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傷寒論》之六經來自八綱,與《黃帝內經·熱論》之六經不是一回事?!秱摗分碚撆c《內經》之理論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用《內經》的思想理論來解釋《傷寒論》的條文是錯誤的。 2. 《黃帝內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學習專研。 3. 《傷寒論》之用藥來之《神農本草經》,有后世的臟腑理論的用藥思想來指導學習傷寒論用藥是不行的。 4. 學習傷寒論,必須是要背誦全部條文的,后來的有的老師劃分的重點條文是個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夠的。 5. 學習中醫(yī),必須要先學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傷寒論的理論,因為黃帝內經是沒有多少用藥經驗的),先學傷寒論。沒有理論的指導是學不好中醫(yī)的,學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證結合。 6. 現在有人提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我看他們其實是不想要辨證論治,只想辨病論治。這純粹是害中醫(yī),每個病有每個病不同的反應和癥狀,能一樣嗎?就好像有人老嚷嚷中西醫(yī)結合一樣,能結合嗎?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 7. 第54條,關于定時發(fā)熱,汗出熱不減。陰是邪氣,陽是正氣,正邪交戰(zhàn)與體表,邪氣大于正氣就會發(fā)熱。因為有抵抗力,邪氣不能全勝。 桂枝湯 是甘溫,健胃生津液,幫助正氣驅邪。就像漢武帝當年囤兵打匈奴,內部不強大就無法戰(zhàn)勝敵人。 8. 桂枝湯證是表陽證,為什么陽病不用辛涼解表而用辛溫解表???馮世綸教授言:不是什么“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問題。也有人說辛溫解表傷津液,那辛涼解表也傷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張仲景為什么要用桂枝湯的問題。因為太陽中風,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此為表陽證,同時汗出表示人體津液傷了。精氣虛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辦?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夠打不過怎么辦?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棗酸甘養(yǎng)陰液補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給啊。這就是發(fā)汗之中養(yǎng)胃氣增津液,驅邪扶正,保胃氣,存津液啊。這和鬼子還在前線打呢,等鬼子到防線內部了,就棗啊粥啊就不行了。像 小柴胡湯 ,就要姜棗參了。 9. 關于瞑眩反應的講解: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頑固、老”講。瞑?,F象是藥達病所的一種反應,病者表就瞑眩反應小,像桂枝湯姜棗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給,養(yǎng)津液。在少陽就會反應大,因為少陽了,就是敵我戰(zhàn)爭進入了膠著狀態(tài),這時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來寒熱就知道正邪紛爭的多厲害。