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寫作業(yè)錯,老師罰其站、且‘’一直‘’站,導致其厭學,對其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更是錯上加錯,這就是違法了。 學生不寫作業(yè),適當?shù)牧P一下應(yīng)該沒多大問題,如果說“一直”站的話,就有些過了,這應(yīng)該就是“體罰”了。學生不交作業(yè),老師要做的是了解學生為什么不寫作業(yè),讓其補寫,這才是比較正確的做法。如果一上來就罰站,可能有些不妥;如果學生是‘’慣犯‘’,那么可以與家長溝通,共同督促教育孩子;如果還不行,那就放棄吧,我們?yōu)槭裁催€要在他身上花時間與精力且還傷害他呢? “學生不寫作業(yè)”,如果是一次兩次,老師罰“一直‘’站,我覺得老師有些過;如果是屢次的話,不但不是老師過,反而覺得這老師太負責任了,到這時還想通過嚴罰來改變學生。只不過這老師太一廂情愿自作多情,反給自己弄了一頂帽子——是這孩子直接厭學的罪魁禍首。其實那孩子屢次不交作業(yè)已經(jīng)表明,他早已厭學。 學生不寫作業(yè),不寫哪種作業(yè)? 如果是家庭作業(yè),那么錯的是誰?我覺得家長的錯比老師的錯更多! 看到這里,有些農(nóng)村的家長可能心里會非常不爽:“憑什么說是我的錯,專業(yè)的事情讓專業(yè)的人去做,老師剛好專業(yè),憑什么讓家長去督促孩子做作業(yè)?” 老師一直對不寫家庭作業(yè)的學生采用罰站的方法,這其實是一種無奈又無效的做法。 按照這種情況的“劇本”,一般是這種情況:這種學生在家的時候因為沒有家長的監(jiān)管,則如同脫韁的野馬,一回家要么玩手機或者玩電腦或者看電視,至于做作業(yè)這種“粗活”,直接拋之腦后。 第二天這種學生來到學校之后,基本上一個作業(yè)都沒做。老師要做的第一步是聯(lián)系家長,詢問具體情況。當?shù)弥议L沒有任何態(tài)度的時候,老師能怎么辦?直接打手心或者用其他體罰的方式,則可能會有大麻煩。 但為了避免這種學生產(chǎn)生讓其他同學模仿的“破窗效應(yīng)”,老師只能用罰站這種不痛不癢的方式處罰學生。 “孩子直接厭學”,并不是在這種學生被老師罰站之后,而是在這種學生在被老師罰站之前早就習慣了厭學這種狀態(tài)。試想:家里有手機、電腦、電視這樣的電子產(chǎn)品陪伴,還有多少個孩子會對學習和作業(yè)“情有獨鐘”? 我們羨慕“國民才女”武亦姝考入清華大學,但又有幾個家長羨慕武亦姝的父親在下午四點半關(guān)掉手機推掉應(yīng)酬陪孩子暢享讀書的快樂? 把孩子厭學的責任全部推給老師,是不理智不明智的家長,家長要做的,應(yīng)該是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短板,而不是和老師搞對立,這樣最倒霉的肯定是孩子。 而老師要做的事情,罰站可以直接取消掉,免得別人說你體罰學生之類的云云,現(xiàn)在家長的“維權(quán)”意識非常高,老師要記得保護好自己。 老師現(xiàn)在必須做的事,不外乎兩種:第一種,對于屢教不改的學生,家長也不愿意配合教育的,直接以“佛系”的態(tài)度視之。第二種,對這種學生降低要求——別人每天晚上需要做1個小時的作業(yè),這種學生只給他(她)布置20分鐘的作業(yè)就可以了,這是在家長也同意的情況下這樣做。 孩子不做作業(yè),不僅僅讓老師頭疼,我相信大部分家長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學校和家庭在教育學生方面要盡量做到“無縫對接”,學生才有可能在學習習慣方面做到“浪子回頭”。 老師的目的或者初衷是什么? 碰到這種總是不寫作業(yè)的學生,老師開始的初衷應(yīng)該是好的,后來也就麻木了,他甚至會覺得很無奈,相信體罰孩子不是他的最終目的,這位老師很可能是希望通過體罰這種方式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以儆效尤,樹立自己的威信。 對于這種學生應(yīng)該怎么辦? 我是反對這種簡單粗暴地教育教學方式的,對于這種任性的學生,老師要積極跟蹤,家訪,多點耐心和愛心,讓學生感覺到溫暖,不要一味的體罰寒了學生的心,要去了解下學生為什么不做作業(yè),分情況處理,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做到因材施教。 如果學生是基礎(chǔ)不好,上課沒聽懂,老師可以抽時間給這位學生補補課,同時,降低作業(yè)的層次和難度。 如果該學生不做作業(yè)的原因是貪玩,這基本上是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長放任不管,這時候,老師就應(yīng)該跟家長積極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學校對該生的教育教學工作,這也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誰對誰錯? 學生不做作業(yè),被老師罰站,因此而失去學習興趣,這個邏輯成立,但是很牽強。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學生是本來就沒有學習興趣而不做作業(yè)的,所以,我們不能把責任直接推給老師,讓老師來背鍋。 眾多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范,父母的缺位。 總結(jié)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沒有學生的樣子,老師沒有老師的樣子,家長沒有家長的樣子。 一個學生不寫作業(yè),老師罰其站,仍然屢次不寫,而我們知道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是一個學生的本分,可見該生沒有一個學生應(yīng)有的樣子。 一個老師用了罰站的方式來教育一個不寫作業(yè)的孩子,沒有起到任何效果,孩子仍然屢次不寫,作為老師這時應(yīng)該思考怎樣改變教育方式方法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但是此老師仍然用原來的教育方式粗暴教學,可見其教育的惰性,欠缺教育熱情,教育思維固化,沒有一個老師應(yīng)有的樣子。 而一個家長面對了自己的孩子不寫作業(yè)被老師罰站,沒有協(xié)助老師教育孩子把作業(yè)做完,沒有起到良好的監(jiān)督督促作用,不去思考用什么樣的方法引導孩子完成作業(yè),而是糾結(jié)事件中誰對誰錯,可見此家長沒有一個家長應(yīng)有的樣子 所以最終孩子厭學不是哪一方的原因,而是事件中的每一個都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wù),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要三方共同努力配合,都切實的從自身做起,各自做好自己份內(nèi)的事,不相互指責抱怨 學校不是萬能的,學校和老師也不可能整天圍著一個學生轉(zhuǎn),每個老師基本上至少教兩個班或者更多,面對的學生至少是一百以上,所以,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家庭的配合,家庭如果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缺位,對這個學生和家庭來說很可能是不幸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