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北宋時期許多大官小吏、皇親國戚,不敢輕易胡作非為,就因為朝中有一批御史,他們?yōu)槿苏?,立朝剛毅,以彈劾和糾察百官為己任,凡有不法或失德者,不管該人位置多高、權(quán)力多大,一律嚴(yán)加彈劾。僅宋仁宗一朝,就有三位這樣的御史。 只會栽刺的包拯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任過多年的監(jiān)察御史、知諫院、御史中丞,是宋仁宗時期的御史,因剛正不阿、彈劾權(quán)幸而著名。 包拯所彈劾的最著名者即是張堯佐。張堯佐是宋仁宗趙禎寵妃張美人的堂伯父,張美人因出身不夠顯赫,希望通過張堯佐來壯大自己的門第,便屢次請求宋仁宗給張堯佐委以要職。張堯佐進士出身,在州縣做官多年。按說,作為皇帝,要委重任于一個進士出身、履職多年的官員,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宋代有這么一個規(guī)矩:凡重要的人事任免,即便是皇帝推薦的,也必須在殿前同大臣們討論,征得他們絕大多數(shù)同意方可任命。于是,在某日朝會上,宋仁宗拋出了張堯佐出任宣徽使的任命方案。經(jīng)過一輪激烈的“廷論”,皇帝拋出的任命方案,竟然被一群朝臣給否決了。 第二年,宋仁宗舊事重提,再次拋出張堯佐的任命方案。誰知,皇帝剛拋出方案,任職諫院的包拯情緒激昂,言語激憤,大聲說不可,而且說話時,唾沫星子濺了皇帝一臉。最后,在包拯有理有據(jù)的言辭面前,這一提議又只得作罷。 包拯最重官員操守,最恨以權(quán)謀私。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他出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當(dāng)時,三司使張方平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廉價套購某商人的住宅,從中漁利。包拯認(rèn)為,三司使是朝廷最高財政官員,非廉潔之士不能勝任,張方平巧取豪奪,不適合擔(dān)任這么重要的職務(wù),因此,包拯上書彈劾張方平,致使張方平隨即被罷。 “鐵面御史” 趙抃 趙抃(1008—1084年),浙江衢州人,進士出身,歷任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右司諫、知成都等職,官至參知政事,相當(dāng)于副宰相。趙抃寫過一首《廉泉》詩:“歲旱江潢萬井污,此泉深凈肯清渝。伯夷死后泉流在,能使貪人一飲無。”詩以言志,這表明,趙抃把打擊貪官污吏、營造清廉作為自己的理想,立志要整肅宋朝的官場。 1054年,宰相陳執(zhí)中府中發(fā)生侍女被打死的命案,一時京城內(nèi)外輿論嘩然。而且,當(dāng)有人告狀、審案官員要求宰相府的證人到場時,陳執(zhí)中甚至軟禁證人,使獄官無法對證,嚴(yán)重干擾司法。趙抃聞之拍案而起,立即以“違朝廷之法,立私門之威”的罪名彈劾陳執(zhí)中,要求罷免其宰相職務(wù)。只是,皇帝宋仁宗有意偏袒陳執(zhí)中,非但沒免去他的宰相職務(wù),反而“詔罷獄”,替他開脫。1055年,鐵了心的趙抃,又在短短半年多時間里,以“不學(xué)無術(shù)、錯置顛倒、私仇嫌隙、家聲狼藉”等八大罪狀,連續(xù)12次上書,終于將陳執(zhí)中拉下馬,使他罷官去朝。 趙抃彈劾不避權(quán)幸,不但表現(xiàn)在對律法的捍衛(wèi)上,而且表現(xiàn)在對官員形象、朝廷綱紀(jì)的維護上。三司使王拱辰出使遼國,作為外交使節(jié),他卻在參加遼國的招待宴會上荒誕不經(jīng),“痛飲深夜,席上聯(lián)句,語同俳優(yōu)”,既敗壞了形象,又有傷國體。盡管宋仁宗特別喜愛王拱辰,但趙抃毫無畏懼,上書彈劾,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連續(xù)上書,不依不饒,結(jié)果,王拱辰降職永興軍。此外,遭到趙抃輪番轟炸和大膽彈劾的,還包括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xué)士李淑、樞密副使陳升之等許多聲名赫赫的高官,他們皆以罷官告終。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趙抃不僅在朝廷任過要職,還任過多地大員。游宦官場40余年,兩袖清風(fēng),即使是從油水多足的地方離任,也僅僅只有“一琴一鶴自隨”。 “真御史”唐介 唐介(1010—1069年),字子方,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曾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他最著名的事跡,就是彈劾宰相文彥博。 文彥博曾任樞密直學(xué)士、成都知州,后任樞密副使,又被重任為參知政事。慶歷七年(1047年)冬,貝州(今河北清河)王則起義,朝廷派樞密直學(xué)士、左諫議大夫明鎬率軍鎮(zhèn)壓,過了兩三個月仍無進展,宋仁宗因貝州離京較近,深為憂慮。慶歷八年(1048年)正月,文彥博以參知政事兼河北宣撫使,掛帥去貝州平叛。不過,當(dāng)文彥博趕到貝州之時,明鎬已攻破貝州,平定了起義。捷書剛至,宋仁宗立即任命文彥博為宰相,明鎬也提拔為參知政事。因此,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唐介便連連上章彈劾文彥博,說他在平定貝州戰(zhàn)斗中搶了前帥明鎬的功勞,才得以升遷宰相。 當(dāng)時在朝堂之上,眾目睽睽,唐介歷數(shù)宋仁宗最信任的宰相文彥博的不是,這既是彈劾文彥博,又是指責(zé)皇帝用人不當(dāng),讓宋仁宗這位平日里輕易不發(fā)火的皇帝非常氣惱。他推開唐介的奏折不看,威脅要貶唐介的官。唐介絲毫也不膽怯,他說:火烹水煮我都不怕,還怕貶官? 這幾乎是火上澆油,宋仁宗更加惱怒,趕緊把宰相、副宰相等幾位股肱大臣叫到跟前,讓他們傳閱唐介的奏折,憤憤不已。此時,文彥博也在朝堂上,不遠(yuǎn)處的唐介竟然大聲對文彥博說:彥博宜自省,既有之,不可隱。文彥博滿臉通紅,連連向皇帝謝罪。 事后,文彥博還是被罷去了宰相職務(wù)。唐介雖然也被貶謫至英州(今廣東英德市),但士大夫們對他卻是一片贊揚之聲。天章閣待制李師中、太常博士梅堯臣紛紛獻(xiàn)詩,表達(dá)欽佩之情,尤其李師中一句“去國一身輕似葉,高名千古重于山”,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唐介因此獲得了“真御史”的雅號。 · end · 文章刊載于《學(xué)習(xí)時報》2020年7月10日第7版 本期編輯:翟月熒 |
|
來自: 冬不拉拉 >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