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戲劇可指20世紀的戲劇,當代戲劇可指20世紀末至今的戲劇。 概括地說,現(xiàn)代戲劇呈現(xiàn)多種流派紛呈、相互競爭又互相吸取的復雜局面。發(fā)展到21世紀,當代戲劇的“多元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戲劇面臨著低谷,面臨著出新,面臨著考驗。現(xiàn)實主義戲劇仍然是主流戲劇,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并出現(xiàn)多種風格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出現(xiàn)了許多非常有影響的戲劇家,如: 瑞典的斯特林堡(1849-1912)的“表現(xiàn)主義戲劇”: 一生創(chuàng)作了62部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父親》(1887)、《朱麗小姐》(1888)、《鬼魂奏鳴曲》(1907)等。他主張戲劇的空間和時間不存在,在極少的真實的基礎上展開想像,形成新的圖像:把記憶、經(jīng)歷、杜撰、荒唐和即興混為一體。他不追求塑造人物,也不編制故事,而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震撼人的靈魂的戲劇,產(chǎn)生恐怖、神秘的戲劇意境,以表達他對罪惡世界的仇恨和憤慨,以非現(xiàn)實的手法達到他對世界的概括。 比利時的梅特林克(1862-1949)的“象征主義戲劇”: 象征主義戲劇的哲學基礎帶有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強調(diào)直覺和幻想,追求內(nèi)心的最高真實。多取材于神話和寓言,通過生、愛、死的矛盾,表現(xiàn)人對命運的思考,通過符號式的人物表現(xiàn)抽象的哲理。藝術手法上追求朦朧、隱晦、神秘和多義性。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青鳥》(1907)。 英國的王爾德(1856-1900)的“唯美主義戲劇”: 王爾德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他認為不是藝術反映了現(xiàn)實性,而是現(xiàn)實反映了藝術。現(xiàn)實是丑惡的,只有藝術才是美的,只有美才是永恒的。藝術家不要有任何功利主義,也不要受什么標準的束縛。 他的代表作有《少奶奶的扇子》(1892)、《莎樂美》(1892)。 德國的布萊希特(1898-1956)的“史詩戲劇”: 他不僅是位劇作家也是一位戲劇理論家。他創(chuàng)建的“史詩戲劇”,也稱“敘事體戲劇”,被公認為“布萊希特體系”。20年代,他接觸了馬列主義,并同德國共產(chǎn)黨有接觸,但他始終沒有參加共產(chǎn)黨。希特勒上臺后,他開始了流亡生活,他的創(chuàng)作也達到一個高峰。1945年二戰(zhàn)結束,他回到了東德。創(chuàng)建了柏林劇團,實踐他的戲劇主張。1956年8月10日,在排戲時心臟病發(fā)作,14日去世。 布氏認為,戲劇有兩種。一種是亞理斯多德式的;一種是非亞氏的,他提出“史詩加戲劇”即所謂的“史詩戲劇”。他強調(diào)以馬克思哲學觀點認識和反映生活。在劇本創(chuàng)作上反對“三一律”,不重視情節(jié),要求更自由地結構,可以是片斷的組合,可以在演出中夾敘夾議,加入詩歌和舞蹈等手段。從戲劇美學上講,他的追求是打破“舞臺幻覺”,激起觀眾看戲時的思考。演員不要動感情,要和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客觀表現(xiàn)人物,讓觀眾產(chǎn)生“間離效果”,或稱“陌生化效果”。 他的作品有:《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伽利略傳》(1938-1947)、《四川好人》(1938-1940)《高加索灰欄記》(1944-1945)等。 意大利的皮蘭德婁(1867-1936)的“現(xiàn)代戲劇”: 他是意大利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劇作家,也可以說是“現(xiàn)代主義”戲劇的前驅(qū)之一。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此劇巧妙地用戲中戲的結構,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不理解和悲慘命運。此劇上演震撼了歐洲劇壇,成為了不朽的名著,影響了后來的奧尼爾、布萊希特、田納西。在羅馬首演時,曾引起軒然大波,觀眾為此劇的內(nèi)容爭論不休,甚至動武,皮蘭德婁只好從后臺逃走。 此劇是寫一個劇團正在排演皮氏的《各盡其職》一劇,此時跑來了六個被作者拋棄的角色,他們要求導演重新導演這個戲,讓他們的繼續(xù)生活在舞臺上。