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二次來“中山陵”及“靈谷寺”景區(qū)游覽,每當看到宏偉、肅穆的中山陵,總會有一種對先人崇敬及緬懷的心情從心中悠然而生。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鐘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內(nèi),是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筑群,陵寢面積8萬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動工,1929年夏建成。 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2007年,列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 “中山陵”前臨平川,背擁青峰,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筑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風(fēng)格。中山陵建筑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chuàng)新格。 陵墓入口處有一座高大的花崗石牌坊,從牌坊到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有8個平臺,象征著“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 一、“博愛坊”一一中山陵牌坊亦稱“博愛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處,謁陵憑吊者必經(jīng)于此。整座牌坊都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和風(fēng)格,牌坊高11米,寬17.3米,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頂端蓋有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腳前后夾抱鼓石、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繪式的圖案。在牌坊中門的橫楣上,鐫刻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博愛”二個金字,因此稱為“博愛坊”。 陵墓的建筑都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巖墻面造型,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一一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征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念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二、“陵門”一一建在中山陵中軸線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水泥平臺,能容納一萬多人。平臺兩側(cè)是絨毯般的草坪,草坪上相互對稱的種著十四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松,其狀如傘,異常優(yōu)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huán)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墻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wèi)在里面。 陵門高16.5米,寬24米,進深8.8米。是中國傳統(tǒng)的木結(jié)構(gòu)形式,但全部用花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處的圖案花紋,均雕刻得十分精致。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餾金大字,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端莊樸實、雄邁俊逸。 在陵門的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頸毛光滑,張口正視前方,形態(tài)逼真。從而使建筑更加突出,顯得陵門氣勢磅礴。 三、“碑亭”一一中山陵碑亭建在陵門后面第二層平臺上,以花崗石建成,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木結(jié)構(gòu)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正方形。 碑亭內(nèi)豎一墓碑,上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該碑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 中山陵七層平臺上,布置一對仿銅石獅子,此為福建著名雕刻家蔣源成的第三代傳人蔣文子所制,雕刻藝術(shù)極為奇妙。 四、“祭堂”一一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筑,位于海拔158米的大平臺上。大平臺東西寬137米,深38米,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風(fēng)格于一體,采用藍色屋頂,灰白墻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堂外部全用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quán)”字樣,六個鎏金篆字是由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書寫。在中門上嵌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 祭堂前面東西兩側(cè),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是用福建花崗石雕琢而成的。華表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華表為六角形,六面均飾浮雕卷云紋。遠遠望去,華表直插云天、雄偉壯觀。 大石階的兩側(cè)石座上各置紫銅帶蓋的銅鼎一尊。 祭堂中央供奉著孫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在法園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 五、“墓室”一一祭堂后面是圓形墓室。直經(jīng)18米,高11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此像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nèi)沿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及材料表現(xiàn)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臺、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jīng)樓、行建亭、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筑,眾星捧月般環(huán)繞在陵墓周圍,構(gòu)成中山陵景區(qū)的主要景觀。氣調(diào)和諧統(tǒng)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有著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孝經(jīng)鼎”一一位于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戴季陶和國立中山大學(xué)全體同學(xué)為表達對孫中山先生敬仰和懷念之情,而捐資鑄造的一尊銅鼎,安放在中山陵前。 “音樂臺”一一在中山陵廣場南面,舞臺面積近250平方米,臺后建有孤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余人。 “流徽榭”一一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之一。建于1932年冬。它由中央陸軍軍官學(xué)校捐款建造。三面臨水,一面傍陸。“流徽榭”三個楷書大字是由黃埔軍校第一期學(xué)員徐向前元帥親筆提寫。 “仰止亭”是中山陵所有的紀念建筑中唯一一座由個人捐資的建筑。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的小山丘下,由葉恭綽先生在1930年捐資建造。 “藏經(jīng)樓”一一又名“孫中山紀念館”,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于1934年發(fā)起募建的,此樓為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三部分。 ▼光華亭 “靈谷寺”位于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始建于南梁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2006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往靈谷寺景區(qū)林蔭道 ▼靈谷景區(qū)牌坊 “靈谷寺山門”一一山門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xiàn)代書法家錢松嵒先生手筆。民國十七年(1926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景區(qū)內(nèi)建造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山門外一對石獅就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帶改為“靈谷寺公園”。 “陣亡將士牌坊”一一建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是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而建。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gòu)筑。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由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 牌坊前立有一對漢白玉石獸(不知何獸,有人說是貔貅,我看像是無尾巴的老虎)。 “無梁殿”一一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jié)構(gòu),不用梁木,所以民間俗稱“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6年)。大殿長53.8米,面闊5間,進深3間,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內(nèi)部為券洞結(jié)構(gòu),外部仍以枋木結(jié)構(gòu)的形式出現(xiàn),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gòu)成的建筑。 “松風(fēng)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九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這座建筑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1931年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shè)計。 “靈谷塔”一一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國二十年~二十三年(1931~1933年)。是由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共同設(shè)計。 塔高60米,九層八面,全部用鋼筋水泥建筑,每層以綠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繞有石欄桿走廊,供游客繞臺鳥瞰鐘山景物。塔正門橫楣上的“靈谷塔”三字,是由該園第一任管理處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底層外壁石刻“精忠報國”四個大字為蔣中正書。 靈谷寺前有一個漢白玉赑屃,上馱一碑。原有蔣中正題書“譚公延闿之墓”字樣,后原碑文被磨平,由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摹乾隆皇帝筆意提書“靈谷深松”四字。 ▼陣亡將士紀念碑 ▼靈谷寺 ▼大雄寶殿 ▼藏經(jīng)樓 ▼玄奘院 游覽完畢,沿原路返回。 游覽完畢,懷著激動的心情離開了中山陵,準備奔向下個景點。謝謝各位觀賞!下集再見。 更新于 06-22 |
|