭水腫。 治咳嗽:枇杷葉100 克煎服,屬風(fēng)熱燥火傷肺者,表現(xiàn)為干咳、口燥喉癢、癢不能忍、夜不得寐、舌邊紅、苔薄黃、脈稍數(shù)者,二劑便止。 治蟯蟲?。乎r枇杷葉100 克煎水,患兒于睡前及次晨空腹時各服一劑,有良效。 治肩周炎:鮮枇杷葉適量搗爛焙熱敷,對肩周炎,乳房腫塊有效。 枇杷(果)性味:甘、酸,涼。歸肺、胃經(jīng)。 功效:潤肺止咳,和胃降逆,抗癌。 營養(yǎng)保健 1、止咳祛痰: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夠潤肺止咳、祛痰,治療各種咳嗽。 2、預(yù)防感冒:枇杷果實(shí)及葉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常吃可以預(yù)防四時感冒。 3、增進(jìn)食欲:枇杷中所含的有機(jī)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對增進(jìn)食欲、幫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當(dāng)好的作用。 4、防治癌癥:枇杷古有的苦杏仁甙(維生素B17)僅次于杏仁含量,為防治癌癥的特效藥。 5、保護(hù)視力:枇杷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對保護(hù)視力、保持皮膚健康潤澤,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飲食調(diào)養(yǎng) 《滇南本草》載,“治肺痿癆傷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兒驚風(fēng)發(fā)熱”。枇杷可用于肺熱咳嗽、衄血咯血、肺痿咳嗽、胸悶多痰及胃熱嘔逆等癥。將枇杷果汁和冰糖熬成枇杷膏,更是清肺寧咳、健胃止嘔之良藥。 1、用于肺熱咳嗽,虛熱肺痿:可將鮮枇杷去皮生食,每日10一15個,分1—3次服完。 2、用于急慢性咽喉炎:鮮果90克(去皮留核)、冰糖15克,燉半小時后,吃果肉飲汁,每天早晚各1次。 3、用于咽干煩渴、小便短赤:熟透鮮果250克,去皮、核吃,早晚各1次。 藥膳食療 1、枇杷膏:枇杷肉500克,冰糖600克。將冰糖入沸水中煮熬至化,加入枇杷肉繼續(xù)煮至濃稠的膏狀即成。 2、枇杷粥:枇杷肉25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以水煮冰糖,隨后加入淘干凈的粳米,煮至粥熟放入已加工好的枇杷肉,加煮10分鐘即成。 飲食注意 枇杷切后最好立刻食用,因其含有大量單寧酸,一接觸空氣便會變黑氧化;《本經(jīng)逢源》指出枇杷“必極熟,乃有止渴下氣潤五臟之功。若帶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氣人中滿腹瀉”。所以要選果實(shí)熟透,顏色淡黃或橙黃色,個大肉厚,味甜者為佳品;枇杷多食助濕生痰,所以,脾虛滑泄或痰濕盛者應(yīng)忌食。清代醫(yī)家王士雄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多食助濕生痰,脾虛滑泄者忌之?!?;枇杷核仁含有劇毒的氫氰酸,誤服使人中毒,出現(xiàn)嘔吐,呼吸困難,昏迷等癥狀,甚至導(dǎo)致死亡,故不能食用。 附:枇杷葉、枇杷核、枇杷花、枇杷根。 枇杷一身是寶,枇杷葉、枇杷核、枇杷花、枇杷根皆可供藥用。 1、枇杷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枇杷“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又載,“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唉”。枇杷葉所含的皂角甙和維生素B1可清肺和胃,降氣化痰,能治療肺熱咳嗽、咯血衄血、胃熱嘔逆等疾病。枇杷葉含維生素B17,有防治癌癥的功能。枇杷葉可晾干制成茶葉,有泄熱下氣、和胃降逆之功效,為止嘔之良品,可治療各種嘔吐呃逆。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可用枇杷葉15克,水煎后加冰糖適量調(diào)服;治療聲音嘶啞可用枇杷葉50克,淡竹葉25克,水煎服;治療鼻出血不止可將枇杷葉50克,去毛焙干,研末,用茶水送服,每次5—10克,早晚各服1次;治療頑固性肩痛可用熱敷枇杷法有良效;用于肺癌熱性咳嗽、咳膿痰與咳血者可將枇杷葉15克(鮮品6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先將枇杷葉用布包入煎,取濃汁去渣,再人粳米煮粥。粥成后入冰糖少許,佐膳服用;用于胃癌噦逆不止、飲食不入可將枇杷葉20克,陳皮25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次。 2、枇杷核:性味苦平,有化痰止咳,疏肝理氣功效。干枇杷核18克,搗碎水煎,加白糖或冰糖服,每日2次,可用于治療哮喘;枇杷核9克,水煎服,治療腸粘連;枇杷核10—20克,搗碎研末,水煎服,每日服2次,可治療疝氣;頸淋巴結(jié)核,可將枇杷核研末,用熱酒調(diào)敷患處。 3、枇杷花:味淡性微溫,可治療傷風(fēng)感冒,寒性咳嗽,將枇杷花與 蜂蜜同蒸,然后服用,有解表潤喉止咳的功效。 4、枇杷根:枇杷根對傳染性肝炎有較好的療效,即枇杷根12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溫服,每日1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