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詩詞創(chuàng)作達到了一個高峰,無論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的詞人,在太平盛世下,行樂之余,都會在他們的詩詞中都多多少少地會體現(xiàn)出時光的流逝和對生命的留戀。比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詞的上片所寫是“對酒當(dāng)歌”,下片是“去日苦多”,由生命意識所決定的戀生懼死,在“無可奈何”一語背后隱約可見。 欲讀懂一首詩詞,必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和創(chuàng)作背景。晏殊七歲能文,以神童薦,真宗景德二年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少年得志,官至宰相。他生于太平盛世,仕至高位,志得意滿,政事之余,皆是以詩酒為樂。 晏殊雕像 關(guān)于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還流傳著一個小故事。有一天,晏殊在邊喝酒,邊看歌女唱自己的新詞,還不忘了搞創(chuàng)作。晏殊寫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后,便苦苦思索不到下句該如何對的精妙,于是擱置甚久。 后來在揚州,晏殊結(jié)識了一個名叫王琪的詞人,兩人均是詩詞大才,相見之下,言談甚歡。于是晏殊說出了自己這句的苦惱,王琪聽后,略一思考便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聽罷,大加稱贊,于是遂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兩句著名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故事真假且不去深究,但是這兩句話卻成了千古名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這首《浣溪沙》先寫當(dāng)前:聽著歌女唱自己新作的歌詞,邊聽唱、邊喝酒,自然興味無窮,但忽然想起去年也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一樣的聽歌飲酒,一樣的楊柳輕拂,一樣的亭臺樓閣,一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光陰如白駒過隙,時光匆匆又是一年,看到西下的夕陽,不免心生嘆息,光明之逝,不可追回!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落花流水,青春逝去,美好事物的衰亡都是不可抗拒,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但春天還要年復(fù)一年地到來,似曾相識、去而復(fù)來的燕子不就是證明么?燕子雖然已經(jīng)回來,但是青春小鳥卻一去永不回,曲罷人散后,只有帶著莫名的哀愁在校園的花徑上獨自徘徊。 小園香徑獨徘徊 盡管詞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lián)有哲理的思考,落花之去,燕子之來,既是衰亡,又是新生,既是無情,又是有情,可見出作者在努力化解心中的惆悵,但“無可奈何”較之“似曾相識”,分量要重得多,所以“燕歸來”的自我勸慰并未能真正釋去心靈深處的撼恨,否則為什么還要在滿是落花的園中小徑上徘徊呢? 詞中對外界景物季節(jié)性變化的直覺感受,是哲理的自我勸慰無法消逝的。對于天地自然來說,“燕歸來”代表了“不變”,而對于個人來說,“花落去”卻是生命流走的象征,是不可復(fù)歸的“變化”。所以對于時光輕輕嘆息的背后,是對生命、對生活的強烈留戀之情。 宋代歌女 當(dāng)時的宋朝,重文輕武,所以晏殊才能最終官居宰相,他喜歡宴請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在宴飲之中,以詩詞消遣為樂,過著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所以他的詞如珠似玉,后人有“溫潤秀潔”之評。 人在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后就不舍得放棄,就像晏殊過的這種衣食無憂、花天酒地的富貴生活,得到后就會留戀,會感覺生命的短暫,才會發(fā)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慨。再多的感慨他也無法與自然規(guī)律抗爭,無奈,最后他也只能酒后“小園香徑獨徘徊”。 正如有時候生活也是這樣,不要因為月起月落就黯然落淚,更不能因為美好事物的消逝而落得一片空虛,我們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方能寬心。機息時,便有月到風(fēng)來,不必苦海人世;心達處,自無車塵馬跡,何須痼疾丘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