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澗鎮(zhèn)穆澄源村:山青水秀的江南第一村 穆澄源村位于馬澗鎮(zhèn)政府駐地南6000米,汽車沿著自石渠至穆澄源村的山道上行駛,過了源口村,自右邊的山道蜿蜒行進,便來到穆澄源村。 這是一個周末的雨天,我和同學胡志均、吳建剛和他的妻子一行四人來到了穆澄源村。 穆澄源村是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地屬山區(qū),區(qū)域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336畝。有10個村民小組,542戶,1711人。村民以種植業(yè)為主,楊梅、柿子、茶葉為特色產(chǎn)品。 穆澄源,村以余、胡二姓為主。據(jù)《穆澄源胡氏宗譜》,始祖為胡履悅,行重二,明洪武年間居蘭溪。本支系邑城云山胡氏,系重二公五代孫,本居城皇廟邊,因絕城市之繁華,愛山水之勝,胡仁三于明永樂間遷居穆澄源,光緒間又有一支衍分源口,馬塢胡氏也屬穆澄源衍分。宗族堂名:燕詒堂。排行字為:華、富、貴、會、重、季、仍、勝、淳、義、文、光、高、第、德、厚、啟、元、亨、旻、天…… 查得馬澗鎮(zhèn)穆澄源村宗譜,該宗譜名為《蘭溪余氏宗譜》,主修:余翁仁,宗族堂名:永泰堂。版本為民國丙戌年(1946年)永泰堂木活字本。本譜始修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世系修錄至第四十八世,此為第七次修,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三世,排行字為:美。共六卷,計六冊,為線裝本。 卷一:家寶、圣諭、誥命、陽基圖、譜序、排行字母、家乘條款、勤修譜牒言、守功錄、履歷引、傳贊引;卷二:世系;卷三至卷四:行譜;卷五:世系、填圖引、后跋;卷六:世系。 始祖為余義禮,元代時由龍游遷居蘭溪城南下余。 始遷祖:余華三,清初從蘭溪城南門下余遷居本縣石渠穆澄源。 排行字為:華富貴宗 文行忠信 敦厚隆禮 寬裕敏惠 純祀恒啟 韶常勳宰 守善循理 圣賢達孝 興昌經(jīng)緯 謨猷贊緒 恢承典偹 崇功濟美 本譜共六部:穆澄源村藏余金良處。另外五部分藏于:余懋魁后代,余興祖后代,馬澗下杜余德虞后代,柏社鄉(xiāng)柏樹下村。 穆澄源維新橋為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古建筑。 穆澄源村胡家威民居為清末古建筑。 穆澄源村,玉溪穿村而過,流入水庫,流向山外,匯入蘭江?!熬G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村邊溪旁,古樟隨處可見,盡顯山莊風韻,村內(nèi)土屋灰瓦,透露歲月滄桑。玉壺溪上玉聲橋連接兩岸,橋旁大主石奇異橫臥,似鱷似龜,橋下玉聲瀑布飛流而下,“嘩嘩”有聲似璣珠滾落,落入玉壺潭。翠竹繞潭,一潭清泉,捧泉品嘗,嘗到甘甜。 穆澄源,原名玉壺村,俗稱小桃源,有詩云:“玉壺村,天生成,雙鳳朝陽,獅象守門。人煙稠密,可賽皇城,青山穆穆,綠水澄澄。叢山果木,百鳥啼春,童柴濯濯,落瑩繽紛。源長數(shù)十里,三巔高入云,此處逍遙地,江南第一村”。據(jù)此詩意,更名穆澄源。村南的解石巖,相傳是東晉黃初平修練圣地,現(xiàn)存棋盤石、丹井、丹灶、龜山等遺跡。1995年辟為旅游點,并建有“解石亭”、“大仙弈棋館”。 村口矗立著一座古典精致的三層閣樓,樓底是一個高聳寬闊的圓形洞口,閣樓一面懸掛的匾額上書:玉壺勝境。底層書有楹聯(lián)一副:穆穆青山勢倚黃峰連北嶺,澄澄碧澗歸瀫水貫錢塘。閣樓另一面匾額上書:積賢為道。兩旁則引用了清末學者俞樾的一首詩:層層疊疊山,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高高矮矮樹,叮叮咚咚泉。仔細端詳牌樓窗欞和立柱,褪色脫漆嚴重,牌樓年代久遠,蘊藏神秘的歷史故事,牌樓是穆澄源儒家文化重要景觀,能嗅出耕讀文化芳香。 穆澄源村,是一個山凹里的村莊、沿溪而設,走進山源我安穩(wěn)踏實,我聽到了大山的呢喃和泥土的呼吸,我聽到了竹林的私語和溪流的歡笑。 明代詩人方太古游此賦詩一首:雙鳳朝陽,四象宋門,青山穆穆,綠水澄澄。據(jù)《光緒蘭溪縣志》載:“東源之東山上有棋盤石,世俗傳為赤松子(黃初平)弈棋之所。西源之表,有巨石高二丈余,中有鋸跡者三,俗傳為仙人鋸石巖。”同時還有“青霞館、丹井、丹灶之勝”,傳說穆澄源內(nèi)為黃初平兄弟在金華山修道煉丹的又一憩息場所。