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 歌劇院 提到澳大利亞,想到最多的建筑就是悉尼歌劇院,它像大海淺灘上的一組貝殼,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靜靜地凝望遠方。 悉尼歌劇院是丹麥建筑大師約恩·尤松(Jorn Utzon)的得意之作,不過,也是他心中的一道傷疤。 ▲約恩·尤松 上世紀五十年代,歌劇風靡在澳洲大陸,在悉尼建造一座國家級的歌劇院的呼聲越來越高。 于是,澳洲政府向全世界招標。 當時丹麥的約恩·尤松還是一名小設計師,他很想?yún)⒓舆@次競標,但設計的多個方案都不能讓他滿意。 ▲悉尼歌劇院 有一天,在他構想設計方案時,無意拿出一個橘子,當?shù)肚虚_的一剎那,靈感來了:他要把歌劇設計成橘子剝開的樣了,很快便設計出草圖。 而這張草圖,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悉尼歌劇院的樣子。 沒想到,這個無意之中的方案,從32個國家的2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并最終中標。 ▲歌劇院草圖 1957年,年僅38歲的約恩·尤松來到悉尼,春風得意;1959年,歌劇院正式動工,執(zhí)政的工黨州長凱希爾對尤松團隊非常支持。 開頭不錯,但曲折的建設之路才剛剛開始。 先是草圖設計過于前衛(wèi),施工難度極大,只能無數(shù)次修改方案。這讓追求完美的尤松團隊,與只想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的施工方,關系越發(fā)緊張。 在雙方的摩擦之中,預算成本也從最初的720萬澳元,增加到980萬澳元,完工日期也一拖再拖。 因為遲遲無法完工,再加上外形過于奇特,批評的聲音此起彼伏。 同時,施工成本如同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尤松與施工方的矛盾也在不斷加深。 ▲開工四年的悉尼歌劇院 州長凱希爾在任內(nèi)去世,徹底改變了尤松的命運。 1965年,當?shù)匦抡邮趾?,因為歌劇院的預算不斷增加,官方的態(tài)度異常強硬,一切以盡快完工為目的,拒絕撥款。導致整個工程團隊連工資都發(fā)不出來了。 一時間,悉尼歌劇院和約恩·尤松成為眾矢之的,批評和爭議鋪天蓋地。 而且施工方認為原設計方案異想天開,建議推倒重來。尤松與施工方的關系迅速降到冰點。 ▲建造中的悉尼歌劇院 1966年初,在經(jīng)過一次異常激烈的爭吵過后,當局決定開除尤松,換成本地的設計師Peter Hall接手。 盡管當他要走時,很多當?shù)孛癖娤M粝聛?,他們給政府寫信,甚至游行。但當?shù)卣z毫不為所動。 失望的尤松,帶著家人離開了這塊原本滿懷期待的土地,并發(fā)誓永遠都不再回來。 歌劇院原計劃一共是三期,現(xiàn)在只完成了第二期。 ▲左圖:人們挽留尤松;右圖:尤松與模型 新設計師用尤松留下的一百三十幅設計圖,用了十年時間,才完成這部曠世之作。不過,最后的成本高達1.2億澳元,是最初700萬澳元預算的17倍! 1973年,悉尼歌劇院終于完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加了歌劇院的開幕式,而尤松不但沒在邀請名單之列,甚至全程連名字都無人提及。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加了歌劇院的開幕式 直到五年后,才有人想起尤松的功勞,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授予他金質(zhì)獎章,表彰他的杰出作品。 不過,事情還沒完,因為尤松走的時候,只做好了歌劇院的外殼,內(nèi)部的裝修設計,不是出自尤松之手。 結果可想而知,歌劇廳偷工減料,音效不好,后臺空間不合理,樂隊演奏席位狹小擁擠,觀眾座位間的階梯太陡。甚至有人將它形容為"徒有鋼琴的外表,里面卻是生銹的琴鍵"。 ▲開幕式當天 后來,澳洲官方多次想請人整修歌劇院,但卻沒有任何建筑師愿意續(xù)寫這部傳奇之作。 于是澳方又去找了尤松,讓他全權負責整修,資金管夠,全力配合,絕不像當初一樣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但被尤松拒絕了。 但是,最終負責整修項目的,是他的兒子詹和查德·約翰遜,這次尤松唯一設計的項目,是歌劇院內(nèi)的中心裝飾品,一個五米長的掛毯。 1999年時,尤松與澳洲官方和解,為悉尼歌劇院設計了西柱廊。這一次,英國伊麗莎白二世沒有像上次那樣只字未提,而是公開表彰尤松。 不過,此時80歲高齡的尤松,身體已經(jīng)不允許他長途跋涉,只能讓他的兒子揚·尤松替他領了獎。 ▲遠洋班輪"堪培拉"號路過正在建設中的悉尼歌劇院 2008年4月9日,在尤松90歲生日時,歌劇院的全體工作人員,為遠在丹麥的老人家慶生。但可惜的是,幾個月之后,老人因病去世。 而頗為感慨的是,老人家生前都沒能親眼看到,悉尼歌劇院完工的樣子。 估計尤松自己也沒想到,這個差點毀了他職業(yè)生涯的建筑,造就了他一生的傳奇。2003年,悉尼歌劇院30周年時,尤松被授予了建筑學的最高獎項:普利茲克建筑獎。 悉尼歌劇院也成了全世界公認的藝術杰作。 從1973年開始,在疫情之前,除了耶穌受難日和圣誕節(jié)外,其他時間均向公眾開放,成為世界上運營最繁忙的演出場所。平均每年演出多達3000余場,有200萬次觀眾前來參觀。 冷翰 出品 謝謝關注?。?/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