出現了默默不欲飲食,就要參姜棗上了。越是老病久病就瞑眩反應的大。而到了三陰病了,我方的力量明顯弱與敵方,往往會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擊的力量積累的夠了,才會出現瞑眩反應。 10. 關于舌苔和脈象:經方里舌苔和脈象只是癥狀之一,只是參考,主要是看癥狀反應。舌苔的重要性比脈象要次,在后世溫病學派里才重視起來。脈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占30%,可憑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但有的脈還浮,你怎么看啊。還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脈象,有了變化才好比較。脈是號表里寒熱虛實,不是號臟腑的。 11. 經方治病啊,它不是講的病因病機,它注重在什么?癥狀反應。 12. 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它治療身癢、治療皮膚病的原理就是小發(fā)汗。小發(fā)汗是什么?這個痙濕暍病治療風濕,就要小發(fā)汗嗎,這樣風濕俱去,小發(fā)汗。這個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說讓風邪、寒邪和濕一塊兒出去。桂枝加荊防湯呢,荊芥、防風相當麻黃,與麻黃近似,也是小發(fā)汗、微汗,不過荊芥和防風發(fā)汗的力實際上比麻黃不相上下,麻黃力量偏大。 13. 皮膚有濕在表的皮膚癢,出現濕疹或風疹、蕁麻疹都是一類的,經方看來這就是濕在表,屬于表不解,當然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了,或者用 麻黃湯 小發(fā)其汗,兩個方子量用的很小。 14. 我們臨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出現了這個證,根據這個癥狀反應來判定它是哪個六經證或是具體的方證是什么。 15. 不正確的發(fā)汗,引邪入里,這種情況我們在臨床經常碰到,有些發(fā)熱惡寒,典型的傷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風,用清開靈啊,雙黃連口服液,這是治里的藥,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16. 便秘并非都為陽明,久病便秘,多在太陰。心里要有這根弦。津虧便秘,里虛寒的便秘,這時可用生白術,性溫,量大有通便之功。當然,如有熱象,可合并陽明了。 17. 越是復雜的病情,用藥越簡單,才能弄清楚。用藥過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錯綜復雜,互相影響,往往干擾了你最初的辨證。 從傷寒論的這幾個方子得到啟發(fā),它這個劑量啊,不是一成不變的,傷寒論寫的用什么劑量,我們就用什么劑量,桂枝用的是三錢,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這樣的,根據病情!因為它病輕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湯證少,生石膏用30克,里熱重,用60克,這都有可能。所以這個,我們根據這樣關于經方劑量問題就得到解決了。這幾條的經驗就告訴我們,臨床上有什么證,用什么方,是桂枝湯證多,就用桂枝湯,劑量就多,麻黃湯證多,就用麻黃湯,越婢湯,實際上就告訴我們這里。 18. (白虎湯 粳米)這米的作用可能是起到粘稠石膏微粒的作用,若是清湯藥,石膏質重性沉,亦是難溶解之物,所以能入腸胃者很少,清熱之能大打折扣! 19. 外邪里飲這是一個六經辨證,我們說《傷寒論》六經辨證先辨六經,再辨方證,實際上就是從這里可以看出它的規(guī)律。