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明式有束腰家具的抱肩榫位于腿子上截,它依次嵌夾牙條、束腰之后,再以頂端的長短榫與邊抹下卯眼拍合,主體便大功告成。 在不大的空間里,除了把各部件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還要顧及外觀表現(xiàn),難度可想而知,所以抱肩榫內(nèi)部復雜而精細。 經(jīng)過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抱肩榫已趨于完美,束腰、牙條和腿足間交線減至最少,各輪廓簡潔、清晰,如上圖所示的效果。 順便稍作說明,八仙桌的牙、腿為同料,木質(zhì)均勻、一致,色澤差異來自照射角度引起的瑩光反應不同,是黃花梨常有的現(xiàn)象,也是它迷人的原因。 回到明末清初時期的黃花梨方腿小榻,邊抹以下、腿足之上的接縫與眾不同,束腰和腿子互為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在一起。 具體來看,牙、腿交線傾斜向上延伸,切斷束腰上下兩條邊,將左側(cè)分割成梯形。如果按通長考慮,長方形束腰被隔為三段,中間是等腰梯形,兩邊為直角梯形。 腿子上面多出了一段,就像是長在腿肩上,即束腰兩頭的梯形部分,由此看出這是一種特殊的抱肩榫構(gòu)造。 近年來,類似造法的黃花梨家具不是第一次出現(xiàn),幾個月前的有束腰攢邊裝板素圍子羅漢床拍了一千七百多萬元,斷代為明晚期,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略有不同的是,后者牙、腿交線更加傾斜,束腰兩端被切去得較少,呈三角形,所以顯得相對整潔。 在黃花梨?zhèn)魇榔分?,這種特殊的抱肩榫很少,具有早期家具的特征,對于收藏品來說未必不是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