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2683天▲戳上方藍字關(guān)注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400字,深度閱讀需10分鐘,受益終生| 我們常說一句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結(jié)交到好人、貴人、君子,而不是壞人、小人。 然而現(xiàn)實往往是,明明想和君子交朋友,結(jié)果身邊都是小人。 甚至還有很多人壓根分不清楚君子和小人的真正區(qū)別在哪里,因而隨波逐流,盲目學習,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小人。 實在得不償失。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也就是識人的功夫,讓你交到能幫助自己的真朋友,遠離害人不利己的小人及偽君子。 看他所做的事 明辨君子和小人,首先要判斷他做事是以君子的行為,還是小人的行徑。 因為首先就事論事,不涉及人身攻擊,往往比較理性。 某人以往處事,結(jié)果呈現(xiàn)小人行徑,但這次所作所為,頗有君子之風,難道不可以稱道,讓他有改變的機會嗎? 某人一向做事,結(jié)果證明君子行為,但此次行事,顯然是小人行徑,難道不必警惕,就讓他有機可乘嗎? 看他所做的事,結(jié)果公正不公正,有沒有假公濟私。 為公,就是君子;為私不害公,離君子不遠;為私而害公,那就是小人行徑。 事情總有結(jié)果,依既定的結(jié)果來衡量,應(yīng)該比沒有具體結(jié)果之前的盲目猜測,要可靠得多。 所做的事,結(jié)果證明是公正的、為公的、無私的,只可以判定某人就此事而言是君子,并不能表示他這個人即為君子。 必須歷經(jīng)考驗,有實績,才可以初步認定他是君子。但是仍舊要每事考查,幫助他持續(xù)下去而不放縱自己。 中國人主張不斷地考驗,一方面是害怕自己吃虧上當,一方面也是幫助對方不敢大意而疏于自律。 無論如何,少聽他的話,多看他的實際行動表現(xiàn),是不易的法則。 看他做事的動機 中國人是結(jié)果論者,卻不以結(jié)果為唯一評斷標準,我們會兼顧“過程”,來觀測他的動機。 結(jié)果良好,過程卻令人起疑,究竟他的動機是為公還是為私?因為有許多事情,純粹從結(jié)果來看,很不容易判定。 何況歪打也可能正著,完全依憑結(jié)果,難免判斷錯誤。 所以,我們會兼顧過程和結(jié)果,使人無所遁形。過程看出動機,比猜測動機來得準確。 某人所作所為,結(jié)果十分公正,但過程好像有些怪異,到底是君子或小人,不妨再觀察一段時間,再來推論,比較正確。 我們常常在結(jié)果呈現(xiàn)的時候,感動得不得了,而過一段時間,每一想及此事,就惱怒得很,便是隔得久些,一些過程細節(jié)浮現(xiàn)出來,才知道原來自己看錯了。 中國人說“日久見人心”,就是有些事情,從結(jié)果很難判斷,必須通過過程細節(jié)來檢討,才能真相大白。 看他安不安 明辨君子小人,把過程和結(jié)果相提并論,有時候還是弄不清楚,究竟是君子作風還是小人行徑。 這時候就要動用第三個標準:看看他對于這件事情的結(jié)果,覺得安不安。 動機和結(jié)果,都很明確地表現(xiàn)出大公無私,義利兼顧。 這時候再進一步看他做的這件事,內(nèi)心是不是很喜歡?還是相當不情愿?那么這個人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 君子內(nèi)心喜歡,呈現(xiàn)一種心安理得的樣子,有人說好,固然很高興;有人指責,也問心無愧而不致不高興。 小人相當不情愿,呈現(xiàn)一種不安寧的樣子,有人說好,不得不苦笑;有人指責,覺得很冤枉。 高興不高興能夠偽裝,內(nèi)心安不安很難掩飾,明眼人一下子就能識破。 做好事,當然覺得安。 做壞事,君子會覺得不安,小人卻沒有這種感覺。安于做壞事的人,必然是小人。 君子求安,不安的事不愿意做??梢娪兴粸?,才是君子。 看他重義還是重利 現(xiàn)在社會,似乎金錢至上,利益為先,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離經(jīng)叛道了。 當然,義利都沒錯,但是必須兼顧并重,而且先后關(guān)系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先想利常常忘掉義,形成人為財死而不知覺悟。 先想義并不會忘記利,因為名和利畢竟不是那么容易忘懷,這是人性的共同弱點。 強調(diào)法治,用法來規(guī)范義,充其量只造成合法的小人;一切憑良心,用道德來制約,真的合義,才算是君子,是以良心提醒自己,保護自己,并無不妥。 義的意思,其實就是合理。把義和利合在一起,成為合理的利,當然可以放心地追求。 不義之利,就是不合理的利益,最好不要去爭取,以免害人也害己。 君子義為先,小人先想利??纯此趺幢憩F(xiàn),基本就能分辨了。 看他知命不知命 很多人相信宿命論者,認為一切憑命運,絲毫不抗拒。 這些人深信“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主張聽天由命,并不是君子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 知命,只是知道有命運的存在,你不抗拒它,它就會來擺布你;你要抗拒它,還得要有一套正確的方法,才能夠擺脫它的擺布。 這套方法,叫作“改命”。 命確實存在,很多人一生糊里糊涂,毫無主見,結(jié)果照樣混一輩子,便是不由自主,一切依照命在運作。 命可以改變,這才是人可貴的自主性。 但是必須由自己來改,才是名副其實地自主,若是假手他人,由別人來改,哪里稱得上自主?一切自己做主,無法依賴他人。 自己怎么改?用“心”來改。相代表命,而相隨心轉(zhuǎn),心一改變,相就跟著變,而命也改過來了。 君子知命不認命。知命,才會想到改命;根本不知命,連一張基本的藍圖都沒有,改什么?又怎么改? 如果覺得知命就認命,那仍然是小人。 知命卻又不認命,終其一生都在改命,因為好還可以更好,戒慎小心,持久不放縱自己,當然是君子。 小人想改命,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君子也想改命,卻明白非自己改不可的道理。 那些一切從自己做起,抱持求人不如求己心態(tài)的,大多是君子。
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便是要我們從一個人的動機、行為和結(jié)果來明辨他是君子或小人。 然后還要看他重義或重利,知命不認命,從義利的先后和知命、認命、改命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審慎研判,就能分辨這個人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到底可不可交了。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做人,要親君子,遠小人,愿你身邊芝蘭玉樹,芳香蔥翠。 我們都知道,尊敬的曾教授從小學就開始登臺演講,大學畢業(yè)之后,就開始在報紙上寫文章,所以我們誰都不確定曾教授出的第一本書是什么。 但是,曾教授在臨終前寫的最后一本書是很清楚的,這本《說良心話:仕強君政談教育》是曾教授生前幾個月一筆一畫手寫的,堪稱教授的絕筆之作。 在本書開篇,教授語重心長地說:“想來想去,已經(jīng)活到七老八十了,為什么還要顧慮那么多?干脆豁出去,說一些良心話,當作一種贖罪吧!” 曾教授到底說了什么良心話,贖罪又怎么講,您想了解更多這本書的內(nèi)容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