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定位》一書中,艾·里斯給很多好萊塢演員潑了一盆冷水:“在好萊塢,夢想成為巨星的演員成千上萬,然而只有極少數(shù)人夢想成真。大多數(shù)人都生活在這個巨大的美夢中,這個美夢滋養(yǎng)著他們,支撐著他們,并最終辜負了他們。” 把這段話用到股民身上,也是貼切的。 在牛市氛圍里,大多數(shù)股民活在致富賺錢的美夢里,這個美夢滋養(yǎng)著他們,支撐著他們,但最終會辜負他們。 牛市過后,賺到錢的仍然只有少數(shù)人。他們之所以賺錢,因為他們騎著一匹快馬。 讓基金經理為你趕車 艾·里斯在《人生定位》中提出了賽馬理論:如果人生是一場賽馬,贏得比賽的,未必是最好的騎手,那些擁有最好賽馬的騎手,更容易笑到最后。 什么是賽馬呢?以人生的不同階段為例,求學時期,學校就是你的賽馬,重點中學勝率大于普通中學,清北復交勝過一般本科;工作階段,行業(yè)和公司就是你的賽馬,IT互聯(lián)網的勝率大于建筑設計,BAT相比小公司更容易讓你成才。 推而廣之,相同的畢業(yè)學校,專業(yè)就是你的賽馬,金融這匹馬更容易讓你賺到錢;在同一家公司,崗位就是你的賽馬,營銷崗位更容易讓你賺到錢。 所以,在人生這條路上,每個人都騎著很多匹馬。很多時候,個人的聰明才智所發(fā)揮的作用,遠遠比不上他騎著一匹怎樣的馬。“不管你多么聰慧敏銳,把注壓在一個輸家身上是永遠得不到回報的。泰坦尼克上最優(yōu)秀的官員到最后也要與最沒用的人待在同一條救生艇里,前提還是他要足夠幸運,沒有掉進水里?!?/p> 在股市里炒股,也是同樣的道理。 很多散戶所憑借的,不過是自身的經驗、知識和小道消息,他們總是單打獨斗,所以絕大多數(shù)都做了分母。自始至終,他們騎著的是他們自己,他們以自己為馬。 在股市這個賽道中,散戶自己顯然不是跑得最快的馬,他們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缺乏專業(yè)的后勤補給,情緒波動大,缺乏紀律約束,甚至也沒有專業(yè)的裝備。他們和機構同臺競技,通常是被碾壓的一方,被割了韭菜,正如股市中那句俗語:“當有錢人遇到有經驗的人,有經驗的人最終會變得有錢,而有錢人最終會得到經驗。” 眼饞牛市的收益,何必親自下場呢?把錢交給有經驗的人替你管理,不要以自己為馬,挑一匹跑得更快的馬,才是更好的選擇。 基金,就是這樣一匹馬。買一只基金,基金經理會為你趕車,你在車上只要呼呼睡覺就好了。 買什么最好? 截止2020年一季度末,國內基金總數(shù)超過6800只,其中股票型基金1188只。面對1188只由專業(yè)人士打理的基金,普通投資者該如何挑選呢? 對小白投資者而言,最佳選擇就是指數(shù)基金。 這個結論不是我下的,巴菲特、達利歐、約翰·博格等全球知名投資人都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如巴菲特就曾留下遺囑,他去世之后,托管給妻子的資金必須投資于指數(shù)基金。巴菲特解釋道:“我相信根據現(xiàn)行政策,該信托基金的長期業(yè)績將優(yōu)于大多數(shù)投資者的業(yè)績——無論他們投資的是養(yǎng)老基金、機構基金還是個人基金,因為它們雇用的都是費用昂貴的基金經理。” 巴菲特所謂“昂貴的基金經理”,是指相比低費率的指數(shù)型基金,非指數(shù)型股票基金的管理費用太高,在時間的復利效應下會極大地侵蝕利潤。況且,有研究表明,長期來看,95%以上的主動管理型基金都跑不贏指數(shù)基金。 巴菲特老爺子還用真金白銀表達過自己對指數(shù)基金的支持。 2008年,巴菲特同某對沖基金公司打賭,賭該公司旗下5只最頂尖的對沖基金在10年內跑不贏標準普爾500指數(shù),賭注100萬美元。最后,巴菲特贏了賭注。 長期來看,指數(shù)基金之所以表現(xiàn)更好,除了較低的費率外,更重要的是指數(shù)基金屬于被動管理,買入并持有構成指數(shù)的成分股,與“市場先生”保持一致。 而非指數(shù)基金強調跑贏市場、跑贏指數(shù),需要基金經理主動操作。但問題恰恰在于,基金經理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會受情緒控制,犯各種散戶會犯的錯誤。 從結果上看,他們也許比散戶更專業(yè),但通常打不贏“市場先生”。 與時間做朋友 很多老股民,都不愿意買指數(shù),覺得不刺激。 市場中每天都有漲停的股票,少則幾十只,多則幾百只;而指數(shù)(如上證指數(shù))漲個2%就算不錯了,賺錢效應弱爆了。 但從結果上看,絕大多數(shù)股民,牛市中盈利跑不贏指數(shù),熊市里虧損遠遠高于指數(shù)。 指數(shù)盈利的奧秘,藏在時間的長河中,藏在復利效應里。10萬元本金,哪怕每年漲幅只有10%,只要拿的住,30年之后就能增值17.5倍,變成175萬元。 你可能會說,到哪里去找年均收益10%的投資呢?上證指數(shù)就是。 都說A股牛短熊長,但上證指數(shù)從上市100點到現(xiàn)在3345點(2020年7月7日),30年漲了33.45倍,年均漲幅12.4%。 