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確,《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用生命大寫的一本很勵志的長篇巨著。解讀《平凡的世界》,我們有必要先來回顧一下路遙自己的人生。共和國成立那一年,路遙出生在榆林清澗縣一個農民家庭,家里弟兄8個,饑寒交迫,生活難以為繼,這就注定路遙的苦難從出生的那一天開始了。為了生存,他7歲時被過繼給了延川縣大伯家,父親兜里裝著兩角錢,一路領著他乞討而去。后來他克服種種困難才得以在延川縣中學上完學。先后做過農民、教師、編輯等職業(yè)。曾在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在中篇小說《人生》成名之后,路遙認為人生不能混著活下去,他毅然拒絕熱鬧,拒絕走紅地毯,于1982年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的構想、準備和寫作中。第一、二部寫成后積勞成疾,1988年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獲得茅盾文學獎,不久英年早逝,離世時年僅42歲。路遙的一生是苦難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生命濃縮成精華,留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生。路遙說,幸福存在于奮斗的過程中,而不是在取得的結果中。
路遙《在困難的日子里》對饑餓的精彩描述:餓得頭都覺得成了負擔,需要身體其他部位努力掙扎才能支撐起來而不至于耷拉下來……
回磚窯吃燒土豆的路上,急切得像趕飯局生怕遲到了一樣......
沒有路遙的人生苦難和奮斗故事,就沒有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這部巨著正是路遙從苦難的生活體驗上升到生命體驗的文學表現(xiàn),具有很大的藝術張力和感染力。小說的時間跨度大約在1975年——1985年之間,采用的現(xiàn)實主義寫作手法,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社會大轉型時農村青年的奮斗歷程。在激烈的社會變革時期,隨著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的歷史轉換,各種陳舊的思想觀念都面臨著強烈的沖擊,傳統(tǒng)的心理結構也在發(fā)生著新的變動,作為八十年代新一代的農村青年最先感受到了這種變動和沖擊的力量,他們開始對自己生活的鄉(xiāng)村世界產生不滿與懷疑,而對具有現(xiàn)代文明誘惑的都市產生強烈的向往。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安排了兩個一號主人公孫少平、孫少安弟兄倆的奮斗故事。這兩條線齊頭并進又相互映襯。弟弟孫少平向城市奮斗,頑強地求學,后來教書,后出外打工、挖煤,達成了精神境界的高度升華。哥哥孫少安在農村奮斗,13歲就輟學回家務農,后在其妻秀蓮的幫助下辦磚廠起家致富,直至帶領全村人致富;小說整個通過他們兄弟兩條人生之路的曲折延伸,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生存際遇,其重點又是突出孫少平外出謀生的艱難。
路遙通過孫少平向城市奮斗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對城鄉(xiāng)關系的思考。許多研究者都指出,路遙的小說是城市和農村二元對立的文學世界,在這個基礎上,衍生了諸多二元對立的因子,文明與愚昧、先進與落后、浪漫與純樸、復雜與純潔、高貴與卑微、自信與自卑等。它們作為小說中的基本矛盾推動著人物故事的發(fā)展。這顯然是一種被作家精心結構的序列;前者是都市的象征,后者是鄉(xiāng)村的隱喻。
孫少平在從攬工漢到煤礦工人的身份流動中彰顯了實現(xiàn)進城理想的種種努力與嘗試,無論是《人生》中的高加林還是《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他們無不是八十年代鄉(xiāng)下人向城市奮斗的典型人物,是路遙在作品里構建起來的農民進城的旗幟人物,較早地傳達出社會變遷的時代信息,使得當時的想進城或者準備進城的讀者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甚至使得今天的正在艱苦奮斗的讀者產生了心靈上的契合。
其中愛情故事是奮斗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長篇小說和戲劇一樣,都離不開愛情和死亡的命題——沒有愛情不好看,沒有死亡不震撼。其實愛情和死亡是人生中最能彰顯人性的地方,任何作品都無法回避。路遙為他作品中每一個愛情故事都安排了一個悲情的結局:《在困難的日子》中馬建強對吳亞玲的情感被自卑打敗,最終無奈地看著吳亞玲和鄭大衛(wèi)門當戶對地結為連理;《人生》中的黃亞萍最終卻沒有勇氣跟隨高加林回村當農民,她將永遠無法走出精神失戀的痛苦陰影,劉巧珍為被縣里清退的高加林求情說明她心底里愛的仍然是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安和秀蓮的婚姻中始終有田潤葉的影子,婚后的田潤葉以與丈夫分居的方式堅守著對愛情的忠貞。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路遙所講述的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都是令人心酸的悲劇。固然,“有情人難成眷屬”不失為一種悲劇,而只有丈夫或者妻子沒有愛情的“物質婚姻”更是足以撼動人心的悲劇。由此可見,能達到精神交流和心理契合的戀愛才是路遙心目中理想的婚姻。路遙把這種理想化的愛情主題放在七八十年代社會大變革的時代背景里,通過城鄉(xiāng)差距的表現(xiàn),現(xiàn)實利益的沖突,使得純真愛情變得不堪一擊,打上了悲情色彩。
莫言說長篇小說要盡量實現(xiàn)內容的豐富性、復雜性、曖昧性等特點。但是現(xiàn)實中又沒有完美的人,也就沒有完美的作品。
路遙作品中所創(chuàng)造人物的理想追求、人生價值、道德價值,愛情觀等一系列觀念太過完美、太過理想化,太過單一,路遙常常在作品中為刻意追求這種唯美而放棄對現(xiàn)實的批判,這也是路遙作品的局限性。
而且在路遙小說中,故事一號人物一般設置為農村男青年,而女青年只是他們奮斗過程中的幫襯人物,要放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去理解。
路遙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家鄉(xiāng)的黃土地。路遙說:“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歷史進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
路遙還說:“人要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正因如此,路遙的這種精神在《平凡的世界》里完成他生命的永恒。他所塑造的高加林、孫少平等人物形象,給了社會底層特別是正處于奮斗中的青年,以永遠的感情共鳴與精神鼓勵,也是每個人本身潛在的樸素而又寶貴的精神。
高建群說:一個作家去世幾十年后,人們還在熱烈地懷念他,還在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獎勵。路遙的作品中人物及其命運,已遠遠超越了文學的范疇,給一切平凡的人物以不平凡的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該如何奮斗,如何奉獻,如何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