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一直是受大眾所追捧,而古裝素材,也是眾多導演的寵兒。然而,這些劇目大都是關于秦漢、唐、宋、元、明、清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朝代。而朝代更迭之間混亂的過度時代,如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卻很少出現在熒屏之中,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故事。久而久之,這些過度時代,也就鮮為人知了。 唐宋元明清,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在唐宋之間,卻有著一段非常混亂卻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時代,歷經72年。在這不到100年的時間里,卻歷經五個朝代,14個皇帝。而五代更迭存在的同時,還存在了十幾個割據政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十國”。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五代十國可以說是最為混亂的時期了。 五代十國 安史之亂——五代十國的導火索眾所周知,唐朝實施的是藩鎮(zhèn)制度,相對于漢朝的藩王制度,唐朝統(tǒng)治者在對藩王的管制中,要嚴謹的多。唐初的藩王,是沒有實際大權的,中央朝廷牢牢控制著地方藩王。而隨著“雇兵”制度的實施,各地藩王見縫插針,大肆招兵買馬,實力日漸強大,又加之朝廷統(tǒng)治者的荒淫,使得朝廷與地方藩王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安史之亂后,唐朝的發(fā)展也開始走下坡路了,這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場戰(zhàn)亂。 戰(zhàn)爭使唐朝遭遇了至建朝以來最大的浩劫,經濟發(fā)展一落千丈。而邊疆藩鎮(zhèn)的割據,使個別藩王集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于一身。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處于內憂外患的局面,政權岌岌可危。這也成為“五代十國”出現的導火索。 唐末藩鎮(zhèn)簡圖 黃巢起義——五代十國的開端安史之亂后,唐朝茍延殘喘了近150年。這期間,國家經濟發(fā)展滯后,地方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朝臣黨爭等等,使得朝廷在夾縫之中,艱難生存。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造成了唐朝后期各地起義的不斷發(fā)生。而這其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當屬黃巢起義。黃巢起義,顧名思義,一個叫黃巢的人發(fā)動的起義。
據史書記載,黃巢出生于鹽商之家,喜好騎射,粗通筆墨,曾多次應試進士科,但皆名落孫山。到底是朝廷的腐敗不堪,還是黃巢胸無點墨,便不得而知了。若說黃巢才高八斗,又為何多次落榜,而后的起義也在為他人做嫁衣?若說黃巢胸無點墨,那首“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又作何解釋? 黃巢起義 多次落榜,讓黃巢憤恨難平,而此時王仙芝的起兵,激發(fā)了仕途坎坷的黃巢,于是,黃巢“是以唐民迫于必死而揭竿以起也”。浩浩蕩蕩持續(xù)十年之久的黃巢起義爆發(fā)了。相比于安史之亂,黃巢并沒有安祿山那樣的雄心壯志,也沒有安祿山的兵強馬壯,黃巢僅僅是發(fā)泄一下內心的不平,為自己仕途找點出路,混個節(jié)度使當當。沒有后盾和目標的黃巢,以“游擊”的方式,轉戰(zhàn)近半唐朝江山,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等省廣大地區(qū),直接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公元881年,黃巢占領長安并稱帝,建立大齊政權,黃巢個人起義的目的似乎已經達成。在逃的唐僖宗,還未平息的戰(zhàn)爭,并沒有讓他加快步伐。此時的黃巢,忙著享受自己多年來終于得到的“仕途”。最終,喘息過來的唐朝,反攻大齊,歷時二十個月的大齊政權,宣告結束。 古代戰(zhàn)爭 “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群盜,而群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黃巢辛辛苦苦打了十年之久的戰(zhàn)爭,眼看唐朝已經奄奄一息了,黃巢卻沒有乘勝追擊。一失足成千古恨,黃巢失敗,而他多年的戰(zhàn)果,卻為他人做了嫁衣。之后的五代十國應該會很感激他吧。 安史之亂雖說藩鎮(zhèn)割據,但這些藩鎮(zhèn)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實施唐朝的政策法令。但黃巢起義后,各地割據勢力徹底脫離了唐朝的政令,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亂世中的亂世黃巢起義失敗后,元氣大傷的唐朝,又勉強的維持了二十三年的統(tǒng)治,隨后,中國進入了亂世——五代十國。 關于五代十國,歷史課本中,僅僅是一筆帶過。這段時期到底是怎樣的,連史學家也很少深入研究,這也更加能說明這段時期的混亂程度。而取代五代十國的宋朝,在記載前朝事跡的同時,直接將這一時期略過。 何為五代?何為十國? 五代指的是唐朝滅亡后,更迭出現的五個朝代,分別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而十國指的是在五代更替的同時,出現的割據政權,前蜀、后蜀、南吳(楊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馬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十個地方割據政權。 為何稱五代十國為亂世?