臨床上遇到的一些病,你要先思考的是六經它的證,我們現在就遇到這個問題了。六經證是什么呢?一個在表一個在里。叫表陽證里陰證,或者叫太陽太陰合病。這是一個六經證,這具體的方證不一樣,有小青龍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還有好多像五苓散證、苓桂術甘湯證,苓桂棗甘湯證,這一類的方子很多很多。所以都叫外邪里飲。都是有表不解,里有水。它區(qū)別在哪里呢,具體的方證不同。 20. 外邪里飲,治療應該是解表的同時利飲,不能單純地解表,也不能單純地利飲,分開來治不行。 21. 提綱就是提供給我們一個綱領,辨證的時候有一個依據。綱領的一句話不能說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條文都解釋了。 22. 津液傷了,何以溫中?實際上就是津液傷了,怕用了溫熱的藥啊傷津液。實際上你看《傷寒論》的一些方子吧,溫中的生津液的都是溫熱藥,他桂枝湯用什么藥,用桂枝、生姜溫中健胃的,津液傷的不厲害,用桂枝、生姜就行了,實際上麻黃湯也有,雖然麻黃湯是發(fā)汗的,但是它也顧及到生津液,用什么?用甘草、桂枝,他是這個生津液的,實際上也在扶正祛邪,主要在溫中生津液。 23. 心煩,一般是有熱,但是虛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甘草干姜湯的心煩,這個煩躁吐逆,這個煩是飲邪上犯。陽虛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現煩。 24. 所以我們還是辨六經,辨方證,要記住。不要以為是治療頸椎病就是葛根湯,或是桂枝加葛根,實際上治療頸椎病,治療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經證,和它具體的方證。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湯,不能光靠一個葛根;小柴胡也治項背強幾幾,柴胡桂枝湯也治項背強幾幾,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證是什么。 25. 中醫(yī)沒有“副作用”這個詞,“副作用”是西醫(yī)講的,只要我們辨證準確,就不會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個瞑眩反應,這是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這是病長期不好,吃了藥以后出現的這么一種反應,包括出出汗、頭暈、衄,這是正氣與邪氣奮力相爭,相當于決戰(zhàn)。這不是副作用。 26. 關于四逆散:整個《傷寒論》就一條條文,以藥測證,此為少陽陽明合并(?。4藷o口苦咽干,方中之藥為大柴胡方去黃芩、半夏、大黃、姜棗加甘草。若少陽病合并陽明明顯就大柴胡,不明顯就四逆散,四逆散中見四逆不多,而見手足心熱的較多。 27. 什么叫促脈,胡老解釋了,就是寸脈獨浮,關尺俱沉,這么一個脈象。 28. 為什么麻黃湯治療喘呀,就是因為表不解,水氣在表,人體的正氣不能旁達,氣都往上沖,積于肺,壅于肺,所以這肺脹滿,就出現喘,一解表就好了。 29. 單純的 少陰病 呀,一般很少有喘,有喘是什么呀,也是合并里飲,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咳喘常用的方。 30. 太陽陽明合病,以解太陽病為先,先治太陽,先解表,所以“下不厭遲”是太陽陽明合病的一個治療原則,太陽太陰合病那急則治其里,解表它不著急,這是一個治療經驗。 31. 太陽病的判定,是依據反應出的癥狀“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不是依據受風寒或風熱。太陽病中的傷寒,是依據太陽病又見“無汗,脈浮緊”,而不是根據感受寒邪,其中風,是依據太陽病“汗出惡風”,而不是依據只感受了風邪。