后來,導演同意讓他們的講述自己的的經(jīng)歷。其實這六個角色是一個家庭的成員,母親與父親有一個大兒子,后來與父親的秘書私通,離開了父親。和秘書又生了二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秘書死后母親帶著兒女回到了父親的家中。于是一家人在一起,不能容納,不能理解,相互排斥。結果大女兒為生活所迫做了妓女,父親去妓院,正巧遇到了大女兒。小女兒溺死,小兒子自殺。隨著一聲槍響,六個角色消失。導演發(fā)現(xiàn)排戲的時間到了,只好宣布《各盡其職》不排了。 作者通過學習此劇表現(xiàn)了他對人及人類生存困境的思考,人們是無法進行交流的,皮氏認為這是最為嚴酷和悲慘的事情。這個世界是荒誕的,非理性的。 法國的薩特(1905-1980)的“存在主義戲劇”: 劇作家、小說家、哲學家。1964年瑞典文學院打算授予他諾貝爾獎金,遭他以不接受官方的榮譽為名拒絕了。 他寫過11部戲劇作品和多部電影。他的作品取材廣泛,戲劇構想獨具一格,手法嫻熟,臺詞精妙。而寓于劇中的存在主義哲學,是他與其他劇作區(qū)別的最大特點。他認為“任何戲劇都是以表現(xiàn)哲理為前提的。”“人在一定的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這種境遇中并通過這種境遇進行自我選擇。因此,在戲劇中必需展示人所處的簡單境遇,以及在這些境遇中所做的自由選擇。”他在這里所說的境遇,是指限制人的自由的種種客觀條件,如國家、社會、制度、人際關系、倫理道德、傳統(tǒng)習俗等。人在境遇中有選擇的自己的行為,而行為常常與境遇始終處于矛盾狀態(tài),表達這種矛盾就成了薩特戲劇的特點。所以有人稱他的戲劇叫《境遇劇》。代表作有《死無葬身之地》《骯臟的手》《可尊敬的妓女》等。 瑞士的迪倫馬特(1921-1990)的“悲喜劇”: 1956年創(chuàng)作《老婦還鄉(xiāng)》,中文名《貴婦還鄉(xiāng)》后他獲得了國際聲譽。1962年《物理學家》問世,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他的悲喜劇樣式也得以定型。此外,他的代表作還有《羅慕洛大帝》。 在創(chuàng)作上他反對必須遵循某種統(tǒng)一的風格或模式。他能“棄舊圖新”,探索獨特的藝術道路,追求“多彩的戲劇”,善于運用喜劇因素表現(xiàn)人物的悲劇性。 美國的尤金·奧尼爾(1888-1953): 美戲劇中最享有聲譽的作家,被稱為“美國戲劇之父”。他把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融合起來,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特色。是一位戲劇革新者。1920年他創(chuàng)作的《天邊外》在紐約上演成功,并獲得當年戲劇最高獎——普利策獎。同年他的另一出戲《瓊斯皇》,做了大膽嘗試,用了象征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的手法,深入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從事920年到1929年間,他寫了十多部作品。其中有《安娜克里斯蒂娜》(再次獲得普利策獎)、《榆樹下的欲望》《大神布朗》《悲悼》《奇異的插曲》(第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等。他死后的第三年他的《進入黑夜的漫長道路》得以上演,并第四次獲得普利策獎。 美國的阿瑟·米勒(1915-2005): 《推銷員之死》(1949)是米勒的代表作。該劇描寫了推銷員威利晚年家庭、生活和工作的種種不幸,反映了美國夢的破滅。曾在北京人藝演出。他本人導演。引起轟動。此劇將現(xiàn)實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的手法揉合在一起,大膽使用了時空交錯、意識流等現(xiàn)代戲劇觀念,力求更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取得了非凡的戲劇效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撒勒姆女巫》(1953)。 美國的田納西威廉斯(1914-1983) 代表作有:《玻璃動物園》(1944)、《欲望號街車》(1947)、《熱鐵皮屋頂上的貓》(1955)等。 同時,許多20世紀的哲學思潮,也為其他流派的戲劇發(fā)生了重大的影響。如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未來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肢體戲劇、先鋒派戲劇、實驗戲劇……都先后出現(xiàn)。他們大都是以現(xiàn)實主義戲劇對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又對現(xiàn)實主義戲劇產(chǎn)生很大影響,使得戲劇出現(xiàn)當代的“多元化”現(xiàn)象,大大豐富了戲劇藝術的發(fā)展。