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父母給予了支持和認可,而不是批評,才成就了曹原,讓他學會了總結經(jīng)驗。 發(fā)展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2-3歲開始,孩子的思維方式發(fā)展到了直觀行動。 每個孩子都有畏難害怕的情緒,而哭是他們最容易宣泄情緒的方式,他們會通過哭泣來向父母尋求關心和幫助。 當父母批評孩子,孩子接受到父母批評的言語,再看父母生氣的表情,孩子的大腦就會這些信息進行再加工。 他們就會從心底里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爸爸媽媽一定覺得我做的很差”,“他們還會相信我嗎”,“我肯定不好,才被爸媽罵”。 在面對批評時,其實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不單是父母的批評,更重要的是由此孩子而產(chǎn)生的“臆想”。當孩子受到批評時,總會因為沮喪、委屈等負面情緒而聯(lián)想,讓孩子陷入深深的挫敗感。 03 過度的挫敗感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在知乎看過一個女孩的故事,讓人很心酸。 女孩,從小就很喜歡跳舞,看到電視里小朋友翩翩起舞,就哀求媽媽也給她報個培訓班。 而媽媽卻說:“你那么胖,穿裙子多丑,跳起舞來不過是個笨重的企鵝,咱就別花這個冤枉錢了。” 媽媽雖是一句無意的話,卻在女孩心里留下了陰影。 從此,她不敢穿裙子,也討厭自己的樣子,不愛交朋友,甚至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敢去表白。 就是媽媽的這種批評否定,讓她內(nèi)心越來越自卑,總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不愛和陌生人說話。 自卑的她,就像是鎖在一個黑洞里,怎么努力掙扎,都逃脫不出去,媽媽的話就像緊箍咒一樣把她死死地按在原地。 在這種過度的挫敗感中,女孩過得很痛苦,卻又無能為力。 很多家長,習慣于批評,卻從未想過給孩子帶來的挫敗會有多大的影響,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無法擁有自我。 批評會給孩子增加壓力,帶來挫敗感,讓孩子在挫敗中慢慢迷失。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過,孩子終其一生,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歸屬感與價值感。愛,能給予歸屬感;感謝,能給予價值感。 而過度的挫敗感,只會是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在漸長的年歲里,壓碎他的自信,壓垮他的夢想。 04 優(yōu)秀的父母會幫助孩子應對被批評后的挫敗感 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在批評孩子后做好“善后”工作,既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更要教會孩子應對被批評后的挫敗感。 電影《恩賜妙手》的主人公本·卡森小時候成績很差,被同學嘲笑,老師批評。 有一次,因為他和同學動手打起來,再次被老師批評成績差,和他母親講擔憂他的以后。 面對自己的成績,老師的批評,本很沮喪,一心覺得自己不行,不可能學好了。 而本的母親面對老師對兒子的批評,沒有直接否定本,和他站在一起,堅定地告訴他“你不是注定失敗,你可以改善,只是沒善用才智,你是聰明的男生?!?/div> 才沒有讓本陷入挫敗感中,以為自己真的不行,而是因為母親的引導,開始努力學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生活中也一樣,孩子被批評后通常會自我懷疑,從而產(chǎn)生挫敗感。所以,在批評孩子時,我們一定要就事論事,讓孩子知道為什么會被批評,避免孩子陷入挫敗感中無法自拔。 我們可以運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幫助孩子應對被批評后的挫敗感。 在孩子被批評產(chǎn)生挫敗感時,父母一定不要羞辱孩子,給孩子“雪上加霜”,沒有誰能越挫越勇,特別是孩子,此刻父母可以從同理心出發(fā)幫助面對批評和挫敗感。 在情感上和孩子產(chǎn)生共鳴,肯定孩子的情緒。讓他感覺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你給了孩子力量。 等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后,我們可以幫孩子分析為什么會被批評,被批評后除了哭泣、沮喪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來面對“被批評”這件事。 通過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幫助孩子從挫敗感中走出來,積極應對“被批評”。 養(yǎng)育孩子從點滴開始,從小事做起,自信是開端也是力量。 讓孩子擁有自信,而不是生活在挫敗之中,自信是構建橋梁的基石,是護衛(wèi)孩子的城墻。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給予孩子力量,讓他擁有自信,揚起人生船帆,掌握好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