讀懂前三條,是讀懂《傷寒論》的關鍵。 32. 《傷寒論》就是一個病歷,各種(疾?。┲委煹挠涗洝? 33. 胡老說,這個痹癥啊,始終離不開少陰。胡老在臨床治療的時候,一般遇到關節(jié)疼痛呀,尤其是大關節(jié),肘膝關節(jié)用桂枝加苓術附,日本漢方也經常用這些方。 34. 少陰病有身疼痛,跟太陽病身疼痛相同的,只要它是表現為脈是微細的,而且沒有精神,那不是太陽病就是少陰病了。 35. 六經的提綱,它主要是癥狀的反應,脈象只是癥狀的一種,反應的津液足不足,在表還是在里,它是一個參照條件,其他的條件不能忽視,辨證非常復雜的,非常細的。提綱在臨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過程當中啊還有其他輔助的。 36. 經方六經是怎么產生的?就是通過臨證用藥用方證的經驗總結,先有了用藥、用方證的經驗,就是“單味藥→單味方證→復方方證”的過程,在應用方證的過程當中,逐漸產生了六經這個概念、這個理論。 37. 六經病啊實際上是六證。 38. 關于問診:問診盡量仔細,要是問不到有時辨證就不準確。比如這個人發(fā)熱惡寒身疼痛,這不是太陽病么?但你沒問他口干,要如果有口干那不是單純的太陽病了,已經傳里了,是太陽陽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問仔細,問仔細以后再分析就行了。 39. 關于辨六經辨方證:辨六經是比較好掌握的,來了病人先辨出提綱,六種情況,比較簡單;但是辨方證比較難了,要辨到正確無誤啊,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個是要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傷寒論》的原文,記住這些每一個條文每一方證他的特點,再一個就是說你有臨床經驗了,真正認識這個方證了,見到這個方證一看就知道了,在這兒用上沒問題。 40. 這個《傷寒論》的六經啊,就是這六個提綱,并不是《內經》的經絡臟腑的六經,不是《內經》的熱論所說的六經,它是八綱的六經。所以我們應用《傷寒論》的六經就是根據我們用八綱來認識六經就行了。 41. 有人參的一些方證,如半夏瀉心湯、理中湯、小柴胡湯這個心下痞硬滿,雖然說的是硬滿,他不是實證是虛證,他這個按之是柔的,他不疼。凡是用人參的,都心下痞或叫心下硬,但是按的時候他是虛的,通過腹診來判斷。所以這種心下痞啊用人參,所以《傷寒論》中凡是用人參都有心下痞,沒有心下痞的時候用人參要注意了。 42. 《傷寒論》的腹診存在了多少年,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腹診的資料,我們要好好地繼承下來。在臨床上該用腹診的時候就要用腹診,來幫助我們診斷,主要是辨別寒熱虛實,對我們有幫助。 43. 什么叫方證對應?有什么證用什么方,有什么證用什么藥,這才是方證對應。這方證對應,不光是藥味對應,還包括劑量和煎服法對應。 44. 胡老在臨床治療的時候,一般遇到關節(jié)疼痛呀,尤其是大關節(jié),肘膝關節(jié)用桂枝加苓術附,日本漢方也經常用這些方。 45 .經方不是不能加減,加減是根據病情的,但是一般來說不要過多的加減,加減太多了以后呀我們自己就認不清,是對證不對證,你摸不清了。 46. 我們中醫(yī)治病就是從八綱的角度來看,用藥物的偏盛、偏衰,來糾正人體偏盛、偏衰,這都是從八綱來看的。 47. 我們應該相信六經提綱的科學性,這個六經辨證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凡是有病,都逃不出這三個病位。不是陰證,就是陽證,從陰陽分析來說就是這么六種情況。所有的癥狀都可以歸到六經里頭。 48. 提綱,給你提示這么一個尺子,拿著尺子大概就清楚了。這跟這個城市在哪?告訴你一個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這路上有些什么情況就不好說了,它就比較具體了。