后梁:公元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唐朝滅亡,后梁建立。這個朱溫,曾是黃巢的部下,黃巢占領長安后的種種行為讓朱溫覺得,黃巢并不是那個霸主,便投靠了唐朝。此時殘兵敗將的唐朝,得此大將,自然重用。也就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朱溫逐漸控制了整個唐朝,大權在握,成為唐末期最大的割據勢力。 公元912年,朱溫因繼承人問題,被二兒子朱友珪弒殺,朱友珪繼位,這便是后梁的第二位皇帝。由于弒父奪位,朝中對他多有不滿。在位僅243天,就被弟弟朱友貞所殺。 公元913年,朱溫三子朱友貞繼位,這便是后梁的第三位皇帝,也是后梁的最后一位。 由于朱友貞是靠朝中禁軍才得到皇位,即位之后,便大肆封賞禁軍,國庫虧虛;禁軍統(tǒng)領楊師厚也因功驕矜不法,目無君主。再加之朱友貞性格軟弱多疑,導致后梁末期皇室內部的矛盾也趨激化,朝中烏煙瘴氣,人心渙散。公元923年,眾叛親離的朱友貞殉國了。 后梁歷時十六年,傳三帝而亡。 后梁版圖 后唐:后梁發(fā)生的一切,全被藩鎮(zhèn)晉王李存勖看在眼里。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兒子,而李克用跟后梁開國皇帝朱溫之間,因為一把火,從合作伙伴,變成了彼此最大的仇人。當年,兩人還是唐朝時期的節(jié)度使時,由于朱溫的小肚雞腸,縱火打算燒死李克用,但李克用逃走了,這也讓李朱兩家,結下了世仇。 公元923年,晉王李存勖稱帝,因為李姓,所以建國為后唐,并吞滅后梁。成為五代時期,第二個朝代。 公元926年,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中箭身亡。他的兒子們也不知道所蹤。李克用的養(yǎng)子李嗣源,以兄終弟及繼位,成為后唐的第二位君主。 公元933年,李嗣源病逝,傳位五子李從厚,這便是后唐的第三位皇帝。李從厚即位后,視哥哥李從珂(李嗣源的養(yǎng)子)和姐夫石敬瑭為眼中釘。在朝廷兵馬兵臨城下時,李從珂開始賣慘。結局就是賣慘成功,朝廷中大部分勢力歸附了李從珂,包括此時的太后曹氏(石敬瑭的丈母娘)。 公元934年,李從厚被太后曹氏貶為鄂王,李從珂成為監(jiān)國,而后稱帝,這便是后唐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稱帝后的李從珂,忌憚妹夫石敬瑭,企圖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叛變,轉而投靠了契丹。 公元936年,后唐大敗于契丹,李從珂攜家眷自焚而死,后唐滅亡。 后唐歷時十三年,傳四帝而亡。 后唐版圖 后晉:公元936年,石敬瑭為對抗大舅子李從珂,認契丹首領耶律德光(比石敬瑭小十歲)為父,并承諾,他日繼位,定向契丹稱臣,以兒國自稱,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十六州的割讓,使得契丹入駐中原長達數百年,直到明朝時期,才得以收復,此等屈辱,讓后人為之羞愧。 幽云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縣)、檀(今北京密云)、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音歸,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庫所淹)、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山西靈丘)、云(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zhèn))、朔(今山西朔縣)。 公元942年,長期處于權臣劉知遠和父皇帝耶律德光之間的石敬瑭,積郁成疾,最終病逝。同年,養(yǎng)子兼侄子的石重貴繼位,成為后晉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后晉的最后一位皇帝。而隨著石敬瑭的病逝,后晉與契丹的關系也開始惡化,戰(zhàn)爭不斷,最終后晉葬送在了兩個賣國賊杜重威和李守貞手中,石重貴被俘,耶律德光稱帝,改國號為遼。 后晉歷時十一年,傳二帝而亡。 后晉版圖 后漢:契丹入駐中原后,到處燒殺搶掠,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反抗,百姓聚集起來,到處打擊契丹軍隊,殺戮契丹派來的官吏。耶律德光無力維持其在中原的統(tǒng)治,只好北撤。而此時任河東節(jié)度使的劉知遠看準時機,殺死耶律德光扶植的傀儡李從益母子,稱帝,建立后漢。 