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壁花少年》中,主角查理是個內向羞澀的高中男孩,他的青春期簡直是一場噩夢,痛苦的單戀,被同學排擠,最好的朋友開槍自殺,一切都是那么的糟糕。 查理總是喜歡默默而敏感地觀察每一個人,但嘴和腳卻像被封印了一樣,無法參與到正常的社交當中,好像墻上的壁花,存在但不被注意,想獲得友誼卻打不開自己的嘴。 “壁花型人格”有種深刻的自卑,他們內心常見的潛臺詞是: 他剛才的表情,是不是不開心了?我好像說錯話了! 我怎么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和別人比差遠了。 他們那是在議論我吧? 我能提出我的需求嗎,是不是太麻煩別人了? …… 在微博上搜尋類似的話題,就能看到一群被這種心境拉扯的個體,如果與他們共情,就會感受到從人性深處伸出的荊棘,把人牢牢地拴在塵埃之下。 他們雖然有一個大人的軀殼,但內心里總有個慌張的孩童,敏感地觀察著他人的表情,揣摩著話語中的含義或是自己的錯誤。 而在這之后,用討好、回避或自責來應對,沒有自我的邊界,只有一次次地妥協,欲望被自我否認和壓抑,雖然有夢想和目標,但總在猶豫中,錯失機會。 敏感多疑,幻想著他人迫害、非議或瞧不起自己,不斷地搜索自己的錯誤,并用各種想象的線索,一次次地證明自己的錯誤。 1. 一個媽媽,兩種角色 在《格林童話》中,有一篇名叫糖果屋的故事,講述了一對兄妹,害怕遭到繼母陷害,誤打誤撞地逃到一個用糖果建造的城堡。 這里的主人是位貴夫人,她很溫柔地招待了兄妹倆,讓他們吃了個痛快,并貼心地準備了一間睡覺的屋子。 但沒想到的是,這個夫人是魔女變的,準備把男孩養(yǎng)胖了吃掉,并讓女孩干最苦最累的活,兄妹二人經過一番斗智斗勇,殺死了魔女,逃離糖果屋,找到了父親。 這段經歷里,孩子的眼中有兩種女人,溫柔的,及時提供食物的貴夫人。以及,邪惡的,具有迫害性質的魔女。 這個故事具有象征意義,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對外部環(huán)境極其敏感,而且難以承受挫折,需要立即的滿足,想要喝奶,乳房就要送到嘴邊,傷心難過,媽媽就要立即過來安慰。 可惜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母親,她們總有照顧不周的時候。 所以,嬰兒在幻想里,會把母親分裂成好和壞兩個部分,能及時提供乳汁和安慰的好媽媽,沒有及時哺乳,缺乏回應的壞媽媽。 這些嬰兒期待和依賴好媽媽,但同時又感到恐懼,擔心好的部分會突然離開,在成年人的戀愛中,也有這種現象,一個女孩在情感上,完全依賴她的男友。但同時,變得疑神疑鬼,用各種方式牢牢地控制對方,去討好,或是監(jiān)控,去毫無節(jié)制地滿足要求,或是提出各種要求考驗對方等等,都是嬰兒期心理的殘留。 而壞的部分,讓嬰兒們感到暴怒,在幻想中想要摧毀對方,但又害怕遭到報復。 在隨后的發(fā)展中,當他們知道“好媽媽”和“壞媽媽”是一個人的時候,罪疚感就會涌上心頭,他們曾經那么地想傷害這個母親。 這種好和壞的矛盾,就像陰和陽一樣,在潛意識里貫穿一生。 2. 好媽媽,壞媽媽 嬰兒有時會把內心的那個“壞媽媽”投射出去,現實的母親就會蒙上一層“魔女”的面紗,被孩子想象成嚴厲的,具有報復性質的女人。如果她們真的對寶寶缺乏耐心,或是冷漠應對,甚至常常去攻擊、指責、挖苦孩子,“壞媽媽”的幻想就會被證實,內在世界一片“狂風驟雨”。 而外在的表現,就是敏感多疑,對外界缺乏信任,或是去攻擊和指責他人,如果這種攻擊和指責遭到持續(xù)地打擊,自卑就成了這種教育的衍生品,小小的孩子需要依賴養(yǎng)育者,雖然憤怒,卻沒有力量反抗,雖然悲傷,臉上卻始終掛著討好的笑。 “孩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努力”,這話有“毒”(點擊)自卑的孩子,往往缺乏攻擊性,他們這種本能在早年就被折損,不敢表達,而攻擊性的升華,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一個喜歡打架的男人,可以到擂臺上爭取榮譽,一個學生,可以用考第一名的方式,去“攻擊”其他同學。 這種升華的心理機制,大到可以建功立業(yè),完成目標,小到可以主動地去追求一個喜歡的人。 一個11歲的來訪者,總感到背后有莫名的刺痛感,在醫(yī)院卻檢查不出任何器質性病變。 最后發(fā)現,男孩的父母及家里的四個老人,都極其苛刻,對他的言行和學習有著超越年齡的標準,稍有犯錯,憤怒夾雜著侮辱的言語,便會將其淹沒。 他沒有“靠山”,內心那個“壞媽媽”成為了主導,即使遭遇霸凌,也選擇忍氣吞聲,家長沒能托住孩子的不愉快情緒,在他犯錯時,第一個在背后“捅刀子”。 這種環(huán)境,沒有滋生自信的土壤,即使有時候的確取得了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自卑還是伴隨其一生。 