所以這個提綱啊告訴我們一個大概的一個尺度,容易掌握的,但它不全面。 49. 說《傷寒論》不講病機,這錯了。實際上他講了,病因病機也是有的,先有了方證,有了方證理論后,總結了六經辨證經驗。 50. 關于大青龍湯:說它是發(fā)汗重劑,其實是不合適的,它實際上不如麻黃湯發(fā)汗力量大,因為它是表里雙解的一個方子。應該叫做行水的重劑,是表里雙解,它是又發(fā)汗,又行水,行在表的水,它不是從小便走,它從表走。這為什么叫龍呢?因為在古代這龍是行水的。 51. 關于方證和藥證:方證是一體的,方證就包括了藥。實際上經方發(fā)展,方就是藥,這個方呀可以是個單味藥,也可以是個復方。像甘草湯,那是個方,這個證呢是甘草湯證。所以這個經方的方證,就包括了方劑的組成“藥”,而且包括了藥量。 52. 里飲有兩種情況可以渴,什么情況?一個就是有飲,津液不上輸布所以口渴,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飲久則化熱。 53 .一般的表證不管是發(fā)汗以后,或者下之后,或者吐以后,經過治療以后啊,很少再是麻黃湯證,一般的要出現什么?桂枝湯證或者桂枝湯變證。所以在臨床上,尤其是現在麻黃湯證咱們見的很少,因為什么?都經過治療了——一一感冒,都自己去吃藥了,白加黑啊、感冒膠囊啊這些藥到處都是。 54. 《傷寒論》讀懂讀不懂,這都是一個概念的問題,所以這里頭體現了《傷寒論》是它自己的一個理論體系。它的“六經”與《內經》的“六經”不是一回事兒。 55. 《傷寒論》是論廣而成的,不是張仲景一個人寫成的,是好幾代人經過不斷的修改、完善、補充、注解,這么完成的。 56. 經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癥狀變了,方子就要跟著變,所有的復診,都要當成初診來看待,有時候一個癥狀問不到,就辨不準確。 57. 臨床有些辨證啊要反復地琢磨,要仔細地問診,要聯系條文,有時你看著是個實證,實際是個虛證。 58. 治喘不一定用麻黃,它是根據具體的表現。喘證有大承氣湯證,有麻黃湯證。它有個腑實證,陽明里實證,和表不解這種“胸滿而喘”不是“腹?jié)M而喘”,它有這種區(qū)別。 59. 這個瞑眩狀態(tài),實際上跟咱們打仗一樣,是正打的激烈的時候。快要勝利的時候,總有個激烈的反應,敵我雙方,互相戰(zhàn)斗非常激烈。實際上,它正邪相爭啊,正要勝邪了,但是這時候反應啊比較厲害。 60. 中醫(yī)治療腫瘤,要聯合治療。手術、放療、化療+中醫(yī)治療。腫瘤屬于慢性病,該手術手術,該放化療放化療,之后有什么癥狀,再用中醫(yī)治療,這樣比較好。 61. 有的人對傷寒論不理解,認為傷寒論是治療傷寒的,不是治雜病。實際上傷寒論不僅治外感病,而且治內傷?。徊粌H治急性病,而且治慢性??;不僅治古病,而且治今病。 62. “先其時發(fā)汗則愈”體現了經方的治未病。經方治未病跟時方治未病概念不一樣。先其時發(fā)汗就是經方的治未病。現在把治未病當預防治病了,這個理解不一樣。 63. 營氣和衛(wèi)氣是一體的。一般的功能叫衛(wèi)呀氣呀,實質的血液物質叫營呀血呀,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一個是指功能,一個是指物質。 64. 少陰病和太陽病的區(qū)別就是因為脈不一樣。都是浮脈,太陽病的脈浮啊,它是浮緊、浮緩,它是比較大的。少陰病的脈也是在表,它也有浮,但是它津液不足,所以這個脈呀就小了,浮,應該是很弱的,就是脈微細,從脈象上來判斷津液傷的程度。 65. 有些老年人大便干,就不能認為陽明了,是厥陰下寒的表現,尤其是有四逆,大部分都是厥陰病。這種大便干,是“陽微結”,是津液虛造成的,所以要溫中健胃生津液。 66. 經方治病啊,它是根據正邪相爭出現的癥狀,也就是癥狀反應,不是根據病因病機來推斷的。他不管得什么病,他出現什么癥狀,我們就給他辨什么證。