公元947年,劉知遠稱帝。 公元948年,劉知遠病逝,傳位劉承祐繼位,而朝政卻被權臣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把持。劉承祐不滿這些個武夫悍將,聯合親信,殺死了楊邠、史弘肇、王章。而鎮(zhèn)守鄴都的郭威也遭到刺殺。郭威反抗,殺入皇宮,劉承祐被殺。后漢滅亡。 后漢歷時三年,傳二帝而亡。 后漢版圖 后周:劉承祐被殺后,郭威引導眾人,擁立郭威為帝。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而郭威的兒子們也在郭威起兵反抗后漢時被殺,郭威只能傳位給養(yǎng)子柴榮。柴榮其實是郭威妻子兄長的兒子,算是郭威的侄子。 公元954年,柴榮繼位。柴榮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在位期間,澄清吏治,選才納諫,修訂刑律,整頓禁軍,南征北戰(zhàn),重視教育,在他的統(tǒng)治下,后周政權穩(wěn)定,國泰明安,疆土也在不斷擴大,周邊的割據政權也俯首稱臣。奈何柴榮短命,在位五年就病逝了。他的遠大抱負,終究壯志未酬。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傳位給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此時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任后周禁軍最高長官。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也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之后,就是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繼位,建立宋朝,后周也宣告滅亡。 后周歷時九年,傳三帝而亡。 后周版圖
從五代的地圖可以看到,在五代更迭的同時,周邊存在數個割據政權,被稱之為“十國”。 后梁時期,同時存在的割據政權有南吳、前蜀、南楚、吳越、閩國、南漢六個割據政權; 后唐時期,同時存在的割據政權有南吳、前蜀、南楚、吳越、閩國、南漢、南平、后蜀八個割據政權; 后晉時期,同時存在的割據政權有南吳、南楚、吳越、閩國、南漢、南唐、南平、后蜀八個割據政權; 后漢時期,同時存在的割據政權有南楚、吳越、南漢、南唐、南平、后蜀六個割據政權; 后周時期,同時存在的割據政權有南楚、吳越、南漢、南唐、南平、后蜀、北漢七個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 五代雖然被視為歷史上朝代更迭的正統(tǒng)存在,但多個政權的同時存在,必然會產生領土面積的斗爭,從來產生戰(zhàn)爭。再加之北方契丹的不斷騷擾,尤其是十三州歸附契丹所有后,契丹人更是得寸進尺。而這一切的受害者,便是天下百姓。而這些政權內部,黨派之爭、宦官干政、后宮干政、權臣專政等等,讓這個亂世更為亂世。 五代十國——亂世出才子常言道,亂世出才子,亂世出英雄。在五代十國的亂世時期,確實是出了不少才子。這些人,或許是對這亂世的感概,又或許是無可奈何。 十國之中的南唐末代君主,唐后主李煜,一首《虞美人》,大膽地抒發(fā)亡國之恨,而他也因此詩,拉下了生命的帷幕,《虞美人》之后,再無李煜。亂世、紙醉金迷,造就了李煜,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數十首佳作,這些詩詞,詮釋了他的一生。 五代第一名士和凝,歷仕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朝中,都有他的身影,朝代更迭,可他的官位卻一直上升,由后梁的節(jié)度使從事,到后唐殿中侍御史,到后晉端明殿學士,兼制度支,再到后漢太子太傅并加封為魯國公,最后到后周侍中,可謂是官場中的不倒翁。在那個亂世年代,和凝是名副其實的能人。 李煜 此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羅隱,仕途坎坷,十舉進士而不第,政治上無法實現抱負,只能寄情于詩詞;“五鬼”之一的閻選等,都是這個時代的名人。 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五代也宣布結束,大宋登上了歷史舞臺;公元979年,北漢的滅亡,宣告五代十國的徹底結束。 參考: 《舊唐書》 《唐代藩鎮(zhèn)研究》 《新五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