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役背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后,對百姓苛政嚴刑,使得“勞罷者不得休息,饑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漢書·賈山傳》),導致社會矛盾的全面激化。 在公元前210年十月七月,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公元前208年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相繼在吳中(今江蘇蘇州)和沛縣(今屬江蘇徐州)起義,與此同時被秦所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繼而出現(xiàn)了天下反秦的形勢。 (陳勝、吳廣起義) 而由秦二世統(tǒng)治的秦朝為了鎮(zhèn)壓當時的農民起義,就采納了時任少府的章邯以驪山刑徒和奴產(chǎn)子迎擊起義軍的建議,章邯任上將軍擊破陳勝,吳廣起義軍,隨后敗齊王田儋、魏王咎和項羽的叔父項梁,兵鋒指向項羽所在的楚地起義軍。 戰(zhàn)役爆發(fā)地點:巨鹿(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西南) 戰(zhàn)役爆發(fā)時間: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參戰(zhàn)雙方:以楚軍為首起義軍,秦軍 雙方兵力配置:楚軍5萬,秦軍20萬 戰(zhàn)役詳情:公元前208,秦將章邯鎮(zhèn)壓陳勝、吳廣起義,擊殺楚地起義軍首領項梁后,親率兵20萬渡過黃河,配合急調至河北的秦將王離圍攻趙王。在秦軍攻破邯鄲(今屬河北)后,趙王歇及國相張耳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被秦將王離的20萬軍隊圍困。而秦將章邯屯軍于巨鹿南棘原,筑甬道(為兩側有土墻的道路),供應王離軍糧。趙將陳馀收集常山潰軍(今石家莊東)數(shù)萬人,屯兵于巨鹿北,他認為自己兵力不足,而不敢出戰(zhàn)。秦將王離猛攻巨鹿城,城中日趨危急。于是趙王遣使求救于楚、齊、魏、燕等反秦起義軍。 公元前208,楚懷王以原項梁幕僚宋義為上將軍 ,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楚軍主力5萬人救趙。十月,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后,宋義就屯兵四十多天不愿進兵,想坐看秦趙相斗。十一月,項羽看宋義屯兵不進,就斬宋義,然后逼迫楚懷王任命自己為上將軍。 同年十二月,因趙相張耳多次派人催促陳馀進軍,陳馀不得已,遣5000人出戰(zhàn),結果全部陣亡。齊將田都、燕將臧荼、趙將張敖等救趙諸軍都駐扎在陳馀軍旁,但皆不敢再戰(zhàn)。 項羽遣英布、蒲將軍以2萬兵渡河,斷絕秦軍甬道。英、蒲二將初戰(zhàn)得勝后,項羽率全部楚軍渡過漳水,令全軍“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交戰(zhàn)當日楚軍士兵以一當十,連續(xù)數(shù)次擊敗章邯軍。直到章邯退保棘原,諸侯們才敢助戰(zhàn),與楚軍聚殲圍城的秦軍,俘王離,殺其副將,解巨鹿之圍。 (項羽破釜沉舟) 自此,諸侯皆服屬項羽。項羽率部駐于漳水南,諸侯駐軍巨鹿城外,對章邯軍呈南北夾擊之勢。因秦軍屢敗,秦二世遣人追究責任。章邯恐懼,就派長史司馬欣回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稟報軍情。當時趙高專權,猜忌將相,欲殺司馬欣,司馬欣潛返棘原,勸章邯叛降。同時趙將陳馀也書信給章邯,曉以利害,勸其反戈,但章邯猶疑未決。 項羽遣蒲將軍率部分兵力,日夜兼行,渡漳水三戶津(今河北磁縣西南),斷秦軍歸路。然后自領大軍北渡,大敗秦軍于污水(漳水支流),章邯見大勢已去,就向請降。項羽的糧少不能久戰(zhàn),于是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西)接受章邯軍投降。此戰(zhàn)歷時近一年,項羽率楚軍以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精神,用分割截擊等戰(zhàn)法全殲秦軍主力,為西路劉邦軍攻取關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對推翻秦朝暴虐統(tǒng)治作出了巨大貢獻。 |
|
來自: 陸一2 > 《古代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