他原先的體質、原先的病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主要是根據他來診的時候出現的癥狀來辨證的。 67. 中醫(yī)經方是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方證都有各自不同的適應證,不能說辨了六經就得了,治療的最后都要落實到方證上。 68 .關于芍藥的加減運用:《神農本草經》里面說它是微苦,微寒,主治在陽明,它是清熱的藥,有利于里的實證、熱證,不利于里虛寒證。屬于陽明的時候,用芍藥;屬于太陰的時候,里虛寒,去芍藥。所以桂枝加芍藥湯屬于太陽陽明合?。浑m然小建中湯也加了芍藥,這里頭關鍵是有沒有大量的飴糖,飴糖是溫的,所以加了飴糖以后,就由清熱治里實變成了溫中健胃的建中的藥,所以變成太陽太陰合病了。 69. 有汗的時候可以用麻黃嗎,也可以。比如這個麻杏石甘湯屬于汗出而喘無大熱,它是里熱重,所以用石膏清理熱;麻黃的量不大(因為有汗出就不再發(fā)汗了),麻黃是在解表治喘。所以無汗時,麻黃用多一點,石膏用少一點,就是看病情了。 70. 麻黃湯是解表;桂枝湯是中風,它是在表之里;葛根解表那更比桂枝湯更靠里,表更輕,所以這就表里同治了。 71. 對人體來說,有寒就有飲,寒和飲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因為人體功能差了,有寒,水分排不出去就產生了飲;若人體功能正常,就沒有寒,也就不會產生飲。 72. 心悸與心血虛有關系,如桂枝甘草湯;但更重要的是有飲,如果飲重就要加茯苓或加白術;如果飲不重,只是津液虛、心血虛,桂枝甘草湯就行了。 73. 仲景書實際上是病案總結,不過這個病案總結經歷了幾代人的修正、補充而成。 74. 讀仲景書,必須先明確六經提綱,再以八綱分析方證,才能明了方證的歸類、六經所屬。 75. 病在表用汗法,治療方藥對證,則病愈,治療方藥不對證,則病傳于里。值得注意的是,傳里可出現陽證或陰證,里實熱者則為陽明;里虛寒者則為太陰病。以是可知,六經的變化,是緣于八綱的變化,六經來源于八綱,是臨床經驗的總結。 76 .《傷寒論》中的“陽”指津液,揭示了經方醫(yī)學的正確學術觀點,而成無己、張志聰等把“陽”作陽熱解,代表了岐黃學術觀點。 77. 胡希恕 先生提出“始終理會讀《傷寒論》”是說讀一遍是讀不懂的,還必須聯系前后進行分析,反復讀才能理解。 78. 腹痛有陽明的腹?jié)M痛,也有太陰的腹?jié)M痛,兩者都用芍藥,但是配伍的藥物不一樣,桂枝加芍藥治陽明的腹?jié)M痛,加飴糖就治太陰的腹?jié)M痛了。 79. 苓桂棗甘湯:奔豚氣的特點是氣從少腹上沖心,所以肚子有些疼,攣急,所以有大棗,大棗緩解,治腹攣痛。 80. 煩躁這個癥狀寒熱虛實都可見:吳茱萸湯的煩躁欲死,是胃氣虛夾飲;白虎湯的煩躁是里熱擾神明;大青龍的煩躁是里熱為主,還有表不解;桂枝湯也有煩躁,是表不解,表解以后就不煩了,這種煩跟大青龍的煩也不一樣;越婢加術湯也有煩;大承氣也有煩。所以煩躁有熱有寒有虛有實。 81. 茯苓和白術都是溫中利濕的。茯苓甘淡,白術偏溫,茯苓偏于去水,對心動悸和眩暈、睡眠不好、心煩都有一定作用,但白術主要是眩暈。 82. 一些急性和烈性傳染病,經常出現很快就傳里,出現太陰病或陽明病。越是傳染病,越是容易出現陽明病。 83. 小便不利,包括的面比較廣:尿頻、尿急、尿痛、尿等待、尿淋漓不盡、尿不出、尿多、尿少、尿失禁等等,都屬于小便不利。但尿痛一般有熱的時候比較多,多見于豬苓湯,但是典型的外邪里飲的表證明顯的,汗出惡風,有小便痛,沒有其它明顯的里實熱證,不是豬苓湯證。 84. 關于耳聾耳鳴:一般的耳鳴、耳聾多屬于半表半里和外邪里飲。具體的方證來說,小柴胡湯治療耳聾、耳鳴,四逆散也治療,柴胡桂枝干姜湯也治,苓桂術甘湯也治,或者合方??傊惺亲C用是方,耳聾、耳鳴不是一個方所能治的。 85. 關于冷敷與冰袋物理降溫:我們不是說反對用冰袋,而是要辨證用冰袋。應該看到他的適應癥,經方來看就是陽明里實熱。在太陽病的時候是不能冷敷的,一冷敷,表更不解,這與我們解表發(fā)汗的治療是相反的。 86. 