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宗祧 宋之問字延清,生于洛陽,初唐著名詩人,是中國歷史上被冤殺的屈指可數(shù)的文人之一。 上元二年(675年),20歲的宋之問高中進士,但他并沒有出來做官,而是與司馬承禎、田游巖、韓法昭、趙貞固一起在嵩山過起了隱士生活。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君臨天下,35歲的宋之問應(yīng)武則天之召成為習(xí)藝館學(xué)士。后來宋之問在《憶嵩山陸渾舊宅》中回憶道:“少秉陽許意,遭逢明主恩?!边@就說明,宋之問對武則天女主天下是認同的,什么“牝雞司晨”他根本不在乎。另外,在中舉可以授官的情況下主動隱逸15年,也說明他的名利思想并沒有多么嚴重。關(guān)鍵是士為知己者死,這才是他效忠女皇的根本動力。 宋之問的詩寫得那叫真好,偏偏女皇也雅愛這一口。發(fā)生在他們君臣之間的《龍門奪袍》的故事,作為詩壇佳話廣為流傳。一日,武則天率領(lǐng)群臣游龍門,突然間就來了雅興。他令群臣各賦詩一首,先成者賜錦袍一領(lǐng)。也就半炷香工夫,左史東方虬第一個寫好。君無戲言,馬上兌現(xiàn),東方虬高興得心花怒放。誰知“坐未安”,宋之問也已寫好,眾人“莫不稱善”。于是,女皇從東方虬手里一把奪回錦袍,命宋之問穿上,榮耀無比。 應(yīng)該說,當武則天健在的時候,宋之問大紅大紫沒有問題,但武則天一旦失勢,宋之問的命運便很是堪憂。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在相王李旦的支持下發(fā)動政變,不但把武則天趕下了臺,而且以“媚附二張”為借口將數(shù)十名朝臣和文士流放南方,宋之問去瀧州(今廣東省羅定)當了個參軍。但是政變并不是中宗的意思,當他基本坐穩(wěn)了皇位以后,便下旨赦免并召回了流放的官員。回朝后宋之問自然堅定地和中宗站在一起。誰知道李旦、李隆基父子早就在覬覦皇位。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莫名其妙地死亡,李旦第三子李隆基發(fā)動政變,扶李旦登基,是為唐睿宗。睿宗立即傳旨,“以獪險盈惡”(見《新唐書·宋之問傳》)將時為越州長史的宋之問流放欽州(今屬廣西)。兩年后,睿宗將皇位傳給了李隆基。李隆基更是刻不容緩地傳下旨意,將宋之問賜死。 李旦、李隆基父子為什么這樣恨宋之問?這就得說到武則天當政這二十年的歷史了。武周朝的歷史,究其實質(zhì)就是李顯、李旦兄弟為了皇位明爭暗斗的歷史??陀^說,李顯是兄,由他繼位更符合制度。但是,李旦明顯比哥哥工于心計。雖然他一副淡然的樣子,但心中對皇位的渴望熾如烈火。武則天覺察到了兩個兒子,特別是小兒子在暗中較勁,很是無奈。啥叫虎毒不食子?武則天是也。為了避免他們像祖父李世民和大祖李建成那樣兄弟自相殘殺,作為權(quán)宜之計,武則天自己當了皇帝。但武則天總有謝幕那一天,所以由誰接班依然是各方勢力爭奪的目標。不僅武則天越來越傾向于李顯接班,而且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更是傾力支持李顯。一直到李顯登基之后,武三思都是李顯最信任和倚重的人。這不僅引起了李旦的嫉恨,也引起了中宗的太子李重俊的憤怒。神龍三年(707年),莽撞的李重俊受他人挑唆發(fā)動兵變,誅殺了武三思父子,繼而逼宮,卻因士卒倒戈而失敗。之后,中宗禮葬武三思,宋之問也為之作《祭梁宣王文》和悼詩。這自然令李旦父子恨得咬牙切齒。再后來,如前所說,李隆基政變成功,政權(quán)轉(zhuǎn)到了李旦這一脈。 作為初唐最杰出的詩人,宋之問一是留下的詩文最多:詩200多首,文35篇;二是質(zhì)量最高,多有佳篇、佳句;三是他是律詩——“沈宋體”的奠基人之一。但對于宋之問之死,千余年來幾乎沒有誰同情,大都說他人品低劣,當然,這都是受了封建史家的誤導(dǎo)。退一步說,即便他確實媚附了張易之、武三思,但無非就是寫了幾篇詩文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