3. 自卑與自戀 自卑潛在的感受是,總覺得自己比他人少點什么,在任何事情上,都被低人一等的想法折磨,很多不可一世的自戀,就是為了防御這種不愉快的感受。 幾年前,我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志愿者,陪伴一些特殊的孩子,他們自信爆棚,但深入了解后發(fā)現,他們并不接受現實的自己,通過各種幻想來填補內心的空洞,這種虛假的自信根基很弱,稍有挫折便會打回原形。 有個幻想著上一世是某尊神明的孩子,因為在沙盤游戲中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玩具,崩潰得大哭,一個反復強調自己受過特別秘訓的男孩,因為老師一次請假,生氣和難過了好久。 他們的自信是空中樓閣,一推就倒,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最基礎的位置添磚加瓦,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建設他們的成就感。同時,作為咨詢師,托住他們的憤怒、悲傷和攻擊,接納并回應他們,也給孩子們接納自己的時間。 后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專業(yè)的陪伴,這群孩子漸漸地把命運的饋贈照單全收,認識到現實的殘酷和美好,并有能力去面對。 4. 幻想與現實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現實的父母,在內心也有一個幻想的父母,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不斷得出對雙親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的父母因為到時間不吃飯,嚴厲地訓斥了兩個孩子,老大可能認為媽媽不喜歡自己,并在吃飯的時候,帶來了很多負面情緒,他認為這是“壞媽媽”,這種幻想代替了真實的母親,成為了內心的一部分,之后在和其他人相處時,這部分就投射了出去。 老二可能感到憤怒,但總體來說還是愛媽媽的,并對吃飯的事,沒有多少陰影。 這兩個孩子有相同的父母,在他們眼里卻是不同的人。 所以,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公式,照做就會得出一個教科書般的孩子。 但好的父母都是類似的,他們知道尊重孩子,在孩子犯錯時,不進行侮辱、挖苦或是嘲諷,會第一時間安撫情緒,并鼓勵其調整,有時也會嚴厲,但只針對某件事情或是建立恰當的邊界,情緒總體穩(wěn)定,即使發(fā)火,也會在事后說明原因。 他們能理解孩子的個性,并可以承受他們的不愉快情緒,返還給他們接納、支持和穩(wěn)定,既能作為“靠山”,帶來安全感,也能信任孩子的能力,讓他們獨立完成很多事情。 自己雖然焦慮,但很少傳遞給孩子,有自己的方式去疏導。 這是培養(yǎng)孩子的共性部分。 5. 成年人的自卑 作為成年人,如果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卑的模式,是完全可以轉變的。 雖然自卑和原生家庭有關,但沒有必要去埋怨,父母有時確實犯了很多錯誤,有時也可能是我們的曲解,一個來訪者回憶在陽臺玩水槍的時候,被爸爸無緣無故一頓胖揍,但后來才知道,他當時站在一個木凳上,整個上半身扒在陽臺之外,情況十分兇險,被嚇壞了的家長在情急之下,才做出那樣的行為。 小小的孩子往往只記住了皮肉之苦,和父母可怖的面孔,以及當時委屈、害怕的情緒,忘記了整件事情的背景,這是經常發(fā)生的情況。 但無論如何,成長的力量永遠在自己手中。 將過去和養(yǎng)育者之間種種的不愉快情緒命名,并留意軀體的反應,在新的關系中覺察,是否重現了這些,那很有可能,就是來自過去的感受,在新的關系中被投射出去,這也屬于“壞媽媽”的幻想。 這種幻想在一些情況下,真的可以“勾引”他人變成“壞媽媽”,形成惡性循環(huán)。 覺察和現實檢驗的意義,就是破除這種循環(huán)。 “孩子很聰明,但就是不努力”,這話有“毒”(點擊)捕捉自己下意識的行為,在和他人接觸時,會不會下意識地討好,或者仰視,總在事情達成前退縮,或面對親密關系時回避,還是屢屢地被他人侵犯邊界? 這是自卑的附贈品。 設定目標,有意識地去練習不同的行為,改變自己的下意識,在此期間,往往會伴隨著一些不愉快的感受,這是和過去模式松綁的信號,是改變的陣痛,嘗試去疏導這些情緒。 擁有底線,練習拒絕,保護自己的邊界,在此基礎上,再思考他人和自己想法的沖突,以及如何去解決。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不斷地學習和自我成長,這種轉變潛移默化,卻極具力量,就像參天大樹的深根,每一寸,都是對生命最好的滋養(y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