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桂枝湯為群方之魁,那么,芍藥甘草湯則是小方之首。 芍藥甘草湯出自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方子呢也很簡單,只有區(qū)區(qū)兩味藥,芍藥和甘草。不得不說,這兩味藥太平常了,又是可以當作食材來煲湯吃的,但用的好卻神通廣大。 古代形容芍藥甘草湯功效就四個字,緩急止痛??偨Y起來,有如下10大妙用,當然,它的作用遠不止這些。 1、腳氣腫痛 有個老爺子,每到梅雨季節(jié),腳腫的就像蘿卜一樣,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古書《歲時廣記》上記載,白芍50克,炙甘草10克,專門治療腳氣腫痛。這老爺子連吃了十劑,果然,腳腫退了一半。 好多人以為芍藥只補血,其實它還能利水,能把腫脹化為水排出體外,再配上甘草就能緩急止痛。 2、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在古代叫做乳癖,就是乳房結塊的意思,古往今來,雖然時代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女性的性子卻是如出一轍——愛生氣嘛,大部分女性都愛生氣,中醫(yī)叫做肝氣郁結,肝氣最容易郁結在哪里?胸肋部。所以人一生氣,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心情不好,胸悶肋脹。 碰到乳房方面有結塊的,白芍30克,甘草10克,再加陳皮30克,小劑量的陳皮能健脾胃,重用則能破氣散結。 腿抽筋不要老想著缺不缺鈣,要想到《黃帝內(nèi)經(jīng)》上所說的“肝主筋”。肝是主藏血的,筋的舒展離不開血的柔潤,如果肝血不足了,筋得不到足夠的柔潤,變得硬、緊、繃,不就會抽筋嗎?白芍味酸,能夠起到養(yǎng)陰柔肝的效果;甘草味甘,既能止疼,又能補虛;它們兩個作伴,一酸一甘正好符合了中醫(yī)上“甘酸化陰以養(yǎng)肝”的說法,肝血充足了,筋得到了滋潤,自然也就不抽筋了。 4、面癱
有一老農(nóng),面癱后臉部一直恢復不好,半邊臉麻木,不受控制地跳動,《皇帝內(nèi)經(jīng)》講,風盛則動。你看自然界的樹啊草啊,有風吹才會動,沒有風,它也不會動,人體的零部件不由自主地動的話,也是像自然界一樣,有一種“內(nèi)風”在吹動,“內(nèi)風”的源頭就是肝。白芍60克,炙甘草20克,川芎15克,芍藥甘草養(yǎng)血柔肝,肝得血養(yǎng)不生風,川芎引藥達頭面。老農(nóng)吃了兩劑,面部肌肉就不跳動了,吃到第七劑,諸癥皆消。芍藥50g、甘草20g,加大黃、虎杖、威靈仙各10g。芍藥甘草湯古稱柔肝養(yǎng)陰第一方,而肝與膽相表里,所以芍藥甘草柔肝的同時亦是在柔膽,肝膽一放松,其余三味藥通力合作,能將綠豆粒大小的結石排出體外。一婦人生完孩子后,連續(xù)一個月臥在床上看手機,下床兩條腿軟弱無力,支撐不起上半身,不得不拄著拐杖前行。中醫(yī)講,久視傷肝,肝血空虛,腿軟無力。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當歸30克。別小看這簡單的三味藥,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婦人吃了十劑,拐杖丟了,再吃十劑,腳步有力,健步如飛。《朱氏集驗方》里把芍藥甘草湯叫做去杖湯,就是說腳軟無力,路都走不動,不得不用拐杖,用完這張方子以后,腿不疼了,拐杖也不用了,那就把它叫做“去杖湯”吧。凡是身體會疼痛,痛處周圍都會拘緊。三叉神經(jīng)痛,頭上好像戴了一個緊箍咒,稍微多想一下,或者動一下氣,立馬痛的難以忍受。白芍60克,甘草10克,川芎20克,白芷10克,吃了這個湯方,拘緊的肌肉會得到放松,肌肉放松了整個人就會輕松。有一小娃子,吃多了零食,肚子痛的直打滾兒。心痛欲死,速覓元胡。白芍40克,炙甘草20克,元胡索10克,一劑吃完,疼痛就止住了。《孟氏醫(yī)案》里有關于這方面的記載,說是那些達官貴人每天山珍海味,非常容易暴飲暴食,他們吃撐以后肚子脹痛,就用芍藥甘草加上一味元胡索。元胡索能行氣止痛,專治心胃痛。 中老年人最苦悶的是尿頻尿急,尤其是到了晚上,剛有點睡意,尿又來了,怎么辦?白芍50克,炙甘草20克,金櫻子20克,牛大力30克,四味藥能讓你著急去廁所的狀態(tài)緩和下來。磨牙,民間俗稱“牙齒在打架”。為什么要打架?因為心里有火氣啊,沒有火氣,它能打起來嗎?白芍、甘草加白芷各20克,專治心急火燎,甭管磨的有多厲害,一下去就靜悄悄了。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后來有人戲換成“熟讀小方證治三百首,不會診病臨床也能診”。雖然有些夸張,但也不無道理,芍藥甘草湯,大家記住了,它是能讓人松靜自然,讓人心平氣和的方子,它的精彩之處不是一下子就能講的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