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益氣 茯苓15 g、砂仁6 g, 當歸15g、五靈脂15g,三棱10g、莪術(shù)10 g, 神曲15 g、麥芽15 g,雞內(nèi)金10 g、 病機: 氣虛,胃氣不足,濕阻,血瘀; 肝胃不和型加柴胡10 g,白芍15 g,枳殼、香附、青皮各6 g; 脾胃虛弱型加黃芪30 g; 虛寒加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各10 g; 濕盛加蒼術(shù),白蔻各10 g; 便溏腹瀉加訶子、五倍子各10 g; 脾胃濕熱型加黃連、黃芩、白蔻各10 g; 胃陰不足型去白術(shù)、茯苓、砂仁、 加沙參、麥門冬、石斛、玉竹各15 g, 川楝子,佛手各6 g; 胃絡瘀阻型加丹參15 g, 檀香10 g; 大便潛血陰性或黑便者加大黃炭、生蒲黃各10 g,三七粉5 g(1日分2次沖服)。 以上各型腹痛不喜按者加延胡索30 g,以行氣活血止痛; 腹痛喜按者用白芍30 g,甘草15 g,以緩急止痛。 1劑/d水煎2次,混合藥液分2~3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 3治療結(jié)果 4討論 病機的認識: 本病多由稟賦不足,氣血虛弱,或因飲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情志所傷,肝氣郁結(jié),勞逸失度,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機失調(diào),影響脾胃升降,使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而腹脹。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滯血滯,氣虛運血無力,血行亦滯。氣血瘀滯,不通則痛,脾胃虛弱,化源不足,胃失所養(yǎng),不榮亦痛。久之,胃粘膜屏障受損,腺體分泌功能障礙,胃蠕動減弱,消化功能進一步減退,而形成本病。 其病機或虛實夾雜,或本虛標實,證候雖雜,總不離“虛”“瘀”二端。? 本法根據(jù)“久病則虛”,“久病入絡”的理論, 方解: 以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以當歸養(yǎng)血活血; 砂仁理氣; 五靈脂、三棱、莪術(shù)活血化瘀; 麥芽、神曲、雞內(nèi)金健胃消食,以助其運化藥力。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說:“三棱、莪術(shù)能治心腹疼痛,脅下脹痛,一切血凝氣滯證,若與參、術(shù)、芪諸藥并用,大能開胃進食,調(diào)血和血”。 黨參與五靈脂古人謂其相畏,實踐證明二藥同用,治療脾虛血瘀證,一補一行,相得益彰,其效甚著。所以古人之言不可不信,亦不可迷信。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黨參有保護和促進胃粘膜修復的作用; 丹參能促進組織的修復與再生,抑制過度增生的母細胞; 五靈脂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石斛有促進胃腸蠕動、促進胃腺分泌的作用。此可作為用藥參考,不作為立法組方的依據(jù)。 本法活血藥與補藥同用,相輔相成,使其補而不滯,活血藥得補氣藥之力,其活血作用更強,雖久服不傷正氣。 本病由于患者稟賦不同,生活環(huán)境各異,飲食習慣及感邪有別,所以有化熱、傷陰、傷陽等不同證候,根據(jù)辨證論治的原則,參考現(xiàn)狀醫(yī)學研究成果立法、選方、擇藥,用于臨床,療效顯著。 |
|
來自: 哈瓦那1 > 《萎縮性胃炎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