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者,正所謂內(nèi)涵。蘊之所得即為內(nèi)涵之德也,而“德”者,得也。得道于心謂之德。 茶所蘊之德,又是茶人自身本有的品行。其所內(nèi)蘊的種種茶態(tài),首在陶冶,次在禮讓,終在天人合一。我們通過隱逸、坐忘的方式守望,這其中的茶禪之悟與茶禪美學之精蘊更呈露出一種自由與超越的人生態(tài)度。 生活節(jié)奏太快,微小快樂太少。所謂陶冶,純?yōu)橹袊宋挠^念中的理想。對我們而言,陶冶其實可以歸類為一種人性的修養(yǎng),儒家文化一直主張通過種種形式陶冶個人情操以達到一種完善的人格,并由此而造就群體中的一種協(xié)調(diào),最終達到社會的完美和諧。 然而,人類本有的自然屬性中的占有欲與創(chuàng)造欲,天然地造成了人的精神內(nèi)部的矛盾與對立緊張。但事實上,占有欲高漲,總會導致創(chuàng)造欲的低下,人的精神深度在無盡的占有欲中逐漸地消失殆盡。而茶所蘊含的陶冶之德正可在此中發(fā)揮其功能。品茶求靜亦求凈,尤能在靜品中“凈化”人的心靈,能在緩解甚至消除人的緊張狀態(tài)中無形地讓人獲得一種內(nèi)心世界的平衡。 其實這一功能在茶的歷史中一直存在著,只是我們平時喝茶不會真正去思考到底茶在哲學中的功能和作用。無論是“品”還是“觀”,都是一種熏陶。就“觀”來說,古來從茶宴到茶會,儀式動作、茶畫茶掛、插花焚香、茶樂茶歌等等,均可人為地作為整套地觀照過程,這一整體觀照所能帶來的精神享受與美感,是我們以往所沒有特別強調(diào)與關注的,但其熏陶功能卻是不言而喻的。熏陶意味著什么,可能有人不理解,通俗點說,熏陶就是放寬心,遠離喧囂而感受一種與世無爭。 中國茶文化向來以茶示廉、以茶示儉,時下最流行的“侘寂”茶生活就是一種最好的體現(xiàn)。而這些都是從“省己”的前提而來,所謂“省己”并非靜坐“獨省”才算省己,茶的品飲過程就是最好的省己條件,這并不是隨便說說而已。茶能作為省己的一大中介,而且是最好的中介之一,都由其自身固有的“潔性”著稱。人性之“潔”與茶性之“潔”的對等,是歷代哲人與文人標舉廉儉之德的征象。 宋代儒學家朱熹能品出“至和”之理,并示之以“中庸”之德的理念,正好應合了唐代茶圣陸羽所標舉的“精行儉德”、韋應物的“潔性不可污”。就連當代茶圣吳覺農(nóng)的“茶性無邪”、林語堂的“茶象征塵世的純潔”的理念也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歷代茶圣們常啟示我們,自省、審己、識人。這些可在茶品的過程中悟出。而以茶示廉、以茶示儉就從這里開始。這也叫以茶修德,修廉儉之德。 現(xiàn)代人需要自省生活之道,茶就提供了一條好路徑。我國茶文化,比起所有其他物態(tài)文化來說,可以是最好的一種從物過渡到心靈的文化,這還不止是由于茶性本身的性質(zhì)所致,更須看重的是“品”的文化。廉儉之德中國茶文化史上的極佳之例。以茶修廉儉之德,足以代表茶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 茶人不得不悟,也不可不悟。人有運與否,必然不是由茶決定,我們需要借由這個媒介,在自省、識人的同時守住自己的行與德。錢穆先生說過,天人合一的命題將成為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最大貢獻。那么,當今茶人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以茶為媒介,真正的做到審識你我。 此內(nèi)容為作者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 三年,弘益茶道美學編輯。偶與茶結緣,愿聞其思其想,好讀書看字,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也欣然忘食。常有隨筆,堪堪記下,寥寥數(shù)字,少與眾共享,寄讀文以度此身。 三年精選內(nèi)容請點擊查看 評論互動 除了茶,你還感受到了哪種文化的“格”? 大家可在文章最下方評論區(qū)進行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