關于咽干:咽喉干燥不在表,常見的是半表半里或里。少陽病的提綱是口苦、咽干、目眩,有咽喉干燥;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那個消渴,實際上也是咽喉干燥的類似癥狀;陽明里熱咽喉干燥常見;太陰病甘草干姜湯,也見到咽喉干燥… 87. 關于淋證:淋證有熱有寒,并不是說都是熱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經常用五苓散證,解表的同時來利飲或清熱;淋證也有陰證,長期的小便不利,經常見腎著湯證,就是單純的太陰病。 88. 關于抽腹水:腹水是人體津液的一部分,抽了腹水,這都是傷了人體的津液,把有病的水排出去了,同時難免也把有用的水排出去,所以越抽啊人體就越虛。這個腹水怎么治呢?也是根據辨六經、辨方證來治,從根本上解決腹水生成的問題。 89. 中醫(yī)經方的六經辨證適用于各種病證。 90. 根據經方理論,盜汗不是陰虛,多是有表不解、有里熱。太陽陽明合病容易出現盜汗,熱逼津液外出,同時,表也借助人體的正氣能造成汗,所以出現了盜汗。這就是20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91. 關于“陰虛發(fā)熱”:《傷寒論》里不是講這個,越傷津液、血液,人體的陽氣就越虛,不會產生熱。一般的就是說,津液越傷人體越虛,表現的陽氣虛,陰虛寒證,不管在表在里都是陰虛寒。 92. 陽證是不是陷于陰證,實際上是由津液的虛衰和盛衰來決定的。發(fā)汗過多,那就津液虛了,虛了以后由太陽轉到少陰,再虛得厲害,一下就到了太陰,所以出現四逆湯證。 93. 關于麻黃:從治療經驗來說,流鼻涕一般說哪個藥好呢?具體用一個藥來說,那就是麻黃,荊芥防風沒有麻黃好?,F在人們怕麻黃,西醫(yī)認為麻黃是個毒素,麻黃堿有毒。實際上咱們麻黃用了幾千年了,它沒什么毒。我們用的是麻黃,不是用麻黃素,興奮作用確實有一點,但它主要作用是解表。 94 .“夏不用麻黃,冬不用石膏”這是個誤解——用麻黃跟季節(jié)是沒有關系的,關鍵是對證。有是證用是藥,夏天有麻黃證,也用這個藥。用其他的藥也一樣。 95. 大多數情況下,若能方藥對應疾病可以速愈。但是有些情況下即使方藥對證也不一定痊愈,因為正邪相爭,病邪和正氣都有差異,有的外邪明顯,有的正氣虛明顯,個體是有差異的。這種情況,就根據余下的癥狀,繼續(xù)辨六經、辨方證就行了。 96. 關于杏仁的消腫作用:從這個桂苓五味姜辛夏杏湯就知道了,杏仁有祛腫的作用,代替麻黃,有時候麻黃不能用了用杏仁,杏仁有利水、祛腫的作用。 97 .《傷寒論》條文是由歷代的張仲景論廣而來的。所以,讀《傷寒論》要始終理會!太陽病、陽明病聯系起來讀,前后對照來讀,這叫始終理會。光從一個孤立的條文來讀,有時讀不懂,必須是聯系起來讀,這個條文可能是跟前面的那一個條文是有聯系的。 98. “必先振栗”在《傷寒論》好多條文里頭有——小柴胡湯證有,大承氣湯證也有,這就是因為人體受到了一些不正確的治療,正氣受到了一定打擊,但是還有反擊的能力,經過正邪相爭,正勝了邪,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激烈的反應,是正邪的反應,所以出汗、身寒、寒戰(zhàn),病就好了,這個臨床經常遇到。 99. 中醫(yī)解表,治療感冒呀,不是單純的發(fā)汗就夠了,它是要補中益氣,連麻黃湯包括在內,它不是單純的發(fā)汗。不像西醫(yī),吃個白加黑只發(fā)汗,發(fā)完汗更高燒,陰陽交的理論解釋了。 100. 關于“三陽合病,治從少陽”:小柴胡湯本來就是有解表(生姜)和治里(參、姜、棗、草)的作用,如果是表證、里熱都不太厲害,以少陽為主的時候,那就治少陽就可以。因為它能夠通過和解少陽來達到解表和清里的作用。但是表證、里證明顯的時候,還得加一些解表和治里的藥,像柴胡桂枝湯、小柴胡加生石膏等等,有時候它必須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