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驅寒):公歷2020年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清養(yǎng)):公歷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化瘀):公歷2020年8月15日——8月24日 看完覺得三伏有著落了。動能養(yǎng)陽,凡素有陽虛的,或體內有陰寒凝滯的人,三伏可以適度動一動,借天地之力排濕寒之氣。推薦導引、站樁這種運經行氣的中國傳統(tǒng)運動,不像劇烈運動那樣會過度消耗氣血,或過度出汗傷陰津。導引、站樁、靜坐,即使出汗也是不傷元氣的深層出汗,更多的是運化周身氣血,讓陽氣宣通。這就是真正的依靠動功補陽了。“所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實際上是指我們利用陰陽發(fā)展到了極致的時候,來蓄養(yǎng)自身的潛能。三九和三伏是天地陰陽走到極點轉換的節(jié)點,道家提倡在陰陽交替、陰陽初生的時候靜坐和站樁,這時候滋陰養(yǎng)陽的效果最好,就像道家提倡睡子午覺一樣。三伏天時站樁練功最容易出功夫,也是最能排寒濕之氣的時候。許多人平時身上是熱的,但只要在夏天練功不一會就覺得渾身往外冒涼氣,有的甚至戲稱自己像個空調一樣。這就是原本沉積在骨髓、五臟內的寒濕之邪,逐漸地滲透到六腑,進而通過腠理、皮膚排泄出來的結果,寒氣排盡,許多痼疾不藥而愈,而許多隱疾也化為無形了。與艾灸相比,導引的優(yōu)勢在于不需要求助他人,不受場地限制。老話說救急不救窮,艾灸所補充的陽氣畢竟不是自己的,救得一時之急,只能起到激發(fā)和調動的作用。只有配合導引站樁,使自己本身陽氣充足了,才是健康長久之道。導引、站樁是不論體質局限、把自身陽氣補納到位的養(yǎng)陽之法。
但要強調:三伏天出汗排寒濕,一定要多喝溫水,防止因氣化旺盛而傷陰。
不知道為什么,很多地方夏天就不吃羊肉了,我覺得對于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熱,可是陽氣不足之人,這個季節(jié)吃是正好的啊。羊肉甘溫,是補陽氣的非常好的食療之品。如果在熬羊肉湯的時候,放入一點生姜、花椒、當歸,可以起到溫補脾胃的作用。首先,陽虛之人,在夏天,可以適當服用溫補之藥,比如,桂附地黃丸等等。如果有條件,可以請中醫(yī)幫助調理,開個方子,或者用點溫陽的中成藥,都是可以的。在食物方面,可以吃些溫陽之品,比如海蝦、牛羊肉、小米、懷山藥、茴香、豇豆、核桃、荔枝、龍眼、橘子等等。其實,此時補適量即可,而不傷害陽氣,才是最重要的。給大家一個小方子,陽虛之人,可以在夏日溫補陽氣的。羊肉二兩、懷山藥二兩、枸杞子九克、當歸三克、肉桂一克。煲湯,一周喝一次,肉和山藥可以吃掉。如果買不到羊肉,您的城市一定是有火鍋店的,您可以自己帶一丸桂附地黃丸,來到火鍋店,點好了火鍋,把那丸桂附地黃丸放到鍋里面,化開,這個鍋就可以開吃啦!桂附地黃丸,肉桂、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八味藥,可引火歸源,治療腎陽虛。還有朋友說:我們吃素可怎么辦呢?如果吃素,從生活方面注意就好了。“女孩例假吃寒涼容易痛經,反過來借暑天吃羊肉暖身是很偷巧的補法。男性吃羊肉可以補陽氣。”——@針灸匠張寶旬而伏羊=扶陽。就像徐州是三國時代華佗行醫(yī)的區(qū)域,三伏天吃羊肉已然被徐州人發(fā)揚成一種節(jié)日了——伏羊節(jié)。人年紀大了一點后就要面臨衰老,所謂腎虛易老,中醫(yī)對于衰老就是指向腎虛,腎精被消耗了。腎喜熱惡寒,所以排腎寒也就等于強腎,借伏天之力按穴位排腎寒的道家功法,每個人都可以學做起來。第一個在肚臍旁的肓俞穴。伏天按壓肓俞最排腎寒,其他時間按壓可通腎精。“三伏末伏要去腎寒。這個是關鍵。取平開肚臍一厘米處左右按壓此處到底停留30秒,放開。重復這個按壓動作10次以上,敏感人可以感到雙腳心變暖。我個人感覺如同洗熱水澡熱水順股間到腳心的感覺為有效。大體的位置在肓俞附近。做出熱感即可,不必過于糾結穴位定位?!?/strong>夏天三伏,灸灸膏肓、大杼、身柱,隆冬就喝喝補湯好了。孫思邈,在《千金方·雜病第七》中說,膏肓穴無所不治: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fā)狂、健忘、胎前產后等,百病無所不療。藥王的話并不夸張,膏肓穴是厥陰病的最底層(注:厥陰病為六經病之一,可想象成病到最深的那一層)。艾灸膏肓穴,可以把最底層的瘀血,寒濕,痰濕等不干凈的東西打出來,投入產出比相當高,如果吃藥,要吃好幾千塊才能打出這些。艾灸膏肓穴的療效會讓人比較有動力堅持,一般艾灸兩三天肚子會咕咕響,就是那些寒濕痰瘀的垃圾被打下來,第二天大便會很精彩,有血拉血,有痰拉痰,體質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應,比如肚子或腿發(fā)涼。還有的可能會發(fā)汗或嗝氣。沒有艾灸習慣的話,也可以做這個導引動作,拉升和調整膏肓處。注意:做的時候,注意不聳肩,不塌腰,不轉胯,由肩胛帶動手臂。三伏到,這么好的排寒時節(jié),抓緊時間調理吧!
如:腰痛、婦科、男科、補腎、腰間盤突出、背痛、腿痛、膝蓋痛、頸椎病、肝病、胃病、便秘、尿頻、腹瀉、小腹突出、痛經、乳腺增生、乳腺癌、坐月子、痘痘、白發(fā)、脫發(fā)、豐胸、美容、皮膚病、老年斑、衰老、陰虛、感冒、咳嗽、發(fā)燒、失眠、結石、咽炎、嗓子痛、頭痛、牙痛、打呼嚕、口腔潰瘍、口臭、鼻炎、耳鳴、眼病、甲狀腺、頭皮屑、腳氣、痔瘡、手腳冰涼、風濕、盜汗、癌腦出血、高血壓、糖尿病、哮喘、心臟病、心血管病、脂肪肝、痛風、老年癡呆、靜脈曲張、補氣、補血、補鈣、瘦弱、肥胖、小兒疾病、瘦腿、瘦腰、濕氣、健脾、打嗝、狐臭、抽筋、戒煙、經絡、中成藥、泡腳。。。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