所以,看似不起眼的指數(shù),在時間的長河里,跑贏了通脹,跑贏了存款,跑贏了銀行理財。 話雖如此,買入時點也很重要。如果是2015年6月12日在5166點買入,現(xiàn)在還深套其中。對于普通投資者,很難去選擇買入時點,可行的辦法就是分散買入時點,即基金定投。 只需要每周或每月投入一定金額的資金,就能把買入時點的影響抹平,在時間的長河中盡情享受復利效應。 嘉信理財金融研究中心曾做過一個研究,假定5位投資者每年拿出2000美元購買指數(shù),其中,有位投資者每年都選擇了最佳買入點(最低點買入),有位投資者每次都是最糟糕買入點(最高點買入),20年之后,二者的盈利差距不到1.5萬美元。見下圖。 就普通投資者而言,不必追求最佳買點,也不可能總是最差買點,只要定期買入、長期持有,做時間的朋友就夠了。 關鍵是倉位 這幾天,股市大漲,很多發(fā)誓不再炒股的股民陸續(xù)回來了。 我有一個朋友,周一(7月6日)跑步入市,買入指數(shù)基金。周一股市漲得好,他很沮喪,因為拉高了他的成本;周二(7月7日)股市也還行,但他認為太疲軟了,似乎指數(shù)不漲5個點,對不住他的熱情支持。我評論說疲軟正好加倉,他又不敢,說等周一這筆賺到錢再說。 這是很多股民的典型思維模式:著眼于一日兩日的漲跌,不能站在牛熊大勢的層面布局,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牛市初期,觀望大概是所有錯誤中代價最大的一個。 很多投資者,在牛市初期不敢投資,看到身邊人賺了錢才慢慢買入,越是謹慎的投資者越是如此。結果就是,他們總是在牛市的后半段大舉加倉,把成本做得很高,然后在牛市接近尾聲時走向另一個極端,變得無比激進,不惜貸款炒股,甚至賣房炒股。 結果,整個牛市里,輕倉介入,只賺到零花錢,卻滿倉迎接熊市,被熊市的第一個跌停燜在里面,跌幅20%時被套住了,跌幅30%時,割肉離場,然后發(fā)誓這輩子再也不碰股票。 等下一個牛市來臨時,他們忍不住又來了,但謹慎依舊,還是在牛市的后半程進來,重復過去的故事,再次割肉離場,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 正確的做法是反其道行之。 最好在熊市中堅持定投。如果三年前定投指數(shù),現(xiàn)在的賬面盈利至少在30%-40%了。如果不是,應該在牛市初期快速建倉,把倉位抬高。 之后,守住倉位,不因短期的調整離場;待牛市進入后半場,再逐步降低倉位。重倉參與牛市,輕倉迎接熊市,如此周而復始,自然對股市由恨生愛。 當然,沒有人能夠預判股市走勢,也沒人說得清何為前半場,何為后半程,何為牛熊轉換的臨界點。但只要保持定力,低點介入、高點離場,大方向上的倉位布局,還是可以做到的。 長期資金、長期投資 股市變幻莫測,以至于很多人把股市比作“賭場”。短期來看,的確與賭場無疑,因為誰也無法預知第二天的漲跌,買入賣出都像在下注。 但長期來看,股市卻是能賺錢的,賺的是經濟持續(xù)增長的錢,賺的是貨幣超發(fā)下資產升值的錢。 2008年10月,金融危機后市場最恐慌的時候,巴菲特在《紐約時報》發(fā)表一篇文章,題目為《買入美國,正當時》,里面有一段話,講的就是長期投資的價值:“從長期來看,股市給投資者帶來的一定是好消息。20 世紀,美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還在許多其他軍事沖突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美國經歷了大蕭條,還經歷了其他十幾次小小的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美國經歷過石油危機、經歷過流感疫情、經歷過總統(tǒng)因丑聞而辭職。然而,道指還是從 66 點上漲到 11,497 點?!?/p> 所以,只要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長期前景有信心,對股市就可以有信心。站在長期投資的視角,買入A股,也就是買入中國。 既然是長期投資,自然要長期持有;既然是長期持有,自然要求長期資金。 所以,最好用三五年內都用不到的閑錢來投資,或者從工資里每月拿出一定的比例來投資,切忌使用有壓力的資金。 之后,保持耐心即可,畢竟,“股市是一種將財富從沒有耐心的人手中轉移到有耐心的人手中的工具。” 牛市來了嗎? 寫到這里。很多讀者可能會問,最根本的前提沒有解決啊,現(xiàn)在究竟算不算牛市? 其實,寫了這么多,就是想告訴你,無論是不是牛市,都不影響你當下的投資:如果還在熊市,正好建倉;如果是牛市初顯,更要加快建倉。 無論如何都要建倉,不是嗎? 參考資料: 1、[美]托尼·羅賓斯 [美]彼得·默勞克,《不可撼動的財務自由》,中信出版社,2020. 2、張可興,《買入,持有,富有:一名金?;鸾浝淼耐顿Y之路》,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8. 3、[美]艾·里斯 杰克·特勞特,《人生定位》,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