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資料來源:家父張劍揚《北岳恒山志》
精美的造像懸空寺塑有造像幾百尊,大的高達數(shù)米,小者不足盈尺,均都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三尊佛像尤為珍貴。這三尊佛像,一為阿彌陀佛,一為毗盧遮那佛,一為釋迦牟尼佛,都采用工藝復(fù)雜的夾縇塑像法制成,在懸空寺所有造像中堪稱精品,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 毗盧遮那佛 我國寺廟造像方法,一般分為鑄造法、雕刻法、泥塑法、繪畫堆砌法和夾縇法等數(shù)種。前幾種造像法在我國南北方寺院中屢見不鮮。唯有夾縇造像頗為少見,在北方寺院中更是鳳毛麟角。夾縇造像工藝比較復(fù)雜,它先用泥將塑像捏塑成型,然后加上木框,蒙上麻進行燙化,干燥凝固后,再除去里面的泥塑才算完成。這種塑像修造起來雖然費時費工,但成形后堅固結(jié)實,如鐵澆銅鑄一,而且輕巧美觀,易于保存。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日本東京般大唐召提寺中鑒真和尚塑像就是用這種方法造成的,被視為國寶。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寺廟中,除懸空寺外,只有北京香山碧云寺和五臺山黛羅頂寺各保存一組,極為珍貴,貨真價實的國寶。 懸空寺這三尊佛像為一組完整塑像,中為阿彌陀佛,左右分別為釋迦牟尼和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為佛教創(chuàng)始人,原名喬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相傳他原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梵凈王的太子,母親生下他第七天后死去。29歲時有感于人之生老病死各種苦惱,便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后在菩提伽耶樹下靜坐思想“四諦”、十二因緣之理,最后達到覺悟。此后一直在印度傳教,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成為佛教師尊。 釋迦牟尼佛 毗盧遮那佛為佛教中的報身佛,為蓮花藏世界的教主。 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凈土”,故又稱“接引佛”。他共有十三個名字:即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等。 懸空寺建于北魏時期,距離當(dāng)年北魏都城大同僅一百來里,而且又地處北岳主峰翠屏峰之半壁之中,憑著這樣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它自然成了中西文化交匯的重要地點,從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首先在這里散播。佛像珍品能在這里出現(xiàn)和保存下來,也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了。 三尊佛像兩頰豐滿圓潤,從側(cè)看,挺立的鼻梁、口與額頭成一條直線,眼簾又極薄,作凝視狀,從外型看,帶有明顯的“西域人”特征,較多地保留了早期佛像那種莊嚴(yán)肅穆的神態(tài)和風(fēng)格,這種造型特點,在國內(nèi)寺廟造像是極為少見的。 另外,懸空寺“三教殿”是懸空寺體現(xiàn)奇特的“三教合一”宗教的集中典型殿閣。它集佛、釋、道三教鼻祖于一殿,充分展示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殿宇正中為佛教師尊釋迦牟尼,上手為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下手為儒教領(lǐng)袖孔老夫子,三人皆正襟危坐,象在商討什么大事。三人一殿,這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筑中極少見到。 如果細細端詳塑像神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三人神情各異,表情豐富,令人忍俊不禁。 釋迦牟尼端坐正中,面目安詳,一副大慈大悲的樣子;李耳呢,道貌岸然,清高灑脫,大有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的神情,唯有孔老夫子特別,只見他雙唇緊閉,橫眉怒目,似有不樂之色。 看到孔夫子那副不高興的樣子,人們不禁會停下腳步,琢磨琢磨他不高興的原因,是不愿三人共居一室,還是嫌居位不尊,失了身份,有點委屈呢? 其實,老夫子為座位之事,大可不必耿耿于懷,佛教從西漢時期就傳入中土,傳播地域之大,教徒之廣,都為三教之首,理應(yīng)居中。儒道創(chuàng)立教派,比佛教晚,形成完整體系,那更是宋元以后的事了。從這一點上說,就應(yīng)該象老子那樣豁達大度,再說釋迦牟尼由印度遠道而來,本為客人,居中而坐,那也順理成章。 孔子和老子爭席位,更不應(yīng)該,兩位本是老熟人,老子比孔子年齡要大二三十歲,更何況孔子對老子還應(yīng)稱上一聲老師,老師居上,學(xué)生居下,也在情理之中。 相傳孔子在三十多歲時,曾專門去洛陽看望老子,當(dāng)時,老子已是東周大思想家、大學(xué)問家了。臨分手時,送給孔子這樣幾句話:要去掉驕傲,去掉貪戀,去掉架子,去掉妄想??磥硪幌蛞允ト俗跃拥目追蜃?,并沒有聽進老師的話,居然和客人、老師爭起名次、座位來了。 部分資料來源:家父張劍揚《北岳恒山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