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師出品,必屬精品新課標要求: 知識要點 1.河谷的發(fā)育過程 2. 河谷在不同河段的表現(xiàn) (1)“V”型河谷的發(fā)育 4.河流與聚落 知識拓展 黃河三角洲的發(fā)育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最強大而普遍的作用。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形成原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知識點一:河流侵蝕地貌(重點) 侵蝕類型 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zhì),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tài)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分別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cè)蝕。 溯源侵蝕:河流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fā)育。 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下蝕: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蝕。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V”字形,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河流發(fā)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河流的下蝕作用比較強烈。 側(cè)蝕:河流垂直于兩側(cè)河岸的侵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fā)展。 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huán)生。據(jù)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因此,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這主要是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河流的側(cè)蝕作用表現(xiàn)強烈,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呢? 河谷是由溝谷發(fā)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wěn)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發(fā)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癡”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cè)蝕作用加強。河流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河谷出現(xiàn)連續(xù)的河灣。河灣不斷地向兩側(cè)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nèi)堆積了大量泥沙。這時河谷內(nèi)堆積了大量泥沙。這時河谷發(fā)育進入成熟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解析: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tài),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nèi)容掌握得如何? 位于湖南省境內(nèi)的張家界,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游區(qū)。請根據(jù)這段描寫,用下面的關鍵詞,推測張家界河谷的形成。 張家界市西接云貴高原,東臨洞庭湖,北與鄂西山區(qū)接壤,南又與雪峰山毗鄰,其總的地勢是自西向東傾斜。張家界市四季溫和,雨量充沛,溪流發(fā)育,各條溪流匯入澧水后,從西向東,一直流入洞庭湖。 張家界市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河谷多為隘谷、峽谷。河谷底部呈線形,兩岸陡峻,灘多水急。當你泛舟或漂流在這段河谷的急流險灘上時,驚濤駭浪會令你驚心動魄。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河流階地的概念 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谷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河流階地地面平坦,組成物質(zhì)顆粒較細,土質(zhì)較為肥沃。 階地的組成 階地由階地面、階地陡坎、階地的前緣、后緣組成。階地按上下層次分級,級數(shù)自下而上按順序確定,愈向高處年代愈老。 河流階地的成因 形成階地必備的兩個條件: (1)先發(fā)育一個相當寬廣的河漫灘; (2)河流向下侵蝕,使得原來的河漫灘高于一般洪水位。 河流階地形成的影響因素: (1)構造升降運動 構造運動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變化,影響河流系統(tǒng)中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當?shù)貧は鄬Ψ€(wěn)定或下降時,河流以側(cè)向侵蝕作用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然后地殼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轉(zhuǎn)而下切,于是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cè)的階地。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則可以形成多次階地。 (2)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影響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從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質(zhì)變化,在河谷中形成階地。 氣候變干時,河流含沙量相對增多,河水量減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蝕加強,帶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時河床堆積增高; 氣候濕潤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對變少,導致河流下蝕,形成了階地。由于氣候干濕變化引起的堆積、侵蝕交替作用形成的階地稱氣候階地。 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出現(xiàn)使溫度發(fā)生變化也可以形成階地。 (3)侵蝕基準面下降 侵蝕基準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蝕,最先發(fā)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斷向源侵蝕,在向源侵蝕所能到達的范圍內(nèi),一般都會形成階地,階地的高度從下游向上游逐漸減小,在向源侵蝕所到達的裂點處消失。 如果侵蝕基準面多次下降,則能在縱剖面上出現(xiàn)好幾個裂點,每一個裂點處上游將比下游少一級階地。由于侵蝕基準面下降形成的階地是從下游不斷向上游擴展,因而同一級階地下游的時代比上游要早。 知識點二:河流堆積地貌(重點) 我們知道,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掀起地表的物質(zhì),形成侵蝕地貌。那些被侵蝕的地表物質(zhì)被河水搬運到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也就形成了河流的堆積地貌。 在這部分內(nèi)容當中我們只分析下面三個地方形成的堆積地貌:在河流流出山區(qū)的谷口處;河流的中下游;河口三個地區(qū)。 1、在山區(qū)的谷口形成了洪積—沖積平原。在山區(qū)地勢較陡,河流或季節(jié)性的洪水在山區(qū)內(nèi)水流速度很快,侵蝕作用劇烈,攜帶著大量礫石和泥沙。但當水流流出谷口時,地勢突然變得平緩,水道也變得開闊,因而水流速度變慢,搬運能力減弱,使得水流所攜帶的泥沙逐漸沉積下來,就形成了洪積扇或沖積扇。由多個沖積扇或洪積扇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洪積—沖積平原。 總結: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降低—搬運能力減弱—泥沙堆積。 2、河流的中下游地區(qū)形成的堆積地貌 在中下游地區(qū),河流下蝕作用較弱而側(cè)蝕作用較強。由于河道彎曲,使得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漸擴大,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當洪水季節(jié)到來時,河漫灘被水淹沒,繼續(xù)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多個被廢棄的河漫灘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寬廣的河漫灘平原。 