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白龍江舊大橋向西,沿著南山公路驅車盤山而上,再轉彎一路順山腰向東行駛,待到山頭處眼前便豁然開朗了,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是一片較為平坦的山坡地,那就是硯臺山。 圖一 遠眺硯臺山村 硯臺山上坐落著一個村莊,叫硯臺山村(社區(qū)),它隸屬武都區(qū)江南街道(原屬武都區(qū)城郊鄉(xiāng))。村莊不大,只有幾十戶人家。聽當地老人說,現(xiàn)在村子里的人基本都在山下修建了房子,長年留在山上的僅僅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舍不得自家的老宅和土地,成了留守老人。年輕人只是在地里安莊稼、摘花椒時才上來小住一些時日,幫老人搭把手,平日里他們多半不上山的。圖二 硯臺山村椒樹繞村 村中的房舍一部分因年久失修已經坍塌,有一部分現(xiàn)已修葺一新,有人長年居住。村中交通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過去的山石小徑,現(xiàn)在已經建成了寬闊的水泥路,從村頭直通到了村尾,出行比以往方便了很多,當天我們就看到汽車或摩托車往來于村莊。
圖三 村民勞作間隙 在古柏樹下小憩 硯臺山坐西面東,站在村頭向北俯瞰熙來攘往的武都城十分清晰,很像在觀看一幅動態(tài)的城市實景圖,真切而又靈動。圖四 在硯臺山俯瞰 武都老城區(qū)
圖五 在硯臺山俯瞰 武都東江新區(qū) 到了村尾居高臨下向南俯視,那流水潺潺的姚寨溝便一覽無余,盡收眼底。圖六 在硯臺山俯視姚寨溝 硯臺山由于地勢較高,通風向陽,加之山上土層深厚肥沃,村中綠樹環(huán)繞,椒樹艷艷紅果掛滿枝頭,地里莊稼郁郁蔥蔥,一派喜人的景象。你在村中行走,很少遇見路人,安祥而又靜謐。對于盛夏季節(jié)酷熱難耐的武都城來講,硯臺山倒是一處絕佳的避暑之地。
圖七 硯臺山椒樹艷艷果實累累
硯臺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據說,村莊東南角的臺地上凸起的土墩是古代“烽火臺”,看著歷經滄桑的“烽火臺”遺跡,不由讓人聯(lián)想起唐代詩人楊炯《從軍行》的詩句來,“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短短的詩句生動地表現(xiàn)了初唐讀書人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的豪邁氣概。而在硯臺山“烽火臺”斑駁的歷史年輪中,古階州兒女又上演了怎樣的悲切與壯闊?圖八 遠眺硯臺山烽火臺 圖九 綠樹拱衛(wèi)的烽火臺 在硯臺山這個僻靜的小山村,也不知因何竟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第四子,那個上可打昏君下可除奸臣,剛正不阿,手持金锏的趙德芳修建了“八賢王宮”。一般來講,村子里為佛陀或道仙建“廟”修“寺”供奉的多見,而為某某某歷史人物建“宮”焚香膜拜的寥寥矣,可見硯臺山村民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何等的與眾不同。 圖十 靜待香客的八賢王宮
2015年,甘肅省首批命名的8個“長壽村”名單里,“硯臺山村”就赫然名列其中,這個殊榮的獲得,或許與硯臺山周圍的小環(huán)境有關,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文精神也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們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吧!
圖十一 古柏守衛(wèi)著八賢王宮 由于筆者在山上逗留的時間不長,也沒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探訪,但就“硯臺山”名稱的由來;’“八賢王宮”和“烽火臺”等遺跡產生歷史背景;甘肅省首批命名的“長壽村”這響當當的名號,的確會勾起人無限的遐想和好奇。筆者以為在硯臺山村的背后定然會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和文化信息,期待著人們去挖掘和破解,而我卻只能作為一個看客感懷于它的寂寥了。登臨硯臺山, 徐風椒艷艷。 村舍隱密林, 石徑蔽艾萱。 扣扉久不開, 荷鋤白發(fā)仙。 翠柏慕瑤池, 黃杏待客啖。
圖文均屬原創(chuàng),轉載請與作者聯(liá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