明隱逸詩人方太古,曾隱居源內(nèi)之解石山。 初入山門,仿佛置身仙境。山澗細泉緩流,青青石山層層相疊,順著蜿蜒的山徑拾級而上,林木蓊翳,枝蔓橫生,山路愈行愈陡峭,愈是艱難。赤松觀一側的兩口仙井,井口如圓桌般大小,井內(nèi)泉水清冽。 附近有靈霄寶殿、紫宵宮、赤松觀、解石宮和仙奕館,各有特色。仙奕館在嵐田之巔,館外守候著四只石羊。石羊四肢蜷曲,安詳跪臥,低首收頷,面目溫順。想來是受到黃大仙仙氣感召,早已得道成仙。館內(nèi)坐立著黃大仙本尊的石像,正上方橫匾上書:道范仙風,左右兩邊則有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仙鍋解石香煙繞九天,下聯(lián):神居奕館瑞氣盈四海。難。極目遠望,穆澄源村紅瓦一線,掩映在蒼翠碧綠的山澗中。 梅江鎮(zhèn)錢宅村:錢宅為錢遹后裔聚居地 錢宅村位于梅江鎮(zhèn)駐地北1300米,村民委員會駐錢宅自然村得名。地處山區(qū),區(qū)域面積1.9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3畝、山地2792畝。下轄錢宅和道安丘2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43戶,416人。村民大多以植桑養(yǎng)蠶為業(yè)。 錢宅自然村世居錢姓,南宋嘉定年間自迪塘遷入,為宋工部尚書錢遹后裔的聚居地,村以姓氏得名。有4個村民小組,135戶,395人,耕地175畝。 道安丘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員會北面200米。世居周姓,舊時村中高坡建有一道院而得名。有村民8戶,21人,耕地18畝。 錢宅余慶堂位于錢宅行政村錢宅自然村中部,為清朝晚期古建筑。 錢宅村錢忠偉民居,位于錢宅行政村錢宅自然村,為民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錢宅村錢氏始祖為錢镠,字具美,吳越王,唐五代時居杭州;北宋初,錢昭(錢镠四世孫)由杭州遷居金華;錢隱之(錢昭至子),字舜逸,宋景德年間(1004-1007)從金華遷到浦陽縣通化鄉(xiāng)湖塘,今蘭溪墩頭湖塘。錢逵,宋神宗時由湖塘分遷白沙鄉(xiāng)迪塘錢村,南宋嘉定年間自迪塘遷入。 錢宅村錢氏名人有錢镠、錢遹。 錢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chuàng)建者。 錢镠在唐末跟隨董昌保護鄉(xiāng)里,抵御亂軍,累遷至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討平董昌,再加鎮(zhèn)東軍節(jié)度使。他逐漸占據(jù)以杭州為首的兩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吳越國王。 錢镠因吳越國地域狹小,三面強敵環(huán)繞,只得始終依靠中原王朝,尊其為正朔,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他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于錢王陵。 錢镠在位期間,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jīng)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于世。他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捍海石塘,由是“錢塘富庶盛于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并建立水網(wǎng)圩區(qū)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nèi)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錢遹(yù),北宋熙寧九年(1076)進士。歷任洪、信、常、真等州地方官,興利除害,嚴正不阿。每遇疑獄,敢與上司嚴辭爭辯,定要求個水落石出才罷休。原越州州吏阿承太守旨意,延宕案件,從中漁利,積案常至數(shù)百件。錢遹任越州通判僅數(shù)日,疑獄判斷一空。不久升任太守,奸吏斂跡。升校書郎,擢殿中侍御史。繼出為提舉湖北常平。