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治思想及中國政治思想中的德治傳統(tǒng) 01 — 材料 材料一: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尚書·康誥》) 材料二: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歟?” (《禮記·哀公問》) “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論語·憲問》)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保ā墩撜Z·子路》)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論語·顏淵》)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論語·子路》) 材料三: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離婁上》)。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材料四: “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 (《新書·大政下》)。 02 — 孔子的德治思想 “上好禮” “仁”與“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孔子的全部政治主張,基本是以這兩個概念為出發(fā)點提出來的??鬃油瞥缰芏Y,但是,“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所以,孔子認為,在“仁”的基礎(chǔ)上,恢復禮制是走出社會動亂的根本途徑。禮既是每個人在現(xiàn)實社會的立身之基,“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也是國家政治事務(wù)的規(guī)范。統(tǒng)治者必須按照禮的規(guī)范治理國家?!盀檎榷Y,禮其政之本歟?”(《禮記·哀公問》)“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統(tǒng)治者如果能夠遵循禮的規(guī)范治理國家,為政治國將不再困難。這種以禮為規(guī)范的政治便是德政。 “帥以正” 孔子把政治理解為統(tǒng)治者以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影響社會的過程。這樣治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在他看來,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并且在治理國家時身體力行,以自己的美德影響社會大眾??鬃訌娬{(diào),治國者要以身作則。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朱嘉解釋說,“正”即“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 “舉賢才” 由優(yōu)秀人才掌握國家的政治權(quán)力,是古往今來思想家共同關(guān)注的問題??鬃诱J為,統(tǒng)治者能否有效地治理國家,關(guān)鍵是能否選拔那些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span> 《論語·子路》載,孔子的學生仲弓為季氏宰,問孔子如何才能處理好政事,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毕扔兴?,即當政者應(yīng)該率先垂范,赦小過就是對人要寬容?!芭e賢才”,選拔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span> “富”“教”之 孔子看來,對于民眾應(yīng)該先富后教,即所謂“富之”、“教之”(《論語·子路》),使民眾富足是民服從統(tǒng)治的先決條件?!鞍傩兆?,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03 — 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德治傳統(tǒng) 德治思想是中國政治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也是中國政治思想的鮮明特征。 德治思想的要點在于,治國者通過德性修養(yǎng),實行仁政,并把教化作為治國安民的重要手段。 早在西周時期,周公就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罰”等思想。 春秋時,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論語·顏淵》)“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 戰(zhàn)國時,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統(tǒng)治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離婁上》)?!洞髮W》提出“三綱領(lǐng)”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目標。 依照德治思想,治國之道重在教化。 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孟子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賈誼說“教者,政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 (《新書·大政下》)。 在儒家看來,道德教化更容易贏得民心,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tǒng)政治思想特別是儒家雖然強調(diào)德治,但并不否定律法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意識到法的重要性,法家更是把法作為治國的根本之道。漢代以后,思想家們?nèi)诤先宸?,提出了德刑并用、禮法兼施等主張。但從總體上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是在以德為主的前提下強調(diào)法在治國中的作用。 |
|
來自: 快樂QB > 《關(guān)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