如: 貝克特的荒誕戲劇(1906-1989) 愛爾蘭人,長期生活在法國。 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等待戈多》,表現(xiàn)兩個流浪漢,在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實際不存在的人。沒有故事,也沒有情節(jié)。只是兩人在等待中的對話。對話也沒有什么邏輯可言。當年在巴黎上演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后被20多個國家翻譯并上演。 尤奈斯庫(1912-1994) 生于羅馬尼亞,后定居巴黎。他的第一部戲《禿頭歌女》,副標題為“反戲劇”。1950年5月11日在巴黎公演。由于此劇沒有情節(jié),只是兩位老夫妻在臺上絮絮叨叨,讓觀眾目瞪口呆,以致紛紛離場,只留下了三名觀眾。但他并沒有氣餒,繼續(xù)寫作。《椅子》一開始也遭到一樣的命運。直至《犀牛》誕生,他的戲才逐漸被人接受。并以觀看此類劇為榮。 法國的阿爾托(1928-1948)和英國的彼德布魯克(1925---)的殘酷戲?。?/strong> 1932年發(fā)表了:“殘酷戲劇”宣言。但他的實踐并沒有實現(xiàn)他的宣言。后因他的精神分裂癥,住院治療長達十年之久。死后,他的著作出版為全集37集。他的殘酷戲劇的理念由英國的彼德布魯克給予繼承和實踐了,《空的空間》為他的代表理論著作。 波蘭的格洛托夫斯基(1933-1999)的“質(zhì)樸戲劇”,也稱“貧困戲劇”: 他曾在前蘇聯(lián)莫斯科戲劇學院學習,是中戲老院長的同學。他在波蘭對戲劇進行了大膽的實驗,并提出了“演員的表演是戲劇藝術的核心”的主張,強調(diào)表演藝術的重要性。其他都可以沒有,演員的表演不可沒有,因此創(chuàng)造了“貧困戲劇”的觀念和理論。他開始搞了個實驗劇場,只有幾排座椅。對演員的表演他有非常嚴格地訓練要求。對當今戲劇演出有極大的影響。 從古希臘悲劇的“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摹仿說)開始,到莎士比亞時代的“應該知道演戲的目的,從前也好,現(xiàn)在也好,都是仿佛要給自然(生活)照一面鏡子;給德性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tài),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鏡子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場}到后來的各種戲劇流派,戲劇都始終是“生活的一面鏡子”,戲劇藝術是反映人生的藝術,“人生造就了戲劇,戲劇反映了人生”。2500多年來戲劇始終在人類的藝術生活中,有起有落,但始終是存在的和發(fā)展著的。 “溫故而知新”。知道我們從事的藝術的歷史,可以激發(fā)我們的奮斗精神,從戲劇的本質(zhì)上多下功夫,從我們的自身多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也許有一天觀眾會被我們感動的……. 從戲劇史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演員和觀眾”,始終是戲劇的主體。做為一名戲劇演員應該知道一些戲劇史的常識和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才能做一名“名符其實”的表演藝術家。 本文結束語: 首先,感謝“戲劇傳媒”發(fā)布我的小文,并收集成“文集”。充分發(fā)揮了傳媒的功能,為廣大戲劇人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和場所。 最近發(fā)布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到此篇“現(xiàn)代戲劇和當代戲劇”,加上我的“文集”之四中的《古希臘悲劇》之一二三和《古希臘喜劇》等文,實際是《歐洲及西洋戲劇史慨要》(簡介),這些都是我60多年學習和教學中整理的資料,可能不夠全面,但對大家了解戲劇歷史和知識有些幫助。許多朋友點擊下載,反映強烈。我認為一位戲劇工作者,對自己從事的專業(yè)歷史是必須了解和知道。同時,在“文集”(四)中還有《中國戲曲簡史》和《中國話劇簡史》也是需要了解的歷史。當然對于我們來說還有文學史、美術史、音樂史知識.......也是需要知道的。大家不要著急,一點一點學習和了解,積少成多,豐富自我,投入創(chuàng)作,會成功的! 也希望大家豐富補充,交流探討,我會盡力為大家服務的! ——羅錦鱗 羅錦鱗:原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導演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著名導演藝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