崇寧元年(1102),為都官員外郎,上書彈劾曾布“援元祐奸黨,擠紹圣忠賢”,升任侍御史,兩月后進御史中丞;又上書論元符末年大臣乞復孟后而廢劉后之事不當,均獲奏準。二年,升工部尚書兼侍讀。被劾出知滁、宣、秀、越等州。久之,復工部尚書,改述古殿直學士。大觀四年(1110)升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家居10余年,倡導修建東湖塘、椒湖塘和西湖塘,可溉田15里。宣和三年(1121),因避亂至蘭溪,被方臘義軍所殺。詔贈大中大夫。平生博通眾學,晚年尤精于歷算;著有《錢述古遺文》80卷。 橫溪鎮(zhèn)溪口周村:溪口周村取名有來歷 溪口周村,位于橫溪鎮(zhèn)政府駐地西偏南300米。村民委員會駐溪口周自然村,村里駐地得名,自然村中世居周姓,南宋時由橫溪衍分遷入定居,地處下馬源溪與梅溪交匯口,故村名溪口周,地處半山區(qū),區(qū)域面積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5畝,山地1457畝。有8個村民小組,226戶,694人。村民大多植桑養(yǎng)蠶和種植水稻為業(yè),并代加工絎縫被。 據(jù)溪口周《鎮(zhèn)溪周氏宗譜》,宗族堂名為太極堂。版本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太極堂木活字本,本譜始修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此為第十一次修,世系修錄至,第二十六世,排行為:瑞。共31卷,計31冊,線裝本。卷一,淵源考;卷二至卷七:譜序、像圖,贊序,傳,議約,墳圖;卷八至卷十三,世系圖;卷十四至卷三十一:行傳。始祖為北宋周敦頤,周缊,字繼文,行賜四,任縣丞,宋建炎年間(1127——1130),由義烏遷居浦江橫溪,今蘭溪橫溪。 始遷祖周寶,行千一,明代由蘭溪橫溪,遷居本縣墩頭溪口周村。排行字為:賜宜千萬,文生名子,信賢升和,連杰澄清,純俊茂興,洪昭德顯,昌瑞祥禎。 珍貴史料有:宋濂《周氏世系》,朱熹《周濂溪先生譜像》等。 溪口周村環(huán)境優(yōu)美,周氏宗祠面對梅溪,為三進三間兩明堂建筑,馬頭墻,建筑規(guī)模較大。 梅江鎮(zhèn)溪口周村周氏是北宋理學大師周敦頤的后裔。 相傳,周敦頤玄孫周寶從湖南遷居到溪口周。因周敦頤號濂溪,所以當時命名該地為“鎮(zhèn)溪”。在周氏宗祠有一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自濂溪到鎮(zhèn)溪一溪相聯(lián)”,下聯(lián)是“從宋代至清代萬代磬馨”。 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少有人叫鎮(zhèn)溪而都叫溪口周呢?其實,叫溪口周的時間并不很長。在清代光緒年間,周氏家族有個秀才名叫周仁謨,他是周氏族長,家中富裕,為人慷慨豪爽,在民間常常做一些善事。 本村及相鄰的祝宅、東塘、白棗鋪等村的村民,要到北垅十五里以外的寺新嶺一帶去砍柴,途中沒有休息的地方,周仁謨便在這中途買了一塊土地,蓋了一個涼亭,還雇了附近村莊的人,泡上茶水,放在亭中,供路人休息喝茶。 本地人去浦江縣辦事要經(jīng)過五麓嶺,上嶺下嶺都是泥濘路,周仁謨就花錢鋪上石板,方便村民行走。周仁謨家中開有中藥店,窮苦人來看病、抓藥,概不收錢。 有一次年關收賬,周仁謨到西塘下一戶欠債的村民家。這個村民說:“老板,今年收成不好,連年夜飯都還沒著落,到明年加利奉還?!敝苋手冋f:“好,讓我看一下你家灶頭”。掀開鍋蓋,果然空空如也。周仁謨隨手從袋中拿出五塊銀元,放在鍋里,蓋上鍋蓋后對這債戶說,“我明年再來,你們可要加倍奉還噢?!本偷絼e的地方去了。 周仁謨還辦了昆腔戲班,戲班名為“周春聚”,重金聘請名角,行頭簇簇新,下到江山及本八婺城區(qū)演出。演出的地方只需供應食宿,不收戲金,該戲班紅極一時。 周氏準備擴建宗祠,周仁謨出資建造其中一進。當時浦江縣縣府送來旌表大匾,上書“德重鄉(xiāng)間”黑底金字懸掛在宗祠中進。周仁謨在宗祠完工典禮上對來賓和鄉(xiāng)親們說:“我村村名來自湖南,我根據(jù)本村的地理環(huán)境,再取個名字。我們居住在梅溪和鎮(zhèn)溪兩條溪流的出口之處,溪口之處是我周姓的生活地方,取名溪口周比較合適,不知大家意下如何?”大家異口同聲:“好!好!”就這樣,溪口周便一直叫下來了。 如今,蘭溪行政村撤擴并后,將溪口周村與下馬橋頭村合并,取名“鎮(zhèn)溪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