總結: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水下堆積體—河漫灘—河流改道—河漫灘被廢棄—連接形成河漫灘平原。 3、在河流的入??谛纬傻亩逊e地貌 河流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當河流入海時,如果入海處水下坡度平緩,河水流速減慢,河流所攜帶的泥沙就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個三角洲連在一起,便形成了廣闊的三角洲平原。 總結:水下坡度平緩—水流速度減慢—泥沙堆積—三角洲—連接形成三角洲平原。 案例 黃河三角洲的發(fā)育 黃河是一條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輸出泥沙16億噸,經(jīng)河口入海的約有12億噸。而黃河在利津入??诘某绷髯饔煤苋酰涌诔绷鞯穆洳钔ǔV挥?.8-1.0米。由于潮流弱、搬運能力差,黃河入海的泥沙約有40%在河口附近淤積,河口兩側(cè)的堆積體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黃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擴展。 生閱讀P86案例3“黃河三角洲的發(fā)育”,理解為什么黃河三角洲發(fā)育很快。 活動題 從黃淮海平原的資料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從地貌構成上分析,黃淮海平原在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有哪些利與弊。 黃淮海平原地處黃河下游,是由黃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沖積而成。河流的堆積作用對黃淮海平原的組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平原的西部地區(qū),是由洪積和沖積物組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傾斜平原以東,是由各河的沖積物質(zhì)組成的沖積低平原;渤海之濱則是地勢很低的濱海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勢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濱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在平原上有許多起伏和緩的崗地,崗間為淺平封閉的洼地。洼地的面積一般不超過50平方千米。 黃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單元,由于地勢地貌特征不同,形成土壤的水分條件和土質(zhì)差異很大,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也比較大。一般來說,山前傾斜平原,地勢較高,水質(zhì)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鹽堿化,多為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農(nóng)業(yè)區(qū)。沖積低平原地形平坦,多為黏土,夏季容易積水發(fā)生澇災。地下水的礦化度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現(xiàn)象。土地生產(chǎn)力一般低于山前傾斜平原。濱海平原地區(qū)地勢極為低平,夏秋季節(jié)低洼易澇,組成土壤的物質(zhì)以黏土為主。由于受海水浸漬作用的影響,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為鹽土,表層含鹽量達1%~3%,只能生長鹽生或耐鹽性強的植物。因此,這里是黃淮海平原低產(chǎn)田的主要分布區(qū)。 知識點三: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大江大河哺育著我們?nèi)祟愇拿?,四大文明古國各屬于什么大江大河的流域?/span> 中國—黃河流域;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流域;古巴比倫—兩河流域。 是河流孕育了我們?nèi)祟愇拿鳎恿鞯孛矊θ祟惖木勐浞植加兄@著的影響。在河流塑造的眾多地貌中,洪積扇、沖積扇、河漫灘平原、三角洲平原對河流流經(jīng)地區(qū)的聚落分布均具有比較明顯的影響。 雅魯藏布江河谷聚落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很高而寒冷,土壤貧瘠。而河谷地帶海拔低,氣候相對溫暖,兩岸泥沙淤積而成的河漫灘平原土壤肥沃、水源豐富,所以這里是高原地區(qū)理想的人類棲息地。因此,高原地區(qū)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兩岸狹窄的河漫灘平原上,形成明顯的條帶狀。 在山區(qū),由于地勢陡峭,人們總是選擇在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上生產(chǎn)和生活,這些地方的地形相對平坦,淤積有肥沃的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也相對豐富,適合于聚落的發(fā)展。因此,山區(qū)的聚落多呈明顯的條帶狀,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的兩岸伸展。 平原不僅肥沃,水資源豐富,而且河網(wǎng)密布,有便捷的內(nèi)河航運和海上運輸,更適宜聚落的發(fā)展,所以平原是聚落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qū)。 活動題: 1、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選擇在地勢較低的A地,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選擇在地勢稍高的B地。 河流的上游在山區(qū),地勢較為陡峭,而A地海拔相對較低,地勢相對平坦,離河流近,便于取水;而B地位于沖積扇上,周圍地勢開闊而平坦,B地也位于兩河交匯處,交通便利。 2、A、B兩地的聚落哪個更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城市?為什么? B地聚落更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城市。因為B位于兩河交匯處,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轉(zhuǎn)。同時,河流為城市的發(fā)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B地周圍地形開闊平坦,便于農(nóng)耕和基建,是城市發(fā)育的理想環(huán)境。 典型例題 例1、發(fā)源于我國西藏,流入南海的湄公河( ) ①上游河流下蝕強烈,形成“V”字形河谷 ②下游河流側(cè)蝕作用和沉積作用較強,形成槽形河谷。 ③河口處形成了寬闊的三角洲,這是侵蝕作用的結果 ④上游河流的侵蝕作用和沉積作用均大于下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湄公河上游流經(jīng)橫斷山區(qū),河流下蝕作用強烈,形成很強的“V”字形河谷;而下游為平原地區(qū),水流變緩,泥沙淤積,且側(cè)蝕較強,河道變寬,成為槽形谷;河口處三角洲平原是泥沙堆積作用的結果;上游的沉積作用小,因水速快之故。 答案:A 例2、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地貌上看,①處是 ,它是由 作用形成的,它分布在山區(qū)的 。 (2)從地質(zhì)構造上看,②處屬于 構造,它是由于 形成的。 解析:(1)從地貌上看,①處位于山前,由流出山口的河流沖積而成,從形成上看為扇形,故①為沖積扇。 (2)從圖中可以看出②處兩側(cè)巖層發(fā)生斷裂,并產(chǎn)生上下的位移,故為斷層。 答案:(1)山麓沖積扇 流水堆積 河流流出山口處 (2)斷層 巖層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 例3、長江三峽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蝕 B、河流的下蝕 C、河流的側(cè)蝕 D、河流的溶蝕 解析:溯源侵蝕是指河流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fā)育;下蝕是指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蝕。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側(cè)蝕是指河流垂直于兩側(cè)河岸的侵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fā)展。河流的溶蝕是指可溶性巖類物質(zhì)溶于水。長江三峽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殼不斷上升,河流下切,導致河谷不斷加深所致,除內(nèi)力作用外,外力作用主要是河流的下蝕作用。 答案:B 一鍵搜你感興趣的熱門文章 所有發(fā)過的高閱讀文章合集 一心只專注做地理的公眾號
|
|
來自: hjh2004 > 《陸地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