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中國詩詞大會是“背詩大會”,其實不盡然,若光會背詩,在詩詞大會上肯定是走不遠(yuǎn)的。 大會上除了“背詩”題,也有許多理解、典故題,這就不止考驗選手的背詩功底了,而是需要將整首詩融會貫通。 例如第一季的第九場,就曾考到李白的一句詩,這句詩常被人掛在嘴邊,可是卻難倒了中國詩詞大會34人。 當(dāng)時的題目是:李白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對“蓬蒿人”的理解正確的是? A.俗語罵人的話;B.貧居之人,所居荒野之處皆蓬蒿;C.攀龍附鳳的人。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B,可是百人團中卻有三分之一的人選擇了A或C,讓人有點難以理解。 若是了解這首詩的背景,那么一般來說是不會錯選的。 這句出自李白的《南陵別兒童入京》。 這首詩寫于公元742年,當(dāng)時的李白剛剛接到唐玄宗的詔令,以為多年的政治抱負(fù)終于得以實現(xiàn),所以異常興奮。 李白一直是渴望入仕的,“遍干諸侯,歷抵卿相”,然而幾十年來一直不得所愿。 就在他抑郁不得志之時,與他同居的劉氏嫌他窮困,離他而去。 李白一生高傲,可想而知他有多悲憤,有人說《雪讒詩贈友人》“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寫的就是劉氏。 這兩個背景結(jié)合起來看,我們就能明白李白寫這首詩的心情了,激動喜悅,又有揚眉吐氣的感覺。 許多人因此認(rèn)為李白也是個俗人,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不正說明李白的真性情嗎? 詩歌開頭從農(nóng)家豐收的景象寫起。 白酒剛剛釀好,院子里的黃雞啄著谷粒,在秋天里長得越來越肥壯。 這一派豐收的景象正和詩人此時的心情相契合,為后文更加歡樂的場景埋下了伏筆。 接著四句,詩人截取了四個畫面,極力渲染他此時的喜悅之情。 他一回到家中,就呼喊僮仆為他斟酒燉雞,孩子們仿佛也被他的情緒所感染,圍繞著他,歡笑地牽扯著他的衣服。 他一邊喝酒,一邊放聲高歌,在落日的余暉中,拔劍起舞。 這四句詩就是四個鏡頭,活靈活現(xiàn)地表達(dá)了李白的極度興奮之情。 接著兩句進一步刻畫李白的內(nèi)心世界。 他恨不能早點見到皇帝,多么希望快馬加鞭,早日奔赴遠(yuǎn)方。 “苦不早”和“著鞭跨馬”將他此時的急切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的兩句,詩人運用了典故,后人正是根據(jù)這一典故推測他當(dāng)時被劉氏嘲笑、嫌棄。 這個典故說的是西漢朱買臣的故事,他家里很貧窮,但十分喜歡讀書,到了40多歲,依然是個窮困書生。 他的妻子嫌棄他貧窮,逼著他寫下休書,棄他而去,后來改嫁給了一個木匠。 在朱買臣當(dāng)上太守后,他的妻子想要重修于好,朱買臣就讓人將一盆清水潑在地上,表示水若能收回盆中,便接納她,這就是后來所說的成語“覆水難收”。 李白用朱買臣的典故,顯然也有此意,他堅信自己此次到長安定能青云直上。 行文至此,詩人的情感已經(jīng)到了至高點,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噴薄而出。 前面剛說朱買臣的典故,后來就緊接著說“我輩豈是蓬蒿人”,將詩人那種自信、張揚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名,結(jié)合全詩來看,不難理解“蓬蒿人”的意思,劉氏正是因為他“蓬蒿人”的身份才離他而去。 他到長安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混個一官半職,而與達(dá)官貴人相對應(yīng)的“蓬蒿人”自然就是指鄉(xiāng)野困頓之人。 全詩層層鋪敘、渲染,將李白接到唐玄宗詔令后的激動喜悅之情一步步推向高潮。 有人覺得此時的李白有點得意忘形,我卻覺得這恰巧反映了他的真性情。 李白就是這樣一個張揚又自信的人,就像他在《將進酒》中所寫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注: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guān)注哦。 |
|
來自: 我的